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吾家吾国丨独家专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

2022-05-01 11:19:53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王永志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92年9月21日,这是一个可以载入中国航天史的日子,这一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工程代号为“921”,王老被正式任命为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那一年,他正好是60岁。

  “提议者责无旁贷”

  载人航天工程的重中之重就是保障航天员的人身安全。在当时,国际上各个国家在送人上太空之前,为了谨慎,都会进行多次大动物实验。如果我们重走这条路,时间和经济成本是巨大的,可是不进行大动物实验,那对于总设计师来说,怎么样确保航天员的安全万无一失,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而这时王永志把压力扛了下来,他决定不做大动物实验,直接上天。

  王宁:人家别的国家都做动物,咱就不做,咱就从无人到有人。

  王永志:你要大胆跨越,我干脆我一出来就和你一样,当时就下这么个决心,中国飞船一经问世就是世界水平。为什么可以这么做?就利用后发优势,你们先干的,我后干,我可以许多事避开,跨越,跳过去。

  王宁:这也需要勇气,也需要大智慧。

  王永志:主要是下决心承担这个责任,最后定,就是两总联席会,就是总指挥、副总指挥、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联合开会,最后决策。但是决策权显然由一个人提议怎么做。提议者责无旁贷。不管多少人讨论的,提议者、倡导者都负主要责任。

  取得成绩不容易

  因为投入至深,王永志在回忆起航天细节的时候,依然难掩心中的激动,而要说到把载人飞船成功送上天,则完全离不开我国自主研发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如何提高中国火箭的运载能力,是王老在当时率先攻克的难题。

  在不提供有关卫星技术的情况下,“长二捆”必须要在1990年6月30日之前,进行一次正常的飞行试验,这是王永志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困难的硬仗,中国航天能否搭上国际商业发射的班车,成败在此一举。从44万张图纸变成一飞冲天的“长二捆”,这一路上有无数艰辛,甚至牺牲。

  王宁:我看到一个您的笔记本,1972年的笔记本,我发现在这里面您就提出火箭捆绑的这个概念了。

  王永志:搞“长二捆”是黄作义他们提出来的,跟我一说,计算的结果就明显地看出来,靠纵向加级效果已经不大了,没前途。要想突破运载能力,就要横向加助推。1986年10月份休斯公司带着队就来航天部了,协调了,怎么打他的卫星,你看多积极。

  王宁:第一个拿到商业合同的,但是对方当时也会有点忐忑,是吧?保险公司有点不太敢投保。

  王永志:不太敢做,这个时候像我当时当院长,就心急如焚。因为部里的原则是,你拿不到合同就不能贷款,一拖再拖,但是一到1988年,休斯和澳大利亚同意了,用中国这“长二捆”发射澳大利亚卫星,11月1日,才签了合同。

  圆梦飞天,“我更壮丽的事业还在后头”

  从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到神舟十三号顺利返回,我国已成功发射了8艘载人飞船,有13名中国航天员造访了浩瀚宇宙。从1992年到202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走过了整整30年,而王老最初设想的“三步走”计划也在2022年全部完成。

  “火箭排云上九重,惊弦霹雳震长空。”从研制导弹到运卫星上天,再到送中国人遨游太空,王老实现了他人生的“三步走”。如今,王老的儿孙辈也都投身到航天的事业当中,他说,“我更壮丽的事业还在后头。”

  王宁:这三步走,整整30年,挺漫长的。

  王永志:当时的决策就是要培养一支队伍,结果还培养了一个载人航天精神,你看他们现在干得多好,有一点我就感到特别欣慰,一直干到现在,这就快30年了,我们一直是安全的。美国和苏联总共牺牲了二十二三个航天员。

  王宁:您会不会跟您的外孙子说一些您对他的期望或者对他有什么要求?

  王永志: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真的能够认真学习领会老一代们创造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我觉得要有这些,那就是我们的事业就能继续发展下去,继续发扬光大。

  王宁:您真的是航天之家,有没有你们特殊的家训?

  王永志: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理想、志愿。圆梦飞天,圆梦,继续圆梦。

  从载人飞船过渡到空间实验室,再到长期有人照料的永久性空间站,王老的构想最终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战略。“飞扬直上八千丈,只手拨云观沧海。”这是王永志老先生在神舟五号上天之前送给航天员杨利伟的一句诗。在这豪迈诗歌下,是王老所承担的千钧重压。

  从东风2号的逆向思维到现在东风5号的小型化、轻量化,王永志始终在创新的最前沿。“我一定要按国家的需要、国家的利益为准绳,不能本位主义,更不能个人主义,要按照国家的利益。”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别推出《吾家吾国》,致敬最年长的劳动者,倾听他们为之奋斗一生的情怀与实践,传递不竭的精神动力。

  更多精彩内容将于2022年五一晚间档,在央视新闻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及新媒体各端同步播出,敬请期待!

  • 相关阅读
  • “大国重器”在这里铸造——“五一”假期走进央企生产一线

      新华社哈尔滨5月1日电 题:“大国重器”在这里铸造——“五一”假期走进央企生产一线  新华社记者强勇、朱悦  在东北地区,分布着一批事关国计民生的“大国重器”企业,它们在我国工业发展史上创造了一项项“...

    时间:05-02
  • 走进新时代的“时传祥”们

      重复做简单事、认真做重复事、创新做认真事——走进新时代的“时传祥”们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 题:重复做简单事、认真做重复事、创新做认真事——走进新时代的“时传祥”们  新华社记者  “宁愿一人脏,换...

    时间:05-02
  • 新华述评:保供,战胜疫情的关键一环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 题:保供,战胜疫情的关键一环  新华社记者齐中熙、何欣荣、乌梦达、严赋憬  3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在部署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保持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平稳...

    时间:05-02
  • 世界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将在珠峰架设

    全球连线|世界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将在珠峰架设“巅峰使命2022——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于近日在珠峰地区开展这是2017年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启动以来学科覆盖面最广、参加科考队员最多、采用仪器...

    时间:05-01
  • “种子种下了,农民的心也就放下了” 山西清徐春耕见闻

      新华全媒+丨“种子种下了,农民的心也就放下了”——山西清徐疫情下的春耕见闻  新华社太原5月1日电 题:“种子种下了,农民的心也就放下了”——山西清徐疫情下的春耕见闻  新华社记者李紫薇  “五一”假...

    时间:05-01
  • 石泰峰已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记者5月1日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院领导”栏目获悉:石泰峰已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据官网介绍,石泰峰,男,汉族,1956年9月生,山西榆社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间:05-01
  • 新华社评论员:不断增强高效统筹的能力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 题:不断增强高效统筹的能力  新华社评论员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复杂形势下,如何不断增强高效统筹能力,在攻坚克难中防住疫情、稳住经济...

    时间:05-01
  • 奋斗者逐梦前行——写在2022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

      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 题:奋斗者逐梦前行——写在2022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  新华社记者  “五一”,春光正盛。大江南北,花儿迎风而开、向阳而生。  每一朵花,都生长着希望的模样,恰如每一个在自己的...

    时间:05-01
  • 王勇在湖南长沙指导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时强调 全力以赴开展抢险救援 争分夺秒搜救被困人

      新华社长沙5月1日电 受党中央、国务院委派,国务委员王勇率有关部门4月30日紧急赶赴湖南长沙指导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他强调,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

    时间:05-01
  • 上海疫情社区传播风险得到遏制 北京疫情处于高位平台期

      (抗击新冠肺炎)上海疫情社区传播风险得到遏制 北京疫情处于高位平台期  中新社北京5月1日电 综合消息:中国国家卫健委5月1日通报,4月30日中国内地新增确诊病例920例,其中境外输入4例,本土916例。新增无症...

    时间:05-0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