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藏粮“智慧田”——四川崇州夏收夏种见闻

2022-05-08 11:14:30

来源:新华网

  立夏刚过,眼下正是农忙时节,记者在四川成都崇州市乡村走访时看到,当地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智能农机、遥感卫星、地面感应装置构建起数字化智慧农田管理系统。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在崇州市隆兴镇,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作业便道平整通畅,排灌渠纵横交错,现代化农业设施齐备,麦地里收割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

  看着来回穿梭的收割机,隆兴镇石马村村民张禄永心里踏实多了:“大春生产要抢早,5月中下旬要把麦子收割完,边收割边给腾出的田地堆肥、放水、插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2022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崇州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对农户分散种植的耕地统一规划、平整,解决土地条块杂乱、供排水不畅等问题。

  “前些年的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改造对合作社的帮助很大。”崇州市集贤梁景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牟崇伦驾驶“铁牛”在田里插秧。记者掐表计算了一下,插秧机最快约8分钟就能完成一亩水稻的插秧。他说,与普通农田相比,高标准农田供水更稳定、抗灾能力更强、粮食产量更高,合作社的水稻亩产从八九百斤提高到1000多斤,播种面积也从2012年的300多亩增加到目前的2300亩。

  崇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春江介绍,2011年至2020年,崇州市共认定高标准农田36.43万亩,亩均投入标准不低于3000元。2022年大春粮食计划种植面积36.2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31.82万亩,比2021年增加1200亩。

  高标准农田建好了,智能农机装备有了大显身手的“舞台”。

  在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旋耕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全自动粮食烘干设备等20多台现代化的农机装备“列队待发”。

  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王伶俐是名“90后”,7年前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追随父亲——成都市第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王志全,当上了“新农人”。如今父女携手管理3个合作社,打理的田地也从最初的80多亩发展到如今的3900多亩,实现了育秧、插秧、植保、收割、烘干等全程机械化作业,并引进了现代农业服务智慧平台。

  “以水稻插秧为例,过去一个人一天最多能插2亩田,而插秧机一天能插约50亩。”插秧机在田里跑,王伶俐坐办公室里,在手机后台上就能看见插秧机作业轨迹,如果疏密不均,还可以及时安排人手去补插。

  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已发展成为集粮食规模种植、烘干仓储、加工为一体的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21年营收277万元,社员亩均分红782元。王伶俐打理的3个合作社2021年小麦干产约228万斤,水稻干产约418万斤,她也因此荣获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称号。

  “合作社还为周边2万多亩农田提供从种植到加工全程农事服务。”王伶俐说,顺应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大趋势,她正在从粮食经营者变成农业综合服务提供商。

  从靠天吃饭到“慧”种田,崇州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变得越来越“智慧”。

  “科技让田变‘聪明’了,动动手指头就可以监测水稻生长情况。”牟崇伦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北斗农机管家”手机应用,一点就能看到一台插秧机的作业情况。以往“手忙脚乱”,如今熟练地“云”上巡田,这位种田30多年的老农多了一份从容。

  “稻田里安装了小型气象站和传感设备,通过数据分析,不用下田就知道哪块田需要病虫害防治了。”王伶俐笑着说,利用数字化和机械化节约了成本,每亩增加了约30%的效益。

  高标准农田、智能化农机装备和农业大数据平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撑。黄春江说,破解“谁来种地、谁来经营、谁来服务”难题,崇州市持续探索,逐渐构建起“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的新型农业共营制,发展智慧农业,农业数字化加快向产、供、销全产业链渗透,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记者:叶含勇、袁秋岳、袁波

  • 相关阅读
  • 王毅:全球治理进入“亚洲时刻”,世界应更多倾听亚洲声音

      中新网北京5月9日电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8日同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大臣布拉索昆举行视频会晤。  王毅表示,当今世界,和平受到冲击,发展陷入困境。面对各种新的全球性挑战,习近平主席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

    时间:05-09
  • 东部战区组织兵力在台岛以东和西南海空域进行实兵演练

      中新网北京5月9日电 9日,据“东部战区”微信公众号消息,5月6日至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海、空、常导等兵力,在台岛以东和西南海空域进行实兵演练,进一步检验提升多军兵种联合作战能力。(完)...

    时间:05-09
  • 中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创2000年以来新高

      中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创2000年以来新高  本报北京5月8日电 (记者李红梅)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2021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2021年,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为2000年以来最高,草原产草量为2000年以来最高,北方荒漠...

    时间:05-09
  • 特写:那两座纪念碑前,如今满是鲜花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5月8日电 特写:那两座纪念碑前,如今满是鲜花  新华社记者石中玉  在位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中国文化中心前,竖立着两座纪念碑,用于纪念在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

    时间:05-09
  • 新华述评:做好能源粮食生产保供工作——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系列述评之八

      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 题:做好能源粮食生产保供工作——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系列述评之八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戴小河、高敬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做好能源资源保供稳价工...

    时间:05-08
  • 王毅视频会晤柬外交大臣:世界应更多倾听亚洲声音

      中新社北京5月8日电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8日同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大臣布拉索昆举行视频会晤。  王毅表示,当前国际地区形势复杂深刻演变,乌克兰危机和世纪疫情影响持续外溢,中柬作为历经考验的铁杆朋友...

    时间:05-08
  • 钟华论: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 题: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钟华论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在这个青春洋溢的季节,我们迎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  ...

    时间:05-08
  • 战疫,这间“解忧杂货店”24小时不打烊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商意盈、马剑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马金镇居民葛先生的母亲受尿毒症困扰多年,78岁的她需要定期进行血透治疗。当地疫情发生后通行受阻,葛先生向开化融媒体“战疫求助平台”求助。平台工...

    时间:05-08
  • 保链强优势,纾困稳增长——制造业重镇苏州战疫情促生产

      新华社南京5月8日电 题:保链强优势,纾困稳增长——制造业重镇苏州战疫情促生产  新华社记者杨绍功、朱筱  力保产业链稳定,精准纾困解难,快速复工达产……疫情之下,拥有80多万户企业的制造业重镇苏州,瞄...

    时间:05-08
  • 工业老区甘肃平川辟绿色发展新径 探黄河流域矿山生态修复

      中新网兰州5月8日电 (记者 冯志军)基于“山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的实际,“因煤设企,因企设区”的甘肃白银市平川区今年通过创新“国家储备林+N”模式,加速推进融入产业发展、矿山生态修复、采煤沉陷区恢复治...

    时间:05-0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