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2-08-21 09:33:17

来源:人民日报

  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本报记者 王 浩 朱 隽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100多亩扩大到500多亩,有了农机帮忙,‘望天田’升级成高产田,种地挑上‘金扁担’,双季稻‘亩产吨粮’。”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辽市镇辽市村种植大户晏增和细数变化。

  变化不只发生在晏增和身边。十年间,从东北平原到中原大地,从西南山区到鱼米之乡,各地区各部门季季接续、茬茬压紧,坚持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交出了沉甸甸的丰收答卷: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量质齐增,为保供稳价提供有力支持

  “种下优质麦,产量高、价钱好。今年算下来,每升容重810克,千粒重49克,每斤卖到1.53元。”说起自家的120多亩小麦,山东省嘉祥县卧龙山街道姚坊村种植大户张庆贵满意得很。今年嘉祥县小麦种植面积达68.3万亩,夏粮总产37.25万吨。

  夏收麦香阵阵,秋收稻浪滚滚,广袤田野迎来了一季接一季的丰收喜悦。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各项举措扎实有效,广大农民辛勤耕耘,大国粮仓根基稳固。

  十年丰收看产量,饭碗更稳。

  “今年小麦亩产1100多斤,紧抓田管,晚播麦还能丰收。”河南省滑县种粮大户王付强说。“豫北粮仓”夏粮再获丰收,滑县常年种植粮食作物总产稳定在30亿斤左右。

  放眼全国,这十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愈加坚实。2021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十年丰收看质量,成色十足。

  “稻油轮作,一年两收。靠着绿色种植,菜籽油、优质大米走上超市货架。”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绿耀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鑫说。

  从全国看,这十年粮油品种更加丰富多样,品质持续优化升级。棉油糖胶稳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越来越多绿色优质农产品摆上百姓餐桌。

  “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为保供稳价防通胀提供有力支撑,为我们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充足底气。”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表示。

  创新驱动,粮食生产迈上现代化新台阶

  领着车队,河南省通许县麦客张孟飞开启跨区作业,“6台大农机连轴转,收获高效,机损更少,订单不断。”

  大农机纵横驰骋,新技术落地田间。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推动农业发展由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农机装备更加先进,种地挑上“金扁担”。

  “农机接力,‘双抢’不费力。”浙江省桐庐县峰耀家庭农场的王陈峰说,“用上收割机,3天收完早稻;旋耕机翻田整地,晚稻及时下田,农时一点没耽误。”

  这十年,我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迅速,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农机作业水平快速提高,农民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农机装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显著提高。

  农技农艺不断升级,生产降本增效。

  “扩间距,缩株距,调肥控旺,技术到位,玉米大豆一田双收。”安徽省利辛县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马飞为农民指导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这十年,科技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组建了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成了4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0个农业科学观测试验站,取得了节水抗旱小麦、超级稻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1%。

  社会化服务更加多元,农民省心省力。

  “加入联合社,真是省心不少。”河南省夏邑县会亭镇张楼村村民王思华高兴地说,“耕地、供种、施肥、收割全统一,小麦亩产1460斤,售价每斤比普通麦高出1毛钱。”

  这十年,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探索创新、蓬勃发展,主体更加多元、服务更加便捷。目前全国已有95万多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面积近17亿亩次,服务带动小农户超过7800万户。

  夯实产能,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粮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饭碗田”提质量,实现藏粮于地。

  “今年春旱一露头,我们就从水库及时引水浇地,小麦每亩打了1000斤上下。”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张集镇店东村种植大户李浩感慨,“田成方,大农机来回跑;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让咱种粮人底气更足。”

  这十年,在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同时,着力提升耕地质量,以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4%,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一批现代化灌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加快改变。

  ——中国粮用中国种,实现藏粮于技。

  “好种子带来好收成。我们推广‘阳光131’‘中油杂19’等优良品种,今年全县油菜总产量1.41万吨,同比增长了3.7%。”江西省泰和县农技推广中心粮油站负责人林益增说。

  这十年,以品种选育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各地区各部门培育推广了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突破性新品种。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和216个制种大县、区域性良繁基地加快建设,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了95%,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超过45%。

  ——好政策激发积极性,种地更有奔头。

  “大礼包不断,丰产又增收。”山东省夏津县东李镇种粮大户张凤利掰着指头算账,“小麦补贴每亩134元,种粮一次性补贴每亩5.72元。每斤小麦的收购价1.55元,比往年一斤高了三四毛。”

  这十年,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供给不断完善,着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强化农民种粮收益保障,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完善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近两年,为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中央财政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仅今年已累计发放300亿元。

  希望田野生机勃勃,大国粮仓根基稳固。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埋头苦干、接续奋斗,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稳定经济社会大局筑牢坚实基础。

  • 相关阅读
  • 人教社: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重绘过程广泛征集了社会各界意见

      中新网8月22日电 据教育部官方微信消息,人民教育出版社8月22日就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重绘工作答记者问时指出,新绘制的小学数学教材插图在整体风格上力求呈现“中国风”“时代感”“精气神”和“数学味”。小学数学...

    时间:08-22
  • 以科技创新助力“双碳”进程

      以科技创新助力“双碳”进程(人民时评)  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不仅要注重绿色低碳技术的攻关和研发,还要做好从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到综合示范的全链条布局  近日,我国首颗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

    时间:08-22
  • 消费升级传递中国信心

      消费升级传递中国信心(评论员观察)  面对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和国民消费的深厚潜力,我们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  顺应消费提质升级趋势、更好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

    时间:08-22
  • 空军航空兵运-20部队——“大国鲲鹏”奋飞万里苍穹

      人民空军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牢记初心使命,发扬光荣传统,勇于创新超越,努力把人民空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空军,不断创造新的更大的业绩!——习...

    时间:08-22
  • 习言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围绕如何促进发展,习近平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指明了发展方向。...

    时间:08-22
  • 破除不合理负担 青年科研人员迎来减负3.0时代

      零距离  为打造科技领军人物提供“厚积薄发”的土壤  青年科研人员迎来减负3.0时代  近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五部门联合推出“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以下...

    时间:08-22
  • 长江流域纪检监察机关开展专项监督 督促保供水保秋粮保民生

      本报记者 沈东方  长江流域持续面临高温少雨考验。据水利部新闻发布会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以来,长江流域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5成。受异常高温天气影响,鄱阳湖“缩水”、嘉陵江中有大片滩涂露出水面……当前...

    时间:08-22
  • 疫情应对模式效果研究显示:有效控制疫情 经济损失最小

      疫情应对模式效果研究显示——  有效控制疫情 经济损失最小  本报记者 管筱璞 柴雅欣  世界卫生组织8月18日公布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报告新冠确诊病例已超5.9亿,其中,6440163例死亡。目前全球疫情仍处高位...

    时间:08-22
  • 自主批准两项劳动公约 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人权治理

      本报见习记者 王卫 本报记者 吴琼  当地时间8月12日,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陈旭大使向国际劳工组织(以下简称ILO)总干事盖·莱德递交了中国批准《1930年强迫劳动公约》(第29号)和《...

    时间:08-22
  • 依托线上服务渠道 跨省异地就医将更便捷

      近日,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是时隔6年后制定的一份全新的行动指南。这份通知内容有哪些亮点,对参保人跨省异地就医将产生...

    时间:08-2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