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共同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2022-07-22 11:25:55

来源:光明日报

  【光明论坛】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的贺信中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农业文化遗产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狭义农业文化遗产指的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而广义农业文化遗产则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物质形态的农业文化遗产,如一些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并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一些乡村古建筑、传统特色民宿、传统特色饮食等;二是制度层面的农业文化遗产,如与农耕生产方式相伴生的一些制度设计和风俗习惯等;三是精神层面的农业文化遗产,指在农耕生产方式基础上所形成的特有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气质等。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粮食安全不仅包括数量安全,还包括质量安全,二者同等重要。确保质量安全,需要尊重农业的自然循环规律,挖掘保护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多吸收传统农业的优秀成分,推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几千年形成的一些优秀农业生产系统,充分体现了人类保护环境的大智慧,为现代社会保护环境提供了众多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比如具有千年历史传统的浙江青田的稻鱼共生农业模式、成型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等,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也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则通过发展农耕、林业、牧业三者有机循环生产方式,有效保持了生物多样性,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涵养文化自信的需要。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基因密码,彰显著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情感认同,是我们重要的软实力。积极挖掘保护并传承弘扬好传统农耕文明,是提升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具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几千年来,我国各地农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发展出众多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农业生态生产模式,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双赢。除了生产方式,在作物和农产品方面,中国古代农业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中国农科院的研究表明:世界上1200多种作物中,中国就有600余种,其中约300种起源于中国。在农学方面,中国古代农学自成体系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今年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提出20周年,中国也是最早响应农业遗产保护倡议的国家之一。截至目前,中国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8项,数量居世界首位。2012年中国率先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发掘。2015年,中国颁布全球首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2016年至今,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所有一号文件都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在实践中得到推进。

  立足新时代,推动建设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持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进一步挖掘其各方面的传承利用价值。

  在农业产业发展上,应赋予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农业现代化是历史和现实一切优秀因素的有效集成。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传统农业优秀的因素要积极汲取。尤其是相对欠发达地区以及一些边远山区,人类与自然的长期博弈中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业生产生活模式,是这些地区珍贵的农业文化资源优势和传家宝。用好这些宝贵的农业文化资源,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是促进当地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乡村建设上,明显要根据农业生产方式特点,建设农村生活方式,保留青山绿水,留住乡愁,守好这些瑰宝。在乡村治理方面,要注意积极挖掘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优秀合理因素,融入现代治理体系。尤其注意挖掘古代农业社会德治中好的做法,推动乡村形成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的善治体系,推动乡村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借助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平台,世界各国应进一步加强农耕文化和农耕文明的交流互动。要“走出去”,向世界讲好中华农耕文化和农耕文明故事,也要“引进来”,积极吸收世界各国传统农业中一些优秀的成分,为国家所用。落实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传承弘扬工作,还需建立更加完善的工作业绩考核办法,让保护的理念和举措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宋圭武,系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甘肃省委党校二级教授)

  • 相关阅读
  • 太空之家“升户型” “神十四”航天员迎“最好奇”舱段

      中新社海南文昌7月24日电 题:太空之家“升户型” “神十四”航天员迎“最好奇”舱段  作者 马帅莎  七月盛夏,椰林海滩,阳光炙热。中国空间站第二个舱段——问天实验舱在这里点火升空,踏上“问天”之旅。...

    时间:07-24
  • 江西新余通报“某宾馆将承办日本夏日祭活动”:未承办相关活动

      中新网南昌7月24日电 (记者 李韵涵)24日,“新余发布”微信公众号通报“新余某宾馆将承办日本夏日祭活动”一事,通报称,该市辖区文广新旅部门未收到举办类似活动的申请,该宾馆未承办相关活动。  该通报称,7...

    时间:07-24
  • “问天”发射引发海南航天旅游热

      中新社海南文昌7月24日电 (符宇群 张月和)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点火发射。正值盛夏,炎炎烈日丝毫没有阻挡全国民众游览热情,一大早他们携带各式装备...

    时间:07-24
  • 中国红基会发布专项审计报告:捐赠2100万元支持受灾学校重建

      中新网北京7月24日电 (张素 侯力新)记者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获悉,该基金会日前发布一份专项审计报告,其中显示,捐赠2100万元(人民币,下同)支持新乡25所、鹤壁26所受灾学校重建,助力学校开展灾后校园设施重建...

    时间:07-24
  • 广东河源发生2.7级地震 市民称有明显震感

      中新网河源7月24日电(颜新阳 宋秀杰)据中国地震台网消息,2022年7月24日16时31分在广东河源市源城区发生2.7级有感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截至记者发稿时,尚无民众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  据了解,此次震中位...

    时间:07-24
  • 广东地表温度最高超50℃ 102个高温预警生效

      中新网广州7月24日电 (记者 王坚)记者24日从广东省气象局获悉,近期随着气温持续飙升,该省各地的体感温度将逼近或超过40℃,地表温度更是在50℃或以上。当日,广东持续高温天气,截至17时43分,全省102个高温预...

    时间:07-24
  • 习近平: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

      2022年7月23日至24日,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

    时间:07-24
  • 绘学习丨跟着总书记感受遥远太空的中国式浪漫

      “天宫”在轨建造、“神舟”飞天、“嫦娥”奔月、“祝融”探火、“北斗”组网……从远古神话梦想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航天事业飞速发展,中国航天的每个脚步都深深嵌入中国传统文化印记。中国航天项目的命名巧妙借用...

    时间:07-24
  • 深圳“07·15”疫情以来已出病例均为奥密克戎BA.2进化分支

      中新网深圳7月24日电 (朱族英 李梦梦)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林汉城在24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称,深圳“07·15”疫情以来,已出病例的基因测序结果均为奥密克戎BA.2进化分支。  林汉城表示,虽然“07·...

    时间:07-24
  • 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中国累计建设34条跨境陆缆和多条国际海缆

      中新社北京7月24日电 (记者 郭超凯 余湛奕)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许科敏23日在北京表示,中国积极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已累计建设34条跨境陆缆和多条国际海缆。  当天,世界青年发展论坛—数字经济...

    时间:07-2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