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光明论坛·温故】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

2022-07-22 11:04:4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学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央党校创新工程项目“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首席专家)

  今年7月,《求是》杂志第14期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在讲话开篇,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着重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重视“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充分凸显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所独具的悠久鉴戒传统与现实资政功能。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一语出自宋代学者曾巩所撰的《南齐书目录序》。《南齐书》是记录南朝萧齐一代正史作品,总编撰是出身于萧齐皇室、齐高帝萧道成之孙萧子显。史书记载萧氏“幼聪慧,好学,工属文”,故由其执掌修“国史”之重任。整体而言,《南齐书》详略得当、史实可信,较全面地反映了萧齐一代的历史面貌,但也不免存在曲笔较多、典志不全的缺憾。在北宋任职史馆的曾巩,不仅是名扬古今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史学造诣亦非寻常。他负责编校过古代史籍纂撰《英宗实录》、典修《五朝国史》,《南齐书目录序》更是“古人序论史事,无若曾氏此篇之得要领者”。可见曾巩能提出史学之作用在于为世人提供治理天下之方法,乃至概括出“知今者,莫若考古”的命题,并不偶然。

  尤值措意的是,曾巩在文中提炼“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这一论断前,还专就古之良史标准给出个人意见:“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在他心目中,着史者须明察必定能够遍及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其所持道必定要适合天下的运用,其才智必定能够通晓难理解的意思,其文笔必定能够阐发难以显露的情形。如此,方能彰明治国理政之大道,史学经世致用之功能方可展开。以古视今,不难发现古代深厚博大的史学积累为当代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传统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汲取、品味与借鉴。

  举其大且要者,中国史学致用传统有三个特质。其一,求“大”。南宋朱熹曾言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意味着研读历史首要立意高远,关怀宏大。无论治史或是治国,皆须从变动不居的历史进程中探寻时代之大趋势、大方向,提炼大命题,把握大脉动。如司马迁修《史记》,时间纵贯三千年,空间横跨数万里,人物遍布全阶层,体例覆盖各类型,大构思方成就大手笔,无怪乎清代学者赵翼道:“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对比当前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其涉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毫无疑问是至为关键的课题。这将为完善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不可替代的成果与思想,堪称规模庞大、价值巨大、意义重大、影响远大。

  其二,贵“通”。先立其大,再贯乎通。清初大儒王夫之认为执政者倘有“经国之远图,存乎通识”,则能“通乎事之所由始,弊之所由生、害之所由去、利之所由成,可以广恩,可以制宜,可以止奸,可以裕国,而咸无不允。”具体而言,所谓“通”,首要“博通”,即大量搜辑考察各类尤其一手材料或原始遗迹,为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要“贯通”,即综合研究有关材料或遗迹,通过归纳概括引出结论;再次为“通识”,即注重由综合贯通中求得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最终实现“会通”,既把天、地、人作为整体,又将天道、地道、人道联系起来,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思维与整体意识。这种思维意识对中华文明探源过程启示很大。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绝非一人、一学科、一团队、一时代之事,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久久为功,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

  其三,崇“德”。可大可通,于是历史自然显露出德之光辉,我们的文明亦因之可亲可久。章学诚认为:“盖欲为良史者, 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治史者以求真求是之心,才能撰写崇德向善之作。换言之,对待人类的文明历史,要能不抱偏见,不作武断,不凭主观,不谋私利,不求速达,如此我们那些最为珍贵的精神内核和思想精髓才能如玉石般温润可亲,似高山般坚韧可久。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这提示我们在进行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注重揭示与阐释自身优秀的思想元素和文化基因,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我们的伟大实践,在某种程度上深深扎根于五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延长线上;我们的历史自信,在一定意义上奠基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求其大者,贵其通识,崇尚德性,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展现既有史学传统之重光,并赋予其新意,这正是“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的深厚意蕴所在。

  • 相关阅读
  • 习近平的文化情怀丨“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

      新华社北京7月24日电 题:“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  新华社记者骆飞、唐兴  红色、绿色、蓝色……飞针走线五彩缤纷;绣、插、点、挑……制作手法千变万化;龙凤纹、鱼鸟纹、蝴蝶纹……刺绣图文寓...

    时间:07-24
  • “问天”升空 航天科技四院为其点燃“第一把火”

      中新网西安7月24日电(杨英琦)24日,问天实验舱在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的护送下,顺利进入太空。此次发射任务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以下简称:航天科技四院)为问天实验舱提供了全部舱体动、静结构密封产品及...

    时间:07-24
  • 台湾新增21737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新华社台北7月24日电(记者齐湘辉、岳夕彤)台湾地区流行疫情指挥中心24日公布,新增21737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包括21460例本土病例及277例境外输入病例,确诊病例中新增65例死亡。  指挥中心说明,新增本土病例...

    时间:07-24
  • 2022年江源科考启动 重点研究“冰和碳”

      新华社西宁7月24日电(记者陈杰、田中全)2022年江源综合科学考察24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启动。这次科考活动将为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地区进行定点“体检”,其中冰储量和湿地碳储量观测是此次科考的重点。  202...

    时间:07-24
  • 文昌航天发射场多举措确保问天实验舱“零窗口”发射

      新华社海南文昌7月24日电(黄国畅、屠海超)7月24日14时22分,问天实验舱从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这次任务,也是该发射场执行空间站建造任务以来首次实施的“零窗口”发射。  据了解,发射窗口是指允许火箭发...

    时间:07-24
  • 联防联控机制权威发布|灭活疫苗是成熟技术 适合我国疫苗生产

      央视网消息:目前国内接种的新冠病毒疫苗当中,灭活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占了绝大多数,而在国外的许多国家则使用了mRNA疫苗,那么灭活疫苗技术是否是落后的呢?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

    时间:07-24
  • 上半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 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央视网消息: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5.7%,同比上升4.0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1.1%,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水生态...

    时间:07-24
  • 我国臭氧浓度总体稳定 持续推进协同治理

      上半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 我国臭氧浓度总体稳定 持续推进协同治理  央视网消息:今年1—6月,臭氧的平均浓度为1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4.3%。为什么近几年臭氧污染问题开始凸显?来听听专家的解读。  ...

    时间:07-24
  • 2022年上半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 稳中有进

      上半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 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 稳中有进  央视网消息:生态环境部近日通报了今年1—6月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

    时间:07-24
  • 董晓宇任河北省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党委书记

      政法人事录|董晓宇任河北省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党委书记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宵鹏  记者从河北省委政法委获悉,7月23日,河北省政法领导干部加强政治建设专题研讨班在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举行。...

    时间:07-2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