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秸秆变地膜 田绿食更安

2022-08-02 02:45:22

来源:科技日报

  【创新故事】

  “你看,被土盖住的地膜已经没了,外面还留了一点点地膜,也是一捏就碎。”

  大暑节气,江苏省常州市的农田里,昌玉红香芋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蔡冬生一边用锄头翻土,一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我们合作社种了5000多亩红香芋。往年7月份,就该雇人下地人工除膜了,每亩至少要4个工时,也就是320元左右,就这样还除不干净,因为地膜上覆了一层土。”蔡冬生感慨道,“今年用上了江苏省农科院研发的新型生物降解地膜,不用人工除膜,也不担心‘白色污染’了。”

  不只是常州的红香芋,如今,江苏的番茄、大蒜和甘薯,还有宁夏的马铃薯,海南的甜瓜……都用上了这种生物降解塑膜。

  改性秸秆与高分子材料“牵手”成功

  地膜,曾被称为农业生产的“白色革命”。20世纪70年代,地膜覆盖技术引入国内,随后迅速推广普及,目前,我国农用地膜年用量达140万吨。

  大规模使用塑料地膜,在助农增产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降解的“白色污染”。破碎的地膜还会转化成微塑料,通过动植物进入人体,危害百姓健康。虽然国际市场上推出一些降解地膜产品,但其高昂的成本、单一的性能,令我国农民很难接受。

  而另一方面,随着“禁烧令”全面出台,秸秆的综合利用成为一道新难题。

  “能不能为秸秆找到一个高效利用的出路,同时把降解地膜成本减下来?”2011年,苏州大学高分子材料学专业毕业的徐磊来到江苏省农科院。带着学科交叉融合的眼光,他敏锐地发现这是一个需求巨大的新领域。

  认准方向的徐磊,一头扎进实验室。然而,第一个问题就难住了他:粗糙的秸秆跟高分子材料根本“玩不到一起去”。

  “降解地膜的主要成分是PBAT(降解树脂),而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木质素。秸秆有较强的纤维分子内氢键,使其与降解树脂的相容性较差且分散性不佳。”徐磊说,这就像是冷水冲泡的奶粉,表面浮着大大小小的“奶疙瘩”,无法达到成膜条件。

  为了让两者融合,徐磊用更强的粉碎机,一遍又一遍研磨。秸秆颗粒直径从300目缩小到500—800目,勉强能用了,但是能耗成本也大大上升。徐磊陷入了迷茫。

  2019年,他来到江苏太仓的一家秸秆饲料厂调研,无意中听到负责人在抱怨:切割秸秆产生的粉尘每个月有100吨,没法利用还堵塞磨头,真是烦人。

  徐磊顿时眼前一亮,问道:“这粉尘粒径多少?”

  “大概1000目。怎么了?”饲料厂负责人不解地看着他。

  “太好了!我就是在找它。”一瞬间柳暗花明,徐磊高兴坏了。

  但是,1000目的秸秆颗粒,表面活性依然不强,必须想办法让秸秆颗粒变得更“活泼”。

  “我们尝试过很多途径,最后找到一种改性方法,其原理就像给秸秆颗粒表面加上‘活化层’,也就是用改性处理技术和秸塑共混造粒工艺,让秸秆粉和生物降解高分子充分结合,通过成型技术制成秸塑复合生物降解材料。”徐磊说。

  个性地膜为农作物“量体裁衣”

  2020年初,在徐磊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新型生物降解地膜终于研发成功,当年推广应用量达300吨。

  今年,蔡冬生他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采用了这种新型生物降解地膜。清明前覆的膜,7月中旬已不见踪影。

  “在田间土壤特定环境下,地膜可通过微生物作用在一定时间内降解,最终化为水和二氧化碳回归大自然。”徐磊说。

  在新型地膜中,秸秆粉占30%,不仅成本大大降低,力学性也能得到巩固,其“韧性”远高于其他生物降解地膜,产品的抗拉强度和保温效能得以同步提升。

  随着新型地膜的推广,适应性问题又凸显出来——我国幅员辽阔,新疆的棉花需要抵抗紫外线照射,广东的烟草需对根部照射阳光,宁夏的马铃薯则对保温保墒性能要求更高……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土壤墒情以及农作物的需求不同,单一配方与功能的降解地膜难以匹配不同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徐磊说,这就好比穿同一件衣服,无法满足人们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需求。

  能否研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的个性化地膜,从而让地膜对农作物的增产提质发挥更好的作用?

  2020年,徐磊尝试着研制适合江苏地区甘薯栽培的专用降解地膜。这种地膜以秸秆粉混合降解树脂为基底,叠加发泡材料为保温层。大田试验表明,采用新型地膜的甘薯产量比传统PE(聚乙烯)地膜增产约10%,商品化率提高约12%。

  “今年我们又研制成功一种多层生物降解膜,外层是秸秆颗粒,中间是降解树脂,内层为艾草成分。”徐磊说,这样的地膜不仅可以抗太阳紫外线照射,还能实现生物驱虫,减少农药使用量。

  通过实验,徐磊团队建立起适用不同场景的降解地膜设计模型,将气候、土壤、栽培方式、生长周期等参数纳入其中。

  “模型建立后,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输入特定参数就能生成专属地膜配方及加工成型技术。后期还可根据当地作物生长情况作出调整。”徐磊说,目前,他们研发的个性化地膜最多已有5层复合功能膜,可为多种作物“量体裁衣”。

  从“白色污染”到“绿色革命”,学科交叉融合让秸秆变废为宝,不仅串联起一条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也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贡献了科技力量。

  • 相关阅读
  • 向英雄致敬!救人牺牲战士被追授一等功

      忠诚卫士为人民,纵身一跃显忠诚。8月1日,李林雨烈士追授平时一等功暨英雄事迹学习动员大会在武警湖北省总队召开。经武警湖北省总队党委研究、武警部队政治工作部核准,批准李林雨同志为烈士,为其追授平时一等...

    时间:08-02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发展全方位步入法治化轨道

      中新网8月2日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余海洋2日表示,中医药法实施以来极大的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发展全方位步入了法治化轨道,长期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国家卫健...

    时间:08-02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服务水平与效能不断增强

      中新网8月2日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赵文华2日指出,中国中医药服务水平与效能不断增强。  国家卫健委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问:深化医改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分级诊疗,近年来各地都在推进医联...

    时间:08-02
  • 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七星小学副校长赖宣治——推广体育运动 点亮孩子梦想

      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七星小学副校长赖宣治   ——推广体育运动 点亮孩子梦想(奋斗者正青春)  身材高大,皮肤黝黑,说起话来声音洪亮。他,就是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七星小学副校长赖宣治。赖宣治任体育老...

    时间:08-02
  • 四川:“拼”出发展新气象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跨越】   敢拼善为,实干兴川。  7月18日,四川公布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半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6176.47亿元,同比增长2.8%。在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和散发多发的疫...

    时间:08-02
  • 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本报记者 林治波 王明峰 宋豪新 王永战 李凯旋  十年来,四川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新...

    时间:08-02
  • 长图丨军队最高荣誉“八一勋章”

      长图制作:张骄瀛、孙丰晓...

    时间:08-02
  • 向“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致敬 向强军梦奋进前行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12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张泽斌、王道彬、李新、陈松、李维、余海龙、何贤达、唐武祥、周飞虎、平志伟、易仕和、杨友刚——12个名...

    时间:08-02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全面参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

      中新网8月2日电 国家卫健委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余海洋在会上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政策体系完善和服务能力提升的基本情况。  在完善政策体系方面,一是顶层设计日臻完...

    时间:08-02
  • 晋能控股集团原副总经理宣宏斌接受审查调查

      晋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宣宏斌接受山西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讯 据山西省纪委监委消息:晋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宣宏斌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山西省纪委监委纪律审...

    时间:08-0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