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展现青春风采,在科研一线追梦奔跑

2022-07-10 03:49:25

来源:人民日报

  他们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刻苦攻关,施展才华——

  展现青春风采,在科研一线追梦奔跑(青春派·创新创造 人生出彩①)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关心青年成长成才、谋划青年工作发展进步。广大青年积极创新创造,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本版推出“创新创造 人生出彩”系列,聚焦各行各业青年群体,对他们勇于创新创造、不断取得成绩进行深入报道。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尤其需要创新精神。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紧盯科技前沿,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刻苦攻关,施展才华,在青春奋进中实现人生出彩。近日,记者走近3位科研一线青年骨干,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黄震:

  “能将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结合在一起,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先后参与神舟飞船、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等多个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研制和任务实施,带领团队设计神舟飞船与空间实验室的停靠、手控交会对接、绕飞等重要技术方案……别看这位80后年纪不大,却是航天工程的“老人儿”,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型号副总设计师黄震。

  黄震与航天结缘始于2003年。当时,他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读大三。那一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电视屏幕上奔腾的火焰,点燃了黄震的梦想。

  本科毕业后,黄震如愿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2010年,黄震博士毕业,工作后接手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确定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窗口时间。“那时他每天晚上12点多才下班,持续一年多没歇过一天。”爱人关梅竹说,回家后,一个个问题还在他脑海里盘旋。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对轨道动力学和发射弹道的计算,黄震最终提出了一种可以精确计算神舟飞船发射时间的方法,精度可达到千分之一秒。“3、2、1,点火!”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火箭托举着神舟八号稳稳地飞向太空。目睹这一幕,他激动万分:“能将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结合在一起,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航天事业不允许丝毫松懈,更容不得半点闪失。”工作越久,黄震体会越深刻。在承担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时,为了找到最优的操作方法,黄震每天到实验平台上演练。半年多时间,他拿出了100多页的手控交会对接方案。

  交会对接的时候,航天员要瞄准十字靶标的靶心去操作对接手柄。然而在太空中,太阳光线转动所产生的阴影会把靶心挡住,导致对接失去准头。怎么办?黄震想出了一个“笨”办法:画点阵图,然后对照太阳在一天中各个时间段的不同角度,用太阳高度角的方式往任何一个点阵去投影,分析各种遮挡情况进行计算。为了验证软件计算的结果,他在家里做了很多纸壳模型,用手电筒当投影反复检验。

  2012年6月,神舟九号在太空完成交会对接后,黄震在复盘时将实际操作的影像与自己的方案进行了对比。“一行一行代码显示的阴影图像,和天上实际拍的图像一帧一帧比,完全严丝合缝!”对接大获成功,黄震的内心无比欣慰,“这种感觉特别爽!”

  一项项任务接踵而至。用3年时间,黄震带领团队成功发射全新构型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首创无控自由飞行策略,返回性能比神舟飞船提升55%;又用4年时间,做出全尺寸20多吨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2020年5月成功实施高速再入飞行试验,首次从8000公里的高度返回地球,落点精度达到10.8环,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实现了新一代载人飞船技术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飞跃。”黄震的话语中充满自豪。

  随着中国空间站成功建造,新一代载人飞船技术突破,我国已具备了开展载人登月的条件。“要让中国人千年登月的梦想早日实现!”带领平均年龄35岁的团队,黄震又开始了研制月面着陆器的新征程。

  作为我国载人航天领域最年轻的副总设计师之一,黄震先后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航天创新奖、第二十六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回望载人航天30年,一代又一代青年为这个伟大的事业奉献了青春与智慧。现在接力棒到了我们手中,唯有接续奋斗,用成功报效祖国。”黄震深有感触。

  黄帆:

  “用更多科研创新回报祖国,是青年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职责使命”

  打开电脑,远在50公里之外阳澄湖畔试验田里的实时景象近在眼前:绿莹莹的鱼塘深处,一群群大眼睛、胖嘟嘟的鲈鱼在画面中轻快地游来游去,能清晰看到它们正在觅食、排便、吐泡。一般来说,鱼塘中因有饲料、水生植物等,水体是浑浊不通透的。那么,这个高清画面是怎样实现的?

  “这样的画面并不是直接‘拍’到的,而是‘算’出来的。”苏州蛟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帆告诉记者,秘密就藏在安装于鱼塘池壁上的水下监测传感器里——不同于传统成像的“所见即所得”,这种传感器通过激光测距,能从模糊光影中全方位搜集信息,从而得到增强的压缩信号,在降噪后经过精密的算法解析,“拼”出清晰的图像。目前,这一“黑科技”设备已遍布苏州水产技术推广站的各级养殖田,能实现精准投喂、及时监测,提升农产品品质。

  今年4月,35岁的黄帆凭借“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激光测距成像系统”项目,在科技部主办的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上,斩获总决赛最高奖项。“激光雷达测距中,为了分辨不同像素的光源,通常需要多路传感器,不仅成本提高而且会互相干扰削弱信号,我们的技术是只用一个传感器接受所有光源,通过算法还原图像,既降低了成本又增强了信号。”黄帆说,除了用于农业生产,该项目也在智能驾驶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可以在雨雪天、雾霾天等恶劣环境下实现500米以上物体测距及成像功能。

  黄帆是一名留学归国创业青年。他本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赴法留学,一直在激光照明和成像领域钻研深耕,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博士毕业的2015年,他站到了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

  是更改国籍留下,还是回国从事科研?“我留学的初衷,就是为了学以报国。”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当年9月,黄帆和同学参加了苏州市政府在法国举办的“赢在苏州”创新创业大赛(欧洲站),凭借激光传感器项目获得一等奖,就此与苏州结缘,带着5名博士同学一起归国创业。

  创业之初,黄帆就致力于原始创新,希望实现从“0到1”的突破。和汽车上标配的LED灯、氙灯相比,激光大灯的光电转换效率更高,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研发出高质量的激光汽车大灯,是黄帆回国创业发起的第一个项目。

  “创新没有捷径可走,科研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坚持到底才能柳暗花明。”黄帆说,从2016年到2019年,他和团队成员们从研究市场定位着手,一遍遍打磨加工工艺、尝试了上百种材料、做出三代产品,最终研发出一款能耐受强光冲击的人工陶瓷材料,从而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产业化,不但在激光大灯领域占领国内市场最大份额,还出口到海外市场。

  创业以来,黄帆先后吸引了多名海外归国博士加入自己的团队,大家因为有着共同的科研目标和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走到一起、并肩作战。这支近70人的年轻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

  今年5月,黄帆获得第二十六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用更多科研创新回报祖国,是青年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职责使命。”他说。

  卢琪:

  “研发新技术不能只为了经济利益,要争取创造更多社会价值”

  虽然公司总部在重庆,但卢琪每个月只在这里待几天,其余时间都在外奔波。90后卢琪是一名北京小伙,担任达瓦未来(重庆)影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致力于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研发。

  爱折腾、好创新,他从大学开始就与众不同。2011年,卢琪在学校创新大赛里赢得1万多元奖金,从此开始试水创业。因为热爱虚拟现实,卢琪决定进军这个领域,在2014年创立达瓦未来(北京)影像科技有限公司。当时,很多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外已经成熟,但并不对外开放,国内不少公司往往“一买了之”。卢琪心有不甘,从一开始就笃定要自主研发。

  创业之路并不平坦,起初几年,公司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却没有市场,一直在“烧钱”。“没有人相信我们,他们觉得这种技术不可能被一家初创的小公司掌握。”回忆当时情形,卢琪告诉记者,公司一度交不起2000元的电费,自己只好卖车“求生”。

  2018年,创业终于迎来转机。当时,重庆市永川区赴北京举行招商推介会,一番交流后,卢琪与当地一拍即合,达瓦重庆公司正式在永川成立。各方予以大力支持,为卢琪解决资金、人才等需求缺口,公司驶入发展快车道。

  “实时数字人”是他们研发的成果之一——在专门的摄影棚里,一名工作人员穿戴整套“黑科技”设备,全身共有57个反光点轻巧的装置,他的每个动作都能被及时捕捉,并通过实时影像技术再现一个虚拟的自己。卢琪介绍,“实时数字人”可广泛应用于数字影视、虚拟偶像、虚拟演播等领域,实时影像技术可大幅提升影视、动漫、游戏等产业的规模生产效率,并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9年,卢琪带领达瓦公司从1000多家竞标企业中脱颖而出,参与“国庆70周年阅兵模拟仿真系统”建设,提高阅兵预演效率。团队还助力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建设数字化推演演练系统,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多种科技成果,让开幕式团队预览各种表演方案三维效果,减少人力消耗……

  基于在促进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作出的贡献,今年5月,卢琪荣获第二十六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对于未来,卢琪希望搭建通用数字框架,把公司的技术向行业开放,降低技术使用门槛,让更多人像用傻瓜相机一样轻松使用虚拟技术。“研发新技术不能只为了经济利益,要争取创造更多社会价值。”卢琪说。

  尽管获得不少荣誉,公司发展势头良好,卢琪却很谦虚:“逆境时知道难关在哪里,顺境时却可能面临意想不到的危险。”他仍然保持着初创时的锐气与淡定,积极开拓新事业,看淡过往荣誉。“争其自然,顺其自然。”他的微信签名如是说。

  本报记者 施 芳 姚雪青 刘新吾

  • 相关阅读
  • 两岸媒体新疆行记录天山好风光 马晓光吁台商多来新疆考察投资

      中新社新疆喀什7月10日电 (朱贺)国务院台办新闻局局长马晓光10日在新疆喀什表示,新疆蕴含巨大发展空间,希望广大台商和台湾工商界的朋友有机会多来新疆考察投资。  由国务院台办与中国记协共同举办的“魅力新...

    时间:07-10
  • 广东多地出现本土感染者 安徽江苏福建疫情持续向好

      (抗击新冠肺炎)广东多地出现本土感染者 安徽江苏福建疫情持续向好  中新社北京7月10日电 综合消息:中国国家卫健委10日通报,9日中国内地新增确诊病例101例,其中境外输入36例,本土65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

    时间:07-10
  • 东西问 | 短评:世界人口日,为何强调“生命至上”?

      中新社北京7月10日电 题:世界人口日,为何强调“生命至上”?  作者 徐皇冠  西哲言“生命是人的光”,中哲语“爱人利物之谓仁”,“生命至上”的理念中外通贯。世界人口日之际,围绕“生命”与“未来”的思...

    时间:07-10
  • 今年最大超级月亮即将上演 满月地平高度14年来最低

      中新网广州7月10日电 (郭军 李建基)据广州市五羊天象馆透露:今年7月14日凌晨,将出现今年最大的超级月亮,中国各地都可观赏到。最佳观察时间是7月13日晚上至14日凌晨。今年的超级月亮(满月),是在北半球2008年以...

    时间:07-10
  • 陕西省黄河流域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启动

      中新网西安7月10日电(记者 阿琳娜)10日14时,陕西省水利厅启动该省黄河流域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  据预报,7月10日夜间到13日,陕西省中北部、西部有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本次暴雨过程范围广、强度大...

    时间:07-10
  • 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赛在天津开幕

      中新社7月10日电 (孙玲玲)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赛10日在天津开幕,本届赛事在线上举办,将持续至7月18日。在南开大学设立的开幕式主会场,来自全球8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参赛人员云端相聚,326名选手以视频打...

    时间:07-10
  • 东西问 | 李树杰:徐福东渡仍有哪些难解之谜?

      中新社石家庄7月10日电 题:徐福东渡仍有哪些难解之谜?  作者 李树杰 中国徐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  7月11日将迎来第18个“中国航海日”。2200多年前,中国航海家徐福指挥庞大船队,率众带着华夏文明和“福文...

    时间:07-10
  • 大连海事大学成立中华优秀海洋文化外译研究中心

      中新网大连7月10日电 (记者 杨毅)中华优秀海洋文化外译研究中心10日在大连海事大学成立,该中心的成立旨在服务中华优秀海洋文化“走出去”,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华优秀海洋文化外译与传播...

    时间:07-10
  • 2022河北长城文化进台湾活动启动

      中新社石家庄7月10日电 (记者 陈林)扬长城文化,凝民族精神。2022河北长城文化进台湾活动10日在石家庄、台中两地共同启动。  本次活动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省台湾同胞联谊...

    时间:07-10
  • 豫剧常派表演艺术人才培训班开班 常香玉女儿等授艺

      中新社郑州7月10日电 (记者 李贵刚)以传承常派艺术、弘扬“香玉精神”为宗旨的豫剧常派表演(红·白·花)艺术人才培训班10日在河南郑州开班,中国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女儿常小玉及高徒亲自登台授课。  豫...

    时间:07-1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