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一线调研:黄河实现连续二十三年不断流

2022-09-19 16:02:00

来源:人民日报

  推进泥沙治理 开展科学调度

  黄河实现连续二十三年不断流(一线调研)



  核心阅读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为了母亲河奔腾不息,一场江河保护治理的探索在黄河开展。实施水量统一管理与调度、开展深度节水控水、系统治理水土流失……水利部门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自1999年到今年8月,黄河已实现连续23年不断流。

  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

  大河奔流万里而来,流淌、铺展、入海。这里,见证着黄河连续23年的如期赴约。

  曾几何时,因黄河断流,这里还是另外一番景象。沙土覆盖河床,鸟儿远离家园。从1972年到1999年,28年间,黄河下游干流断流22年,断流最严重时,距入海口的长度达704公里。断流,一度让河流生态系统濒临崩溃,湿地面积萎缩,百姓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黄河保护治理,统筹推进水资源管理、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环境修复,为母亲河“舒筋展骨”。

  至今,黄河已实现连续23年不断流。

  盼水——

  “1997年前后,有226天没有监测到流量;如今,黄河三角洲,生机无限”

  地点:山东东营,利津水文站——黄河入海前最后一个水文站

  “断流不断流,就看利津站。”黄河水利委员会利津水文站,是黄河入海前的最后一个水文站。

  在这里工作的张利还记得,“1997年前后,有226天没有监测到流量;如今,黄河三角洲,生机无限”。无水入海,干涸一点点蔓延,海水侵蚀岸线,白花花的碱子翻出地面,近海生物种类减少……

  黄河的水去哪了?

  “过去,两岸密布的引水口,就像一根根吸管伸向黄河,无序引水,下游守着大河无水喝。”张利感触深刻。

  黄河断流之症,在于无节制用水,超出黄河水资源承载量。一组数据凸显了人水关系的紧张: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支撑着全国12%人口、17%耕地的用水需求。

  用水,必须从无序走向有序。水量统一调度,成为治黄关键之举。“以黄河不断流为目标,国家先定总量,各地再分用水量,每月每季统一调度,重要断面定期监测。”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局副局长可素娟介绍。

  1999年3月1日,第一份水量调度指令,从位于河南郑州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发出。这是大江大河水量统一调度的先例。

  10天后,3月11日,黄河全线复流,利津水文站迎来了久违的黄河水。

  那天的情形,张利记忆犹新:“我们提着流速仪,启动吊箱,马上投入测报工作。”14.4立方米/秒、109立方米/秒、663立方米/秒……几天时间,入海流量不断加大。

  “湿地面积逐渐扩大,栖息的鸟群多了,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张利细数变化。

  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累计向流域及相关地区供水超过6700亿立方米,支撑了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调水——

  “黄河上千个引水口都定好了额度”

  地点:河南开封,柳园口渠首闸管理处——黄河断流最严重时的最上端

  在大江大河开展水量统一调度,没有先例可循,如何调?

  河南开封,黄河水利委员会柳园口渠首闸管理处,一道水闸如同“水龙头”,引黄河水滋润沃野。这里距入海口700多公里,也是黄河断流最严重时的最上端。

  就在第一份水量调度指令发出不久,管理处接到用水额度——每年调1.5亿立方米黄河水。时任管理处处长的齐书善心头一紧:“先前引水量每年最高能有10亿立方米,‘水龙头’大大拧紧了。”

  与水量调度指令几乎同时到来的,是当地村民的不理解:“水这么小,地能浇透吗”“多把闸门开一会儿,又不会怎么样”……用水高峰时,附近村民围到闸口上讨水。

  齐书善耐心劝解村民,“没水的日子是啥滋味,大家都尝尽了。上下游都省着用,才能让人人都喝上黄河水。”

  按照调度要求,管理处收集用水需求、提前逐级上报计划,由主管部门审批后下达执行。用水量少了,但当季的庄稼迎来丰收,大家悬着的心也放下了。

  “和柳园口渠首闸管理处一样,黄河上千个引水口都定好了额度。水量统一管理和调度,体现对水资源的精细科学管理。”可素娟说,在多年实践中,“国家统一分配水量,省(区)负责配水用水,用水总量和断面流量双控制,重要取水口和骨干水库统一调度”的水资源管理模式逐渐成熟。

  节水——

  “啥是节水,黄河水从灌区到田头的途中,损失得越少越好”

  地点:山西运城,大禹渡灌区——引黄高灌工程、国家大型灌区

  万里黄河劈山越岭,穿行晋陕峡谷。

  在山西运城芮城县大禹渡灌区,一道道水管攀爬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坡,引提黄河水上升300多米,浇灌50多万亩良田。

  芮城县种粮大户胡天妮家的1000多亩田“喝”上了黄河水。夏粮喜获丰收,秋粮长得不错,水是关键。

  大田每隔18米伸出一根喷灌杆,轻点手机,水泵启动,涓涓细流顺着地下1米深处的管道,流向一道道田垄。“我这几年下了本钱,购置地埋式喷灌设备,从大水漫灌变成小水勤灌,每亩用水量从150立方米减少到60立方米以下。”胡天妮说。

  一首歌谣诉说着曾经的“用水难”:住在黄河沿,吃水比油难,滔滔水东流,干旱使人愁。1993年,胡天妮承包了20多亩地,用水高峰时,得扛着水泵,到黄河边没日没夜抽水,浇一遍地少说也要十来天。

  “黄河水来之不易,要精打细算用好。”如今,用上喷灌设备,胡天妮家的1000多亩小麦省水48万立方米,节省16万多元。尝到甜头,胡天妮劲头更足,喷灌设备、传感器、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引进。

  从地头到源头,节水技术逐步覆盖各环节,大禹渡灌区节水改造不断推进。

  “啥是节水,黄河水从灌区到田头的途中,损失得越少越好。用专业名词说,就是提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大禹渡灌区枢纽二级站站长党超说。

  水从黄河流到斗渠。斗渠口,是灌区向群众交接水的地方。“过去,斗渠口处的量水堰和水尺标准不一,水放多少没个准。”大禹渡扬水工程管理局局长董曾武介绍。灌区经过反复试验,安装了规格统一的钢板量水堰,精度更高,标准一致。

  水渠上的流量计,同样关系着节水。黄河泥沙多,超声波、雷达等流量计误差大。“我们展开技术攻关,对磁致伸缩流量计的10多项功能进行改进。”董曾武介绍。

  如今,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518,比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项目实施前增长了0.0818,亩均灌溉用水191立方米,比项目实施前节约了67立方米。

  通过推广节水农业、实施灌区节水化改造,黄河流域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9年的0.554提升到2020年的0.566,耕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治理黄河,必须打好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黄河水利委员会节约用水中心总工程师景明介绍。

  治水——

  “这意味着更多的泥沙留在沟岔里,更多的水变为清水逐渐流入黄河”

  地点:陕西榆林,韭园沟流域,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一个70年久久为功开展水土治理的试验站

  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根本症结。

  地处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的韭园沟,是黄土高原千万条沟中的一支,纵横的沟岔连通黄河支流无定河。一场开展了70年的水土保持试验,为治水治沙探索破解之道。

  马连沟村就位于韭园沟内,山上果树连绵成林,山谷庄稼成片。“就拿苹果来说,每亩山坡地流转费55元,每人每年分红230元,村民还有76人在果园务工,一地能生‘三金’。”村党支部书记王建雄说,“苹果树根扎得深、枝叶散得开,还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把‘好手’。”

  这一切得益于水土流失治理。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成立。科研人员跋山涉水、勘测地势,第二年就在马连沟村建造了陕北第一座淤地坝。

  村民李文元常听老人们提起这座坝,“大坝拦泥沙,放水建筑物过清水,水走土留,一层层黄土在坝前慢慢淤成良田。没几年,淤地坝前‘长’出150多亩良田。”

  “淤地坝既能保持水土,又能增加粮食产量,成为行之有效的措施。”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总工程师党维勤介绍。

  随后,一座座淤地坝拔地而起。然而,彼时的淤地坝建设标准低,防洪能力差。多年前的一场大雨,造成韭园沟多座淤地坝垮塌。

  “痛定思痛,筑坝的标准、方式和材料要升级。”党维勤说,试验站开展新一轮探索,提出了建“淤地坝系”的思路,“大型坝可发挥拦洪作用,守护下游中小型淤地坝群安全。”如今的韭园沟,大中小型淤地坝相互配合,形成相对稳定的坝系,大幅提升淤地坝安全性能。

  继续建淤地坝、用工程措施保持水土,还是植树造草、采取生物措施?大家从沟底、山坡到梁峁顶设定“三条防线”:在梁峁顶,开展草田轮作、种植经济林;在山坡上,栽种水保林和人工牧草;在沟底,因地制宜建设大中小型淤地坝。“生物措施、农业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党维勤说,“这意味着更多的泥沙留在沟岔里,更多的水变为清水逐渐流入黄河。”

  不仅是韭园沟,一个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不断推进。近年来,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实现“双下降”。(记者 王浩)

  本期策划:申 茜

  • 相关阅读
  • 一代代工匠们接续奋斗 大国制造向上生长

      大国制造向上生长   一个重水堆核燃料棒束需要焊接37根元件,每个核燃料棒束上有74个焊接点,将组件按要求放进夹具后,需要肉眼去一一判断焊接的程度,整个过程一共有270道工序,容不得一点差错。在中核北方核...

    时间:09-20
  • 汩汩绿电,点亮能源转型之光

      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 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汩汩绿电,点亮能源转型之光   西藏首个百万千瓦级水电站投产发电,国内首艘2000吨级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出坞下水,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开启...

    时间:09-20
  • “虚拟”电厂带来“真实”保障

      面对极端高温天气等导致的用电形势,电力供应亟须解题——  “虚拟”电厂带来“真实”保障   提起电厂,很多人会想到这样的场景——火电厂里冒着水蒸气的冷却塔、风电厂中高耸的风机、光伏电站一排排光伏板...

    时间:09-20
  • 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迈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十年答卷】  9月15日,2022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启动,智能协作机械臂、下肢外骨骼步行康复器等众多“黑科技”产品纷纷亮相,让人赞叹不已;在8月举办的2022世界...

    时间:09-20
  • 发展富民产业 落实帮扶政策 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机会多

      发展富民产业 落实帮扶政策  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机会多(政策解读·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今年以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城市部分行业特别是接触性服务业用工需求下降,一些农民工返乡就业。  “针对这一...

    时间:09-20
  • 禁捕措施落地见效:休渔禁渔 让江海休养生息

      覆盖我国内陆七大重点流域和主要江河湖海   休渔禁渔 让江海休养生息(美丽中国)   核心阅读  休渔禁渔制度是保护水生生物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当前,我国内陆七大重点流域和主要江河湖海休禁渔制度实现全...

    时间:09-20
  • 强化公共服务供给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必须“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增进县城民生福祉”。《意见》不仅提出了到2025年“公共服务全面提升...

    时间:09-20
  • 测发周期缩短六天 长七A火箭是如何做到的?

      6天听起来不长,但对于火箭发射来说,每一项工作都必须争分夺秒。因为,测发周期每减少1天,在火箭发射效率提高上就向前迈进了一大步。9月13日晚,文昌航天发射场,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

    时间:09-20
  • “有组织科研”对高校意味着什么

      以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优势为基础、瞄准“卡脖子”问题——  “有组织科研”对高校意味着什么   9月6日,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

    时间:09-20
  • 科技赋能农业发展——回望第29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

      “超市外墙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蔬菜,宛若一个立起来的菜园,顾客可以直接挑选喜欢的蔬菜,再去对应柜台购买就可以带回新鲜的无公害蔬菜。”在第29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农高会”)农业科技与...

    时间:09-2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