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丨他们凭什么能创下那么多“第一”

2022-04-25 19:11:5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南宁4月25日电 题:他们凭什么能创下那么多“第一”

  新华社记者农冠斌

  无人驾驶、自主作业的工程机械,这在许多企业还是个梦想,而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已经生产出来了。

  柳工集团,被誉为新中国工程机械的“摇篮”。从生产出我国第一台轮式装载机,到行业内首发无人驾驶装载机、挖掘机、压路机……党的十八大以来,依靠自主创新,柳工创下了行业一个又一个“第一”,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一张靓丽名片。

  建成5大研发基地 夯实创新支撑

  零下50摄氏度会发生什么?人们呼出的气能立马变成冰贴脸上,一些铁块会变脆,摔在地上如玻璃那样崩碎……

  在柳工全球研发中心高低温实验室,许多工程机械都要经过零下50摄氏度的“洗礼”。实验室的工程师韦诚源介绍,在极低温度下,机械的钢板脆性增加、液压阀卡死、马达损坏等都可能出现,会让设备停机甚至损坏。

  “我们会用近20个小时使机械与环境温度同步,然后启动设备模拟作业。”韦诚源说,若发现问题,便与设计团队共同讨论解决方案,不断完善产品。“以前我们只能在冬季去往足够寒冷的地方进行此项实验,如今可以随时进行。”

  柳工全球研发中心于2015年正式启用,占地11万平方米,能够为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测试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撑,是我国土方机械领域唯一的国家技术中心。

  “1992年我刚加入柳工时,公司研发设备短缺,技术方法匮乏,几乎没有仪表仪器。”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蔡登胜说,如今,柳工在全球已建成5大研发基地,拥有了自己的研发流程、技术标准、开发平台。

  “基础设施是推动我们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全球研发中心主任林明智说,中心建成7年来,柳工申请技术专利超过了1300项,它已成为柳工创新成果最丰硕的区域,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攻克壁垒 自主掌控关键技术

  早些年,“柳工造”以模仿为主,但很多关键技术无章可循。“当年国外挖掘机的大臂寿命能达到近20000小时,而我们仿制出的大臂1000个小时就坏了。”林明智回忆,那时公司上半年刚售出的挖掘机,下半年就被客户退回。“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很难在市场浪潮中生存下来。”

  “一开始,连液力变矩器砂芯表面的涂层配方都是国外巨头严守的秘密。”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初长祥说,耗费多年,柳工才成功把涂层厚度控制在0.2毫米内。

  2018年,伴随着第一台12吨轮式装载机成功下线,我国成为第四个能自主研制该装备的国家。这台装载机搭载的正是柳工自主研发的12吨液力变矩器——这是我国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标志性产品之一。

  近年来,柳工人凭着一股不认输的劲头,冲破了许多技术壁垒。装载机传动系统、纯电驱变速箱、液压系统……柳工独立自主可控的核心零部件体系已经形成。

  “一些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不再被‘卡脖子’。”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光安说,当前柳工传动件、发动机、控制器等部件的研发水平不断提高,部分机械减振降噪、智能控制等研发成果的应用技术在世界领先。

  如今,柳工产品已经销售到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装载机国内占有率雄踞行业第一,研发技术水平跻身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第一梯队。

  转型升级 发力绿色化智能化

  去年,柳工面向全球发布了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三款无人驾驶设备。它们能够实现精准定位、智能操作、智能派工、数据可视等复杂操作,适用于港口、矿区、车站转运等多个场景。

  “无人驾驶将解放工人双手,这也意味着摆脱一些恶劣工况下的职业病。”蔡登胜说,标准化操作还可大大降低客户的施工成本、提升效率。

  2013年,柳工提出了“全面智能化”的战略目标,并开始涉足智能制造业务。如今,柳工成功研制出5G远程智能遥控、无人驾驶以及适用于川藏铁路极限工况的工程机械,新一代绿色纯电动、智能化装载机、挖掘机已成功推向市场。

  “前些年,我们的电动装载机还只是小批量生产,如今已实现量产并成功出口。”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运营总监喻志勇说,近些年,电动工程机械作为环保、省钱能手,市场认可度正在逐步提升。

  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新技术将成为行业竞争取胜的关键因素。“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曾光安说,柳工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在智能化、新能源、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研发,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当好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排头兵。

  • 相关阅读
  • 评论:与普通教育“平起平坐”,职业教育未来可期

      【社评】与普通教育“平起平坐”,职业教育未来可期  本报评论员 于忠宁  《工人日报》(2022年04月26日 05版)  新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明确了职校生在...

    时间:04-26
  • 十年寻路 保卫蓝天坚定前行

      过去一年中,绝大部分的日子里,北京市民都可抬头见蓝天,全年重污染天气只有8天。时间倒回2013年,当年的重污染天数是2021年的7倍多。  从十面“霾”伏到“常态北京蓝”,北京蓝天的变化也折射出我国大气治理...

    时间:04-26
  • 从“污染”到“蔚蓝” 一张地图串联起中国污染治理变迁

      从“污染”到“蔚蓝”,一张数据地图的变迁  一张地图串联起中国污染治理的变迁。  10多年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作为中国污染治理的观察者,用一张地图,为环保各方搭建起一个沟通的桥梁。  2006年...

    时间:04-26
  • 辽宁丹东:对77个小区、住宅楼实行封闭管理服务

      4月26日,辽宁丹东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丹东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根据丹东市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经丹东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研究决定,在丹东全域采取精准措施,分类管理服务。  一、...

    时间:04-26
  • 还网络空间天朗气清 网络暴力怎么治?

      近日,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主要聚焦网络暴力易发多发、社会影响力大的18家网站平台,包括新浪微博、抖音、百度贴吧、知乎等,要求这些网站平台通过建立完善监测识别、实时保护、...

    时间:04-26
  • 城市有大脑 治理更聪明

      本报记者 郝思斯  4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从“最多跑一次”改革到数字化改革,在数字治理中,浙江展现出独有的智慧与特色。依托城市大脑...

    时间:04-26
  • 揭开靠企吃企隐身衣:手段花样翻新 腐败主体年轻化

      利用期权、白手套、影子公司等手段大搞利益输送  揭开靠企吃企隐身衣  本报记者 李云舒  4月24日,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王晖被通报接受审查调查;4月20日,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原工会...

    时间:04-26
  • 低碳生活 有你有我

      低碳生活 有你有我(美丽中国)  核心阅读  4月18日至24日,是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今年世界地球日的宣传主题为“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呵护地球,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低碳理念,也已经体...

    时间:04-26
  • 中国全面查清森林草原湿地资源本底及生态状况

      我国全面查清森林草原湿地资源本底及生态状况  本报北京4月25日电 (记者顾仲阳)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2021年全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各项任务已圆满完成。监测结果显示,森林面积和蓄积稳步增长...

    时间:04-26
  • 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弘扬北京冬奥精神 加快体育强国建设)  核心阅读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不仅在于赛事的成功,更在于通过筹办、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带动了各方面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带...

    时间:04-2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