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我国首位太阳专属“摄影师”——“羲和号”取得了哪些成果?

2022-08-30 23:14:2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 题:我国首位太阳专属“摄影师”——“羲和号”取得了哪些成果?

  新华社记者胡喆、陈席元、宋晨

  “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后一直受到关注。8月30日,“羲和号”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羲和号”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有何意义?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国际上首次给太阳低层大气做“CT”

  太阳是地球人类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是万物生长的源泉。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是离地球最近、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恒星。太阳对地球演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同时,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也无所不在。人类已建立了地面太阳监测网,但由于地球大气对紫外、X射线、伽马射线等电磁波是不透明的,地面上的可见光波段也会受到地球大气吸收、扰动和阴雨天气等因素的影响,探测行星际等离子体、磁场信息,必须到深空中去。

  高分专项总设计师兼副总指挥、国防科工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主任赵坚介绍,近一年来,国家航天局组织航天科技集团、南京大学等工程任务团队,开展卫星平台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技术试验300余次,太阳光谱成像1000余次,圆满完成了“羲和号”在轨测试和试验工作,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包含5项国际首次成果。

  “我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在空间对太阳Hα波段的光谱扫描成像,记录了太阳活动在光球层和色球层的响应过程。”赵坚告诉记者,通过一次扫描,“羲和号”可获取376个波长位置的太阳图像,不同波长对应了光球和色球不同层次的太阳大气。

  赵坚说,对于太阳物理研究而言,Hα谱线十分重要。“因为它是太阳活动在太阳低层大气中响应最强的谱线。对这条谱线开展探测,就可以同时获得光球层和色球层的活动信息,大大提高我们对太阳爆发物理机制的认知。”

  据悉,“羲和号”此次利用Hα成像光谱仪的分辨率比地面滤光器提高了约10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羲和号”卫星首席科学家、南京大学教授丁明德表示,“羲和号”在国际上首次在轨获取了太阳Hα谱线、SiⅠ和FeⅠ谱线,得到了完整的谱线轮廓,这些数据有助于科学家计算出太阳大气的温度、密度、速度,更加深入地研究太阳大气结构,了解太阳爆发活动的触发原因和传播过程,从而更好地开展空间天气预报,保障人类生命安全。

  丁明德介绍,“羲和号”卫星科学数据已向全球开放共享,可通过南京大学太阳科学数据中心查询和下载,目前已得到美、法、德等国太阳物理研究学者的广泛应用。

  太空“磁悬浮”,让拍照又准又稳

  作为一名“摄影师”,相机既要对得准,又要拍得稳。“羲和号”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基于“动静隔离、主从协同”理念的非接触式磁浮卫星平台,就像装上了“云台”。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羲和号”卫星系统总指挥陈建新介绍,传统卫星均采用平台舱和载荷舱固定连接的设计方法,平台舱飞轮、陀螺等活动部件的振动,将不可避免地传递至载荷舱,影响相机观测质量。“羲和号”采用“动静隔离非接触”的总体设计新方法,将平台舱与载荷舱物理隔离,有效隔绝了卫星平台的干扰,通过大带宽、超高精度的磁浮作动器,实现了相机指向精度和稳定度指标较传统卫星提升一至两个数量级。

  同时,为实现平台舱对载荷舱的能源供给以及两舱之间的信息传输,“羲和号”还在轨验证了舱间无线能源传输、激光通信、无线通信等多项卫星平台新技术。未来,新型平台还将应用于空间天文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详查等新一代航天任务中,有效完成高精度观测。

  空间测速探索全新解决方案

  卫星在茫茫太空飞行,如何准确获取自身的位置和速度?赵坚告诉记者,与近地空间任务相比,深空探测任务由于缺乏导航卫星的辅助,只能依靠传统的无线电测距、测速导航方法。然而,无线电导航的精确性会随着卫星飞行距离的增加而大幅下降。此次“羲和号”搭载了原子鉴频太阳测速导航仪,就试图克服这一困难。

  卫星在太空中运动,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卫星时将产生频率变化,也就是多普勒频移,频移的大小与卫星相对太阳的视向速度成正比。因此,如果能测出太阳光的频率变化,也就能知道卫星相对太阳的视向速度。

  赵坚告诉记者,“羲和号”在国际上首次在轨采用原子鉴频原理,利用钠原子自身的超精细光谱作为频率标准,实时准确地确定太阳光的频率变化,进而获取卫星相对太阳的视向速度。经过在轨实测,导航仪的速度测量精度优于2米每秒,为未来深空探测任务中的自主导航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速度测量技术手段,夯实了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原创性技术积累。

  此外,相关科学与工程部门已联合提出了未来开展日地L5点太阳探测、太阳极轨探测、太阳抵近探测等一系列任务规划,将对太阳进行全方位立体探测,进一步深入认识太阳活动的起源和演化,监测太阳爆发的行星际传播和对地响应,为推动人类科学文明的发展贡献力量。

  • 相关阅读
  • 海关缉私部门推进“百日行动” 立案侦办走私犯罪案件800余起

      中新网北京8月31日电 (记者 郭超凯)记者31日从公安部获悉,海关缉私部门纵深推进“百日行动”,截至7月底,共立案侦办走私犯罪案件800余起。  全国公安机关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开展以来,全国海关缉私...

    时间:08-31
  • 公安部:7月以来亡3人以上较大交通事故中,发生在弯坡路段占26.2%

      中新网北京8月31日电 (记者 郭超凯)记者31日从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获悉,据统计,2022年7月份以来全国一次死亡3人以上较大交通事故中,发生在弯坡路段的占26.2%,其中涉及私家车的占93.8%,驾驶人在弯坡路段超速行驶...

    时间:08-31
  • “一带一路”再添新通道 福建开行首列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

      8月31日上午,福建省开行首趟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福建首列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装载有22个货柜,包含茶叶、化肥原材料等货物,货重506.9吨,货值1142万元。这趟列车从福建福州江阴港站驶出,将途经昆明,从磨...

    时间:08-31
  • 我国网络诚信发展年度报告首次发布 网络诚信建设整体状况持续向好

      本报天津8月30日电 (记者靳博、金歆)8月29日,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诚信建设高峰论坛在津举行,会上首次发布网络诚信发展年度报告——《中国网络诚信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由中...

    时间:08-31
  • 弘扬新风正气 净化网络生态——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侧记

      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8月28日至29日在天津举办的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以“弘扬时代新风 建设网络文明”为主题,各界交流网络文明共建经验,共谋网络文明时代新篇...

    时间:08-31
  • 2021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2.8万亿元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今天公布《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为2.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增速比上年加快4.4个百分点,连续6年保持两位...

    时间:08-31
  •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郭宝庆被查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郭宝庆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讯 据山东省纪委监委消息: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郭宝庆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山东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时间:08-31
  • 政企合力换来消费者心安

      消费者心里有安全感,舌尖才有安全感。提升消费者安全感,既需要生产经营者如履薄冰,还需要监管部门“斤斤必较”。此外,重要一环还在于企业不能装聋作哑,需有善后、兜底措施。政府有作为,企业有担当,才能让...

    时间:08-31
  • 不断强固当代中国文化根基

      不断强固当代中国文化根基(思想纵横)  蒋金锵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

    时间:08-31
  • 牢记使命 做人民的好公仆

      焦点访谈丨牢记使命 做人民的好公仆  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党的十九大以来,广大公务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

    时间:08-3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