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鲜学福:将有限的时间用于无尽的科研事业

2022-06-11 11:11:21

来源:人民日报

  鲜学福:将有限的时间用于无尽的科研事业(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人物名片

  鲜学福: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采矿工程系教授,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他是我国著名矿山安全技术专家、煤层气基础研究的开拓者,攻克了近距离开采保护层抽放瓦斯的世界性难题,使我国最早实践了近距离煤层保护层开发及瓦斯抽放技术。他在国际上首次完整地建立煤层瓦斯渗流理论,为煤层开采时瓦斯运移、富集、涌出的预测及抽放技术的改进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创新提出超临界二氧化碳强化页岩气高效开采的路径,指导实施世界首次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现场试验,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前沿地位。

  93岁的重庆大学采矿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鲜学福,是我国煤层瓦斯(煤层气)基础研究的开拓者、矿山安全技术领域专家。

  “国家的支持,深感无以为报,唯有用功读书”

  见到鲜学福前,记者给他发过三页纸的采访提纲。等到见面收到这份提纲时,纸张的正面工工整整地写满了回答;而背面,则是密密麻麻、反复推导演算的数学公式。“习惯了,顺手拿来手边的纸,就想写写数学公式。”鲜学福说,直到今天,他最大的爱好依然是翻看数学书籍,求解数学公式……

  深爱数学,但为什么选择献身煤矿事业?原来,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工业化需要能源支撑,急需采煤工程方面的专业人才。“那时候只有一个信念,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1950年,鲜学福决定放弃心爱的数学专业,重新报考大学。最后,他被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系录取。

  当时,我国的采矿科学事业几近空白,采矿手册和教材大多是外文书籍。为此,鲜学福学习多种外语,阅读学习了大量书籍,并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但对鲜学福而言,国家的支持是让他坚定前行的最大动力。鲜学福回忆:“那时候,为了鼓励我们做科研,国家每个月给每个学生5元钱补贴。国家的支持,深感无以为报,唯有用功读书!”

  在河北井陉煤矿做毕业论文的那10个月,鲜学福至今记忆犹新:每天从地上到地下的运输车只有往返两趟,鲜学福每次在地下要待足8个小时,食物只有两个大馒头,头顶的探照灯只能照亮周围小小一圈,其余都是黑暗……在这样的环境里,鲜学福完成了矿井方案设计的全部内容,并且对科学研究有了初步的认识。

  1956年,鲜学福以优等毕业生的身份,从北京矿业学院研究生班毕业,后被分配到重庆大学采矿工程系工作,开启了他一生的科研事业。

  如今,常有人邀请鲜学福出席科研论坛,但与矿业无关的,他一概谢绝;与本专业无关的话题,他总以谦逊的态度讨教求解;如果要做学术报告,涉及的相关数据会反复核实,同一报告不会讲两遍;许多人邀请他创建院士站,他谦辞不受,始终只有一家院士专家工作站……

  “纯粹地做一件事,就是最大的快乐”

  多年前的一个春节,在鲜学福的倡议下,全家五口围坐客厅,每人捧一本书阅读,那是女儿鲜晓东难得的与父亲相处的闲暇时光……

  “父亲的心思都扑在教育与科研事业上。”鲜晓东回忆道:他总是早早离开家门,7点15分就到学校工作,休息日也喜欢待在书房里,从清晨坐到夜幕降临,几十年来,日日如此……

  在鲜学福心中,“纯粹地做一件事,就是最大的快乐。”1956年,鲜学福来到重庆大学执教。在校园里,鲜学福心无旁骛地学习理论知识。有一天,鲜学福听说重庆大学图书馆在清理旧书,立即请两个人去挑了两担旧书回来……这些旧书,大都是俄文专业书籍。鲜学福怕学生们看不懂俄文,就把这些旧书重新整理了一遍,将重要内容翻译并摘抄下来。

  直到如今,鲜学福还保持着摘抄的习惯,每日都会阅读《中国科学报》和最前沿的科研文章,并将其中优秀的学术观点摘抄在他的笔记本上。这样的笔记本,鲜学福有近60本,垒了半米高,静静地摆放在办公室的窗边……

  “科研的乐趣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科研的道路上,鲜学福始终关注国家的需要;近年来,鲜学福带领团队将科研重心转向页岩气开发领域。

  针对我国页岩气地质赋存条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鲜学福创新性地提出超临界二氧化碳强化页岩气开发及地质封存一体化的学术思路,目前已成功实施了国际上首次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现场试验,为页岩气高效开发和二氧化碳大规模减排提供了支撑。

  追求纯粹的家庭氛围,深深影响着鲜晓东;她现已成为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和父亲一样走上了科研道路。

  “科研是团队作战,而非一个人的功劳”

  1999年,鲜学福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果是大家的,而不是我个人的。”鲜学福带领学生一起做的科研项目,常常把学生的名字放在自己的前面,“科研是团队作战,而非一个人的功劳。”

  鲜学福非常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在他看来,唯有源源不断培育人才,才能带来更多的科研创新。通过鲜学福的培养和引导,许多学生都已成为中国工程技术领域的骨干力量。

  在鲜学福带领下,重庆大学于1978年创建了理工结合的矿山工程物理专业和矿山工程物理研究所,获批采矿工程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2000年获批设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获评采矿工程国家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鲜老师常常鼓励我们要敢于创新,在科研方面,鲜老师比我们年轻人更加有活力。”鲜学福的学生周军平说。看到最新的学术文章,鲜学福都会随时分享给学生;他的微信收藏夹里,全是行业前沿动态。

  虽已年逾九旬,鲜学福依然和年轻人一样上班、加班,多次参加技术讨论会。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期间,当时80多岁的鲜学福大小事宜都认真过问把关,在建设目标与方向的筹划、文字资料撰写、试验研究仪器设备研发等方面精益求精,直至评估结束。

  最近,鲜学福打算将自己60多年的科研成果集纳出书。“我觉得知识太有用了,而我学得还很不够。”鲜学福这么说着,也这么做着。“我只想把过去的工作好好总结留给下一代,将有限的时间用于无尽的科研事业,再为国家多做一点贡献。”

  严谨治学 心无旁骛(记者手记)

  在女儿鲜晓东眼中,鲜学福在家中很少主动开启一个话题。唯有一次,通过力学方法解决了煤与瓦斯突出潜在危险区(带)定量预测的难题后,他兴奋到踱步,主动和女儿分享起自己的工作……

  人们称赞鲜学福学富五车,他总是摆摆手,嫌自己学得不够多,因而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在他看来,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世界就能被解构出无限多的知识,就会越学越有求知欲。

  科学起源于好奇心。持之以恒的求知欲,支撑鲜学福走过数十年的科研之路。他的快乐不在于名和利,而在于反复求证后豁然开朗的瞬间,在于攻克一个个实际问题后的满足感。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像鲜学福这般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即便外界纷繁复杂,内心也能始终有定力,必定会成就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

  本报记者 王欣悦

  • 相关阅读
  • 支边支教,用奋斗书写青春

      支边支教,用奋斗书写青春(青春派·我们都是青年志愿者③)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参与支教、支边服务,将青春奉献社会、报效祖国。  本版推出3位青年志愿者的故事,讲述他们在支教和支边过程中的奉献...

    时间:06-12
  • 前5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0.87万亿元

      前5月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0.87万亿元(新数据 新看点)  本报北京6月11日电 (记者吴秋余)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89万亿元,同比多增3920亿元。截至5月末,我国本外币贷款余...

    时间:06-12
  • “好日子放在歌里过”

      “好日子放在歌里过”  靓丽的民族盛装、欢快的芦笙舞蹈、浓郁的民俗风情……开场舞《锦绣壮乡》,让现场观众感受到壮乡人民“好日子放在歌里过”的热情与幸福。  前不久,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壮族三月...

    时间:06-12
  • 饮食题材的美术呈现

      饮食题材的美术呈现(全面小康画卷)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是社会物质文明的基础体现,而与饮食相关的生活内容也成为艺术表达的重要题材。从古至今,在诸如画像砖石、建筑壁画、生活器用、文人绘画、民间美...

    时间:06-12
  • 以塑载道 以像传情

      以塑载道 以像传情(创作者谈)  2021年9月,我创作的青铜组雕《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矗立于希腊雅典阿果拉广场。在爱琴海的阳光下,两尊青铜雕像分立东西,面向彼此:苏格拉底挺拔健硕,孔子温文尔雅...

    时间:06-12
  • 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

      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  在网络平台看非遗纪录片,在电商平台购非遗好物,看非遗展、买非遗文创、体验手工艺乐趣……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文化和旅游部...

    时间:06-12
  • 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总体保护状况良好

      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总体保护状况良好  本报北京6月11日电 (记者顾仲阳)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截至目前,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数量达到14项,文化和自然双遗产4项,数量均居世界第一,总体保护状...

    时间:06-12
  • 李三鹏:法庭内外书写热血人生

      李三鹏:法庭内外书写热血人生  □ 本报记者   刘志月  □ 本报见习记者 刘欢  湖北省第514位、全国第13238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是李三鹏的新标签。  李三鹏是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人民法院员额法官。5...

    时间:06-12
  • 晕车是法官走访彝乡必吃的一道“前菜”

      晕车是法官走访彝乡必吃的一道“前菜”  □ 本报记者 石飞 文/图  低头深渊丈万千,抬头林石插云间,耳闻对面鸡犬叫,车走还得绕两天……这就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人民法院洒鸡口法庭的法官们,下乡...

    时间:06-12
  • 数字化引擎助推外贸新发展

      数字化引擎助推外贸新发展  上线两年来,入驻超6万家实体商铺,整合了上下游200万家中小微企业,商品种类500多万种,今年一季度实现交易额同比增长90%,累计交易额超210亿元……这是“义乌小商品城Chinagoods”...

    时间:06-1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