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太空出舱六小时 创造多个“第一次”

2022-09-03 04:56:05

来源:人民日报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北京时间9月2日0时33分,经过约6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密切协同,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陈冬、刘洋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尽管挑战和风险极大,但通过天地之间的协同配合,航天员们的精彩表现为此次新人、新舱、新状态的“全新”出舱任务画上圆满句号。

  新人新舱,带来新挑战

  对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来说,虽然两人都有过太空飞行经验,但执行出舱任务还是第一次。

  太空出舱,航天员“暴露”在外太空,面对的是200摄氏度左右的温差变化和空间辐射、真空环境等恶劣条件。而保障生命安全和支持舱外活动的舱外航天服,重达上百公斤,航天员要在这个“人形飞行器”中控制好身体状态,并且进行太空行走、攀援和精细化的舱外操作,困难重重。

  这也是我国航天员首次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实施舱外活动。此前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乘组的四次出舱,充分验证了舱外航天服的性能和航天员长时间出舱工作的能力。而此次神舟十四号的首次出舱活动面临许多新情况,有利条件和挑战风险并存:

  航天员首次从气闸舱出舱,出舱口更“宽敞”;天地之间的通信覆盖度进一步提高,对天地协同和地面对天上的支持来说,时间相对更充足;首次采用小机械臂转移航天员,此前还没有实际经验积累;问天实验舱加入空间站,让空间站的规模发生了变化,航天员要面对的是一个更庞大、更复杂的飞行器组合体……这些新情况新挑战需要航天员提前做好准备,现场做好应对。

  天地一心,顺利出舱

  9月1日下午,航天员关闭问天舱段间舱门,随后陈冬、刘洋先后进入舱外航天服,进行出舱前各项准备工作。18时26分,陈冬成功开启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舱门。19时09分,陈冬、刘洋成功出舱,蔡旭哲则在核心舱内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

  持续6个小时的出舱活动,天地间周密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先后完成了问天舱扩展泵组安装、问天舱全景相机抬升、舱外自主应急返回验证等任务,全过程顺利圆满,检验了航天员与小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验证了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和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功能性能。

  在密闭航天服中进行高强度的出舱操作,体力消耗巨大。但在这6个小时,除了每人携带的约500毫升的水,出舱的两名航天员没有其他补充。可以说,航天员在天上做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技术和勇气的考量。

  出舱活动顺利完成,陈冬、刘洋准备返回气闸舱前,地面支持团队称赞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的精彩表现和协作精神,并请陈冬和刘洋以美丽的地球为背景,向摄像头招手,记录这珍贵的一刻。

  陈冬说:“第一次从气闸舱出舱,第一次启用小机械臂,更是我和刘洋第一次出舱活动,这么多第一次当中,我们感受到了舱外的美景,感受到了出舱的不易,感受到了中国空间站在不断地壮大,最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地面人员的鼓励、支持和帮助。”

  刘洋则说:“天地一心,向前一步,虽然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每前进的一小步,都是梦想的一大步,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

  蔡旭哲同时也在舱内感谢了地面团队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对此次出舱任务的支持。

  当刘洋提前作出“中秋节快乐”的祝福时,地面团队也马上回复“你们也要吃月饼”,这些天地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细节让太空出舱活动变得温馨起来。

  舱门更大,安全绳更长

  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乘组出舱时,通过的舱门是位于空间站核心舱节点舱的出舱口,舱门口径为85厘米。此次任务,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首次从问天实验舱的气闸舱“出门”,舱门口径达到1米,让航天员在身着舱外航天服的情况下,能够更加从容地携带设备“走出家门、遨游太空”。

  看似简单的尺寸增大,其实是一项“刚”与“柔”的平衡。在保持航天员操作力不变的条件下使口径1米的舱门实现密封,研制难度不言而喻。负责抓总研制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结构与机构团队,为此进行了创新。

  从技术上看,1米舱门属于复杂的航天器机构,涵盖密封、传动、锁紧、导向、润滑、人机工效等方方面面,航天员打开舱门的操作过程会不会很复杂?经过舱门设计团队的精妙设计,航天员出舱前,只需使用舱门门体上配套的操作手柄旋转解锁,使用助力机构消除残压,拉动舱门把手即可完成打开舱门的动作。舱门还配套了量身定制的舱门保护罩,全方位保障问天舱门的安全使用。

  出舱使用的安全绳、照明灯、舱外维修工具等一系列太空装备,也为顺利出舱提供了保障。

  安全绳是连接出舱航天员与空间站的“生命线”。在执行神舟七号任务时,航天员翟志刚完成了我国首次太空出舱活动。当时出舱时使用的安全绳是固定长度,有效长度仅1米多。在空间站建造任务中,航天员要完成空间站设备安装、检修等出舱任务,出舱范围更大、操作难度更高、安全要求更严格,需要长度更长且可伸缩的安全绳。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研制团队为此进行了新型可伸缩安全系绳机构研发,提出了一种巧妙的设计方案,并通过大量试验验证,确保10余米长的钢丝绳可在机构的狭小空间里进行上万次、重复性的有序缠绕。

  在此次出舱过程中,这种安全绳能保证航天员与空间站舱体间保持超过10米的安全连接,又不会对航天服产生勾挂和干涉航天员的运动,还能经受住太空中巨大温差、空间辐照、空间粒子等酷烈环境的考验。

  本报记者 余建斌 朱笑熺

  • 相关阅读
  • 中外儒法学者会通思想献策治国理政

      中新网济南9月3日电 (李明芮)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台湾东海大学、韩国安东大学、印度新那烂陀佛教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50余位专家学者9月3日以线上的方式,会通儒、法两...

    时间:09-03
  • 新特战队员们,请入列!

      中新网南平9月3日电(张丽君 张陈宇 叶鑫)“我是中国武警最精锐部队的一员,胸前的徽章标志着我的忠诚、勇敢、专业、团结……特战队员的一切为了祖国和人民!”火热训练场上,振聋发聩的誓言声直击云霄,武警南平...

    时间:09-03
  • 内蒙古招才动真格:只要你有创意“金点子”,就能开出“向阳花”

      中新网鄂尔多斯9月3日电 (记者 李爱平)“只要你有创意‘金点子’,就能在这里开出‘向阳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杨伟东3日在此间表示,现在的内蒙古,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杨伟东当天是在此...

    时间:09-03
  • 中共一大纪念馆建馆70周年纪念展开幕 180件实物原件再现风雨历程

      中新网上海9月3日电 (记者 许婧)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建馆70周年之际,由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市档案局(馆)、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联合举办的“初心照耀——中共一大纪念馆建馆70周年纪念展”3日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开幕...

    时间:09-03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座谈会3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尤权出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开...

    时间:09-03
  • 南京吹响“胜利号角”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7周年

      中新社南京9月3日电 (记者 申冉)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当天,“胜利号角”的乐声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吹响。抗战老战士后代代表、青少年代表、纪念馆馆员代表等各界人士共同向...

    时间:09-03
  • 今天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77年了,永不敢忘!

    今天2022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为了这场胜利中国人民用了14年为了这场胜利中华民族付出惨痛代价超过3500万军民伤亡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不下2000多次化学武器伤害800余万劳工被强掳……...

    时间:09-03
  • 跟着总书记看中国|不一样的西溪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  在城市喧嚣中寻一处宁静,杭州西溪湿地国家公园无疑是个好去处,这里曲水弯环、植物丰茂、鸟鸣声声、野趣盎然。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

    时间:09-03
  • 贵州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原党组成员、理事会原副主任杨兴友被开除党籍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讯 据贵州省纪委监委消息:日前,经贵州省委批准,贵州省纪委监委对贵州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原党组成员、理事会原副主任杨兴友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  经查,杨兴友丧失理想...

    时间:09-03
  • “中韩共同抗战”专题展在北京举办

      中新社北京9月3日电 (徐婧 杜燕)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纪念日,“中韩共同抗战”专题展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幕,共同铭记和回顾中韩两国人民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历史。...

    时间:09-0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