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新境界)

2022-09-13 06:49:2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秋高气爽,漫步长江两岸,只见水清岸绿、草木葱茏。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11省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长江流域监测的1017个国考断面中,水质优良率达97.1%,同比增加1.2个百分点;流域内完成营造林1786.6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391.5万亩。

  “微笑天使”江豚重现人们视野,四鳃鲈鱼、伪虎鲸等水中珍稀动物重返家园。如今的母亲河焕发新颜,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而应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大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曾几何时,中国一度受到江河水系、地下水和饮用水污染问题的困扰,秋冬季节常常受到雾霾天气的袭扰,生态环境的恶劣不仅影响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只有尊重自然,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将呈现出美好的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实现了历史性转折,雾霾天气和黑臭水体越来越少,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越来越多。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也带来了人均健康状况的大幅改善,10年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由75.4岁提高到了77.9岁。

  回首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早已深深刻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当中。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古人用质朴睿智的自然观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为我们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思想启迪。

  中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放眼世界,自工业革命以来,数百年的工业化进程造成了触目惊心的生态破坏,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导致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走美欧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是难以为继、走不通的。

  当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优先选择,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破坏了绿水青山,就是砸掉了金山银山。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30多年前,这里的库布其沙漠腹地寸草不生、荒无人烟。为改变困境,当地政府和企业联合开展了长期规模化、系统化、产业化治沙绿化,发展沙漠生态光伏、生态旅游和生态农牧业等沙漠生态产业,带动沙区农牧民创业就业,脱贫致富,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产业与扶贫”“生态与生意”互促共赢的新路子。

  四川,成都。近年来,成都市加快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每平方公里的绿道超过了1公里。这些绿道将遍布城乡的公园串联成网,城在园里,园在城中,“出家门即进公园”“穿过公园去上班”成为成都人民的生活日常。

  如今,中国城市的发展逻辑从单纯实现工业增长回归人本、发展导向从生产转向生活,追求的是人、城、境、业的高度和谐统一。

  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一条,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从过去“盼温饱”“求生存”,到现在“盼环保”“求生态”,环境美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新内涵。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定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乎民族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的是中国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代接着一代干,一棒接着一棒传,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作者单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

  • 相关阅读
  • 阿联酋阿提哈德航空开通直飞广州客运航线

      当地时间9月12日,阿联酋第二大航空公司阿提哈德航空公司宣布,将于10月开通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至广州直飞客运航线,成为自新冠疫情以来,首个为中国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提供长途客运直飞服务的国...

    时间:09-13
  • 超越停止线遭拦查 台中议员参选人林义伟酒驾被逮

      中新网9月13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民进党台中市议员参选人林义伟12日深夜开车行经西屯区时,因停等红灯超越停止线,遭警方拦查,警方发现林义伟有酒容、酒味,经吹气酒测后,确认林义伟的酒精浓度超标。林...

    时间:09-13
  • 台大医学院前副院长因收贿帮助论文升等被诉

      中新网9月13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大医学院前副院长郭明良,涉嫌收贿657万元(新台币,下同)及5000美元,护航台大医院妇产部主治医师严孟禄的论文升等,协助无暇从事研究的严孟禄升任副教授。台北地检署1...

    时间:09-13
  • 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的时代趋势,郑重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倡议,科学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指明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

    时间:09-13
  • 始终心怀“国之大者” 切实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行动上——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始终心怀“国之大者” 切实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行动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中共中央组织部  经党中央批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时间:09-13
  • 三部门:加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 及时防范卫生安全风险

      中新网9月13日电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消息,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综合司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到,要加...

    时间:09-13
  • 台股开高走高 涨86.98点

      中新网9月13日电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北股市13日开高走高,收盘涨86.98点,为14894.41点,涨幅0.59%,成交金额新台币1824.38亿元。  加权指数开盘为14895.87点,盘中最高14949.56点,最低14856.98点;不含...

    时间:09-13
  • 台湾新增46795例新冠肺炎本地病例 新增17例死亡病例

      中新网9月13日电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地区流行疫情指挥中心13日宣布,岛内新增46795例新冠肺炎本地病例,新增17例死亡病例;另增256例境外输入病例。...

    时间:09-13
  • 喜迎二十大|黑龙江:龙腾虎跃全面振兴开新局

      新华社哈尔滨9月12日电 题:龙江儿女凝心聚力谋振兴,奋发有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黑龙江:龙腾虎跃全面振兴开新局  新华社记者刘伟、王建、孙晓宇  金秋九月,黑土地上,稻花飘香。3100万龙江儿女正...

    时间:09-13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丨美丽中国展新颜——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述评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 题:美丽中国展新颜——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述评  新华社记者高敬、胡璐、黄垚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

    时间:09-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