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聚人才之力 筑复兴之基——新时代人才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2022-08-21 16:48:1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 题:聚人才之力 筑复兴之基——新时代人才事业发展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者丁小溪、范思翔、张研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对新时代人才工作成就作出全面阐释——

  “党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高度,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大地正在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明方向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是时隔11年后,党中央召开的又一次人才工作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

  “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说。

  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坚持正确方向、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

  十年来,党对人才事业的领导全面加强,以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推动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人才发展环境。

  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不断完善——

  2021年5月,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关于组织工作的统领性、综合性基础主干法规《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印发,设专章对党的人才工作作出规定,明确了党管人才的体制机制。

  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日益完善。各省区市党委、地市级党委均成立人才工作领导机构。

  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政治吸纳持续加强——

  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意见》,各级党委(党组)分层分类确定联系服务专家对象,在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实现“增人数”和“得人心”有机统一;

  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400余名专家深入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一线开展咨询服务活动,组织一万余名高层次专家参加国情研修,组织在京院士专家集中体检6000人次,切实增强人才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

  党中央带头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引导广大人才自觉弘扬科学家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破桎梏 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现在农民评职称不看重学历,只要手里有农业技术绝活,能带动老百姓致富,就能申报农艺师职称。”今年50岁的山东农民佟福兴打心眼里感谢评审条件“接地气”。他没想到初中学历的自己能获评农民正高级农艺师。

  近年来,山东打破学历、论文等条框限制,让4000多名“田秀才”“土专家”获得专业技术职称,有效激活了乡村人才资源。

  体制机制是影响人才集聚和作用发挥的根本性问题,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构筑人才制度优势、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之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授权、松绑”为核心,推动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速,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2016年2月,党中央印发第一个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综合性文件《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随后,中央和国家相关部门配套出台政策140余项,各省区市出台改革政策700多项,体制机制改革呈现密集创新突破态势。

  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增活力。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使用导向。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对各类科技评价活动进行全面清理和整改。

  《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一份份改革文件着力破解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障碍,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更好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深化人才激励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一项项制度举措环环相扣,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我国人才“红利”持续释放。

  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与教育、科技、人事、社会管理等领域体制改革协同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相互交织,强大的人才引擎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聚合力 让各路高贤聪明才智竞相涌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习近平总书记说。

  当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亿人,比2012年增加了1亿人。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正在加速集结。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配置人才。

  以人才一体化发展“先手棋”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部署,促进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印发《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组织开展教育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援青,创新博士服务团、“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选派方式,扎实推进“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以“牵手计划”等推动东西部地区开展人才结对帮扶……引导人才扎根基层贡献才智,让更多人才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朝中心聚焦,为大局助力。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到哪里,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服务到哪里。

  ——海纳百川,筑巢引凤,不断扩大人才对外开放。

  “这些产品都是自主研发的吗?”2020年10月12日,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里,习近平总书记拿起一块陶瓷基板边看边问,对企业自主创新情况的关切溢于言表。

  测试分析室里,科研人员正在对材料进行纳米级的微观分析。听说他们中有5名博士,其中2名还是“海归”,总书记十分高兴。

  以更加积极的举措发现人才,以更加开放的胸怀使用人才,以更加有效的政策保障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十年来,人才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近悦远来”引才用才格局进一步形成,我国逐步从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主要人才回流国,正在成为创新人才高度集聚、创新要素高度整合、创新活动高度活跃的全球人才高地。

  ——高端引领,整体推进,着力培养造就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

  南海之滨、创新潮涌。在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院士、长江学者等70余名高层次人才常态化在此开展科研攻关及教学工作。

  “在不同学科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得以开展更深入全面的学习。”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研究生史鑫皓说。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等稳步实施,每年培养培训行业人才数以百万计。高水平人才队伍总量持续扩大,人才队伍结构日益完善,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人才优势持续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 相关阅读
  • 外交部发言人就美国驻华大使涉台错误言论答记者问

      问:8月19日,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接受CNN采访时称,中国在佩洛西众议长访台问题上过度反应,成为台海不稳定因素,导致中美关系出现危机。他也提到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谢锋在佩洛西专机抵台后召见他,双方进行了激烈...

    时间:08-22
  • 六方面入手推进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要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健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增强系统保护能力。”“要深化知识产权保...

    时间:08-22
  • 机器人:科技巨头们的新“玩具”

      特斯拉“擎天柱”呼之欲出、小米推出“铁蛋”和“铁大”……  机器人:科技巨头们的新“玩具”  经多年培育,机器人相关技术已经成熟,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期。机器人需求量将呈爆发性增长,或在百万亿美元量...

    时间:08-22
  • 产品出口至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机器人从这里走向世界

      【走近“隐形冠军”】  提起中国机器人的发展,新松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前有蒋新松院士开拓了我国机器人科研事业;后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创造了我国机器人行业百余项第一的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

    时间:08-22
  • 人民日报海外版:所谓“中国债务陷阱”纯属“话语陷阱”

      所谓“中国债务陷阱”纯属“话语陷阱”(望海楼)  一段时间以来,美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频频歪曲报道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翻炒所谓“中国债务陷阱”,却接连不断遭当事国驳斥,被权威机构数据打脸。孟加拉...

    时间:08-22
  • 做好新时代科普工作

      【光明时评】做好新时代科普工作  近日,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联合印发《“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15%”这一目标。  我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普...

    时间:08-22
  • 遇到暴雨、高温、干旱,请收好这份应对指南

      当前我国正处于防汛关键期,也是强降水等高影响天气频发的季节,更易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  暴雨天应该注意什么?业内专家建议,暴雨期间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避免在暴雨时段外出;若要外出,应...

    时间:08-22
  • 湖北:为焦渴难耐的庄稼开“处方”

      高温干旱,烈日炙烤着荆楚大地,庄稼“喊渴”。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湖北的旱情牵动人心。近日,农业农村部派出科技小分队,与湖北省粮食生产专家组一起,分赴荆门、襄阳、孝感等8个旱情较重的市州指...

    时间:08-22
  • 鄱阳湖抗旱记

      新华全媒+|鄱阳湖抗旱记  今年6月下旬以来,江西持续高温少雨,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  位于江西庐山市的星子站是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水文站负责人刘琨和同事每天都关注着水位的变化。  8月...

    时间:08-22
  • 国家能源局要求强化跨省跨区电力互济 确保民生、公共等重点领域用电

      本报北京8月21日电 (记者丁怡婷)当前我国部分地区遭受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影响,电力负荷屡创历史新高。国家能源局电力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用电高峰时段,全国最高负荷同比增长6.4%;6月下旬以来部分流域水电来水偏...

    时间:08-2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