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年近七旬初心不改 用再生稻种出好“丰”景

2022-09-23 01:58:15

来源:科技日报

◎林文雄

  9月22日一大早,我相继收到了来自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农户朋友的喜讯。

  “林教授,今年我那3200亩头季稻平均亩产712公斤,其中一类田测出来达到了765公斤呢,这要归功您团队的技术指导呀!”电话里,当地种植大户陈兆武非常激动,“目前,这里再生稻已经陆续进入抽穗期,还得请您方便时过来指导一下。”

  “多亏了您团队的指导,去年再生稻产量实现翻番。今年种了2700亩,再生季若每亩再增产100斤,年收入便能增加35万元左右。”返乡创业青年马芳华言语中充满着丰收的喜悦,“有您的团队在,我对再生稻多了一份信心,明年我还要扩大种植面积。”

  丰收的喜讯让我心潮澎湃。从行政工作退下几年来,我变得更忙了,似乎每天不停地奔波在全省各地。很多人不理解,本该颐养天年,为何还要如此折腾自己?

  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我虽年近七旬但仍有雄心壮志——要让再生稻技术鼓起更多农户钱袋子。这也是因为自己担任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多年来初心不改,科技特派员的责任时时激励自己做好科技服务工作。

  攻克全程机收瓶颈,构建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再生稻是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实现稻田一次耕整、育秧和栽插,收获两季稻谷的一种稻作类型,具有省种、省工、省肥、省季节、米质优等特点。稻田通过“一种两收”,解决了南方部分地区光温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问题,种植再生稻也是南方各省提高复种指数、稳定稻谷总产的一个重要措施。

  生产实践中,我萌发了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想法。但机收再生稻发展初期的产量,仅为传统人工收割的一半或更低。症结在于水稻收割机行走履带碾压面积大,对稻桩碾压破坏严重,影响稻桩腋芽萌发二次抽穗和再生季稻的最终产量。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外出开会途中发现有一片水稻在生育后期,遇到在极为干旱的情况下仍长势良好,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原来水稻并不是在整个生育期中都需要充足水分的,在头季稻后期适当断水“烤田”,使收获前稻田土壤水分适度干旱变硬,并采用低留桩机械收割作业的方法,可以有效减轻收割机碾压稻桩的损害程度。

  在此基础上,以“选准品种,前氮后移,保根促发,减轻碾压”为核心思路,我们团队选育了多个优良再生稻品种,研究构建了全程机械化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并连续7年实现了再生稻产量亩超“吨粮”的目标。我们估算,该技术体系如在南方十三省大面积推广,有望为千万人增加口粮。

  解“单一增收”之困,探索全产业链致富

  从一种收一季到一种收两季,从低产机收再生稻到产量逐年增加与突破,全程机械化轻简高效栽培技术让众多农户每亩增收稻谷200—250公斤,增加纯收入500—600元,改变了种稻不赚钱甚至亏钱的困境,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陈兆武原先是从事米业加工、销售的。从2021年开始,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以流转承包经营权的方式,陆续从农民手中转包了3200亩农田,在我们团队的指导下,优选产量高、市场需求量大的“甬优1540”再生稻品种进行种植。同年,再生稻就迎来了丰收,示范片再生稻头季平均亩产达726.58公斤,再生季平均亩产达531.2公斤,两季水稻总产量比传统栽培增产35%左右。

  “再生稻米质好整精米率高,头季稻每斤能卖2.3元,再生季稻每斤能卖2.7元,还卖断货了。”陈兆武对我连说没想到。

  如何让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中挣到钱,是我一直在琢磨的事。再生稻产量的提高虽然增加了农户的收入,但是想让广大农民真正“富起来”,单靠一产还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去年我们团队立足浦城县资源禀赋,设计以水稻为主线,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培育稻米加工、研学体验、自然教育和休闲旅游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探索浦城再生稻全产业链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自2021年以来,我带领学生在浦城、莆田、安溪等地,先后成立了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莆田中药材科技小院、安溪铁观音科技小院,培养了省市县各级科特派25人。立足科技小院,这批“田秀才”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农技服务,其中再生稻技术培训4530人次。他们既帮助广大农户增收致富,也发表了许多高质量的科技文章,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我为他们的成长感到十分欣慰。

  (作者系福建农林大学原副校长、教授,由本报记者谢开飞、通讯员范巧红采访整理)

  • 相关阅读
  • 王毅出席联合国安理会乌克兰问题外长会

      当地时间9月22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安理会乌克兰问题外长会。  王毅表示,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都应该得到...

    时间:09-23
  • 习近平致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的贺信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习近平致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的贺信  值此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之际,我向中新社全体同志致以诚挚的祝贺!  70年来,中新社坚持爱国主义的报道方针,坚持为侨服务,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

    时间:09-23
  •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强调 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增强报道亲和力和实效性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 在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中新社全体同志致以诚挚的祝贺。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70年来,中新社坚持爱国主义的报道方针,...

    时间:09-23
  • 台股开低走低续跌166点

      中新网9月23日电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23日台股开低走低,终场下跌166.25点,收在14118.38点。...

    时间:09-23
  • 台湾新增39769例新冠肺炎本地病例 新增41例死亡病例

      中新网9月23日电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地区流行疫情指挥中心23日说明,岛内新增39769例新冠肺炎本地病例,新增41例死亡病例;另新增境外输入256例。...

    时间:09-23
  • 公安部原副部长孙力军一审被判死缓

      中国公安部原副部长孙力军一审被判死缓  中新社北京9月23日电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通报,9月23日,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公安部原党委委员、副部长孙力军受贿、操纵证券市场、非法持有枪支一案,对...

    时间:09-23
  • 最是丰收重千钧 稻谷飘香唱赞歌

      ——写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人民网记者李栋  金秋九月,稻浪流金,果蔬飘香。秋分之日,我们迎来了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2022年我国“三农”工作...

    时间:09-23
  • 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更上一层楼

      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更上一层楼(今日谈)  安筱丹  又是一年秋分时,又是一个丰收节。  “全国广大农民要积极投身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更上一层楼!”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

    时间:09-23
  • 中国计划“十四五”时期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建30个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

      中新社北京9月23日电 (记者 李纯)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医药科技创新和“走出去”有关情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吴振斗表示,“十四五”时期计划与共建“一...

    时间:09-23
  • 国家中医药局:继续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走出去”桥头堡区位优势

      中新社北京9月23日电 (记者 李纯)谈及推进粤港澳地区中医药发展方面的工作与成效,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吴振斗23日在北京表示,将扎实推进中医药高地建设各项任务,继续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走...

    时间:09-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