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医养结合领域指导意见四大看点

2022-07-22 11:25:0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 题:医养结合领域指导意见四大看点

  新华社记者董瑞丰、李恒

  面对2.67亿老年人,如何守护最美“夕阳红”?推进医养结合,是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但也面临床位少、费用高、护理人员短缺等困难。

  《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7月21日公布,在总结近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医养结合的政策、服务、标准、人才、信息等体系,为各地加大服务供给、打通堵点绘出“路线图”。

  看点一:基础设施加快“补短板”

  截至2021年底,全国6492家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共有175万张床位,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提供医疗服务的比例超过90%。但相比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与服务需求,一些基础服务设施仍有差距。

  根据指导意见,除了积极提供居家医疗服务之外,在社区和乡镇,有条件的卫生院、敬老院等要利用现有资源,内部改扩建一批医养结合服务设施。

  对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鼓励开展居家医疗服务、医养结合签约服务,特别是医疗资源富余的二级及以下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现有床位开展养老服务。

  对于养老机构,则要改造增加护理型床位和设施。同时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专业化、规模化、医养结合能力突出的养老机构。

  “医养结合的广大需求在基层,要加强基层医养结合的‘补短板’工作。”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梁万年说,指导意见专门强化了医养结合的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看点二:服务内容突出“连续性”

  给60岁老年人提供“健康关爱”,为80岁老年人提供“银铃关爱”,给予100岁老年人“晚霞关爱”……上海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医养护居送”全程健康管理服务,让他们暖在心上。

  突出综合性、连续性服务,正是医养结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指导意见提出,各地要推动社区医疗卫生、养老服务、扶残助残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布局、资源共享,鼓励基层积极探索相关机构养老床位和医疗床位按需规范转换机制。

  “医养结合的推进,涉及医疗、养老、社区、产业等多方面内容,做好不同系统之间的服务衔接十分重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冯文猛说。

  指导意见还强调积极发挥信息化作用。“智慧信息化是提高医养结合服务效率和水平的重要科技支撑手段。”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说,通过建设全国老龄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全国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以及实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等方式,将进一步优化医养结合服务衔接。

  看点三:配套政策打通“最后一米”

  位于河北燕郊的燕达养护中心,入住的京籍老人占比97%。相邻的燕达医院,率先实现与北京医保的互联互通,并通过同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合作,极大提升了老年人医疗、护理等方面能力。

  不过,一些地方仍存在“老大难”问题。比如,部分医疗机构“有签约、无激励”,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动力不足。

  完善价格政策、加大保险支持、盘活土地资源、落实财税优惠……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多个维度的支持政策。

  根据指导意见,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采取“医药服务价格+上门服务费”的方式收费,上门服务费可综合考虑服务半径、人力成本、交通成本、供求关系等因素自主确定。

  此外,根据医养结合特点,合理确定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医保总额控制指标,鼓励商业保险将老年人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纳入保障范围;医疗卫生用地、社会福利用地可用于建设医养结合项目,允许和鼓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医养结合项目建设;通过税收优惠,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医养结合服务……

  “既扩大增量资源供给,也盘活存量资源。”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教授黄石松说,各地区、各部门在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时,因地制宜把当地现有资源条件转化为发展的有利条件,能够激活初始动能,更好实现“上下联动”。

  看点四:多渠道拓展专业人员“供给量”

  数据显示,我国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对照护人员的需求超过1300万人,但目前仅有相关人员50多万人。

  指导意见专门提出,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紧缺人才培养,并提出通过开展应急救助和照护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的照护能力和水平。

  此外,指导意见还要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在内部绩效分配时,对完成居家医疗服务、医养结合签约等服务较好的医务人员给予适当倾斜。同时,支持医务人员特别是退休返聘且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到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执业,以及到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开展服务。

  “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人才培训、引导医务人员从事医养结合服务、壮大失能照护服务队伍三项重点任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郝晓宁说,这是推动人才队伍提量提质的一揽子措施,有望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医养结合服务中。

  • 相关阅读
  • 太空之家“升户型” “神十四”航天员迎“最好奇”舱段

      中新社海南文昌7月24日电 题:太空之家“升户型” “神十四”航天员迎“最好奇”舱段  作者 马帅莎  七月盛夏,椰林海滩,阳光炙热。中国空间站第二个舱段——问天实验舱在这里点火升空,踏上“问天”之旅。...

    时间:07-24
  • 江西新余通报“某宾馆将承办日本夏日祭活动”:未承办相关活动

      中新网南昌7月24日电 (记者 李韵涵)24日,“新余发布”微信公众号通报“新余某宾馆将承办日本夏日祭活动”一事,通报称,该市辖区文广新旅部门未收到举办类似活动的申请,该宾馆未承办相关活动。  该通报称,7...

    时间:07-24
  • 中国红基会发布专项审计报告:捐赠2100万元支持受灾学校重建

      中新网北京7月24日电 (张素 侯力新)记者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获悉,该基金会日前发布一份专项审计报告,其中显示,捐赠2100万元(人民币,下同)支持新乡25所、鹤壁26所受灾学校重建,助力学校开展灾后校园设施重建...

    时间:07-24
  • 广东河源发生2.7级地震 市民称有明显震感

      中新网河源7月24日电(颜新阳 宋秀杰)据中国地震台网消息,2022年7月24日16时31分在广东河源市源城区发生2.7级有感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截至记者发稿时,尚无民众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  据了解,此次震中位...

    时间:07-24
  • 习近平: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

      2022年7月23日至24日,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

    时间:07-24
  • 绘学习丨跟着总书记感受遥远太空的中国式浪漫

      “天宫”在轨建造、“神舟”飞天、“嫦娥”奔月、“祝融”探火、“北斗”组网……从远古神话梦想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航天事业飞速发展,中国航天的每个脚步都深深嵌入中国传统文化印记。中国航天项目的命名巧妙借用...

    时间:07-24
  • 深圳“07·15”疫情以来已出病例均为奥密克戎BA.2进化分支

      中新网深圳7月24日电 (朱族英 李梦梦)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林汉城在24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称,深圳“07·15”疫情以来,已出病例的基因测序结果均为奥密克戎BA.2进化分支。  林汉城表示,虽然“07·...

    时间:07-24
  • 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中国累计建设34条跨境陆缆和多条国际海缆

      中新社北京7月24日电 (记者 郭超凯 余湛奕)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许科敏23日在北京表示,中国积极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已累计建设34条跨境陆缆和多条国际海缆。  当天,世界青年发展论坛—数字经济...

    时间:07-24
  • 问天实验舱成功发射 中国航天员将首次在轨迎接航天器

      中新社海南文昌7月24日电 (马帅莎)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495秒后,问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

    时间:07-24
  • 王毅:更加深刻领悟习近平外交思想科学系统、务实管用的思维方法

      2022年7月24日,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座谈会在京召开,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毅表示,外交战线通过十年来的学习和实践,更加深刻领悟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科学系统、务实管用的思维方法。习近平外交...

    时间:07-2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