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领航中国丨服务民族复兴 促进人类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开展

2022-09-26 08:21:2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 题:服务民族复兴 促进人类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开展

  新华社记者郑明达、冯歆然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中国外交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是“澜沧号”动车组通过中老友谊隧道内的两国边界(2021年10月15日摄)。新华社发(曹安宁 摄)

  为人类前途命运指引方向

  2015年9月,纽约联合国总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

  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鲜明指出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2013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到2017年在日内瓦万国宫,再到2019年在北京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重大国际场合深入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高票通过!2021年11月,“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第76届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不首先在外空部署武器”决议。这是联大决议连续5年写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从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国家宪法,到多次写入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重要文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总目标,得到国际社会日益广泛的认同与支持。

工作人员在印度尼西亚万隆雅万高铁铺轨施工现场作业(2022年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钦 摄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2022年9月,中亚,习近平主席对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

  其间,习近平主席分别同两国元首就在双边层面启动践行命运共同体理念达成重要共识。

  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到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再到柬埔寨、老挝……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同中国构建命运共同体,中国倡议的世界意义和实践伟力日益彰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世界和人类作出的贡献,不仅在于创造了多少物质,还在于提出了什么理念。”希腊前总统帕夫洛普洛斯如是评价。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

这是位于巴基斯坦西南部的瓜达尔港(2018年1月29日摄)。新华社发(艾哈迈德·卡迈勒摄)

  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新路径

  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习近平主席为“国际关系向何处去”给出的中国答案。

  新时代,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进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在运筹大国关系方面,中国致力于推进大国协调与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推进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明确提出“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中美关系三点原则,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

这是在马尔代夫航拍的连接首都马累和机场岛的中马友谊大桥(2019年8月30日摄)。新华社发(王明亮摄)

  在周边外交方面,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稳定周边战略依托,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

  在同发展中国家交往方面,从非洲到中东,从拉美到太平洋岛国,众多发展中国家都流传着习近平主席同大家平等交往、共谋发展的佳话。中国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整体合作机制实现全覆盖。

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东北方向50公里处的白俄罗斯吉利全散件汽车制造厂总装车间,工人组装车体(2018年1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若玄 摄

  这些年,习近平主席先后40多次出访,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在国内外主持和出席一系列重大多边外交活动,接待访华国际政要数百位,同各国社会各界保持广泛接触,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开创新局面。

  如今,中国已同181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1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谱写开放合作的时代篇章

  2022年1月,全球疫情延宕反复、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加剧之时,习近平主席出席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发表演讲强调:“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大江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

这是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主场馆——杭州国际博览中心(2016年8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谋发展,中国致力于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为迷茫困顿的世界注入强大信心与动力。

  2013年金秋,习近平主席在出访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

  “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

这是在青岛举行的《有朋自远方来》灯光焰火艺术表演(2018年6月9日晚摄)。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召开。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2021年12月3日,老挝全国上下洋溢着节日般的喜庆。当天,中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中老铁路北起中国昆明,南至老挝万象,全长1035公里。作为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这条铁路的开通,让老挝由“陆锁国”变为“陆联国”的梦想终于成真。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

  9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雅万高铁、瓜达尔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扎实推进,“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因为“一带一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白俄罗斯有了自己的轿车制造业,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重现辉煌……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已同14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这是布置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广场上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主题花坛(2017年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治理体系变革成为大势所趋。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全球事务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中国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

  这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主动作为——

  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和投票权跃居第三位,到发起成立亚投行、新开发银行,设立丝路基金,再到人民币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国已从全球金融体系的普通参与者,转变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变革的“发动机”。

2019年4月26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这是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外景(2019年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这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和胸襟——

  中国在《巴黎协定》达成、生效、落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支持《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多边议程;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多次提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国际主张,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2016年9月,钱塘江畔,大潮涌动。

  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全面阐释中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发展,在此次峰会上第一次被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突出位置。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于2018年9月3日至4日在北京举行。这是在北京西单拍摄的“繁花似锦”花坛(2018年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从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北京会议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从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到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从博鳌亚洲论坛到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北京世园会,从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到《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一场场主场外交,记录着中国推动完善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凡历程。

  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共建“一带一路”;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从深化国际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到支持世界抗疫、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一项项倡议主张,一个个实际行动,彰显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作为和担当。

这是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2021年4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登高望远天地阔,纵横捭阖自从容。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必将不断开创新局面、开辟新境界,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化嘉年华活动在北京“鸟巢”举行。这是手姿舞蹈《丝路绽放》。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这是北京世园会园区(2020年4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马晓冬 摄

  海报设计:段媛媛

  • 相关阅读
  • 时与空:把握新疆发展的坐标和方位——第七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启示录(中)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郭玲  习近平主席一封贺信,让中国—亚欧博览会更受瞩目。  如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延宕,大国关系深刻调整……这些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习近平主席...

    时间:09-26
  • 红星何以照耀中国|伍德克:中国强劲的增长模式将会持续

       编者按:   85年前,美国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观察到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斗争后写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西方读者中引起轰动。85年沧海桑田,斯诺笔下的那颗红星,不仅照亮了中国,闪耀的东方之光也令...

    时间:09-26
  • 收到“柳林海”号船模,习近平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习主席的国礼故事⑦

        2015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雅图同美国政要会见时讲到一个故事:中美建交刚刚3个多月,中国“柳林海”号货轮就抵达西雅图港,结束了中美两国几十年不通航的历史。  第二天,习近平参观微软公司...

    时间:09-26
  •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钱素云:“小儿科”里大学问 生死时速守护生命

      编者按: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党章规定和党中央统一部署,全国38个选举单位选举产生了2296名党的二十大代表。党的二十大代表是共产党员中的优秀分子,具有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是经...

    时间:09-26
  • 台湾7月行动通讯申诉量654件 连线质量类占近6成

      中新网9月26日电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当局“通讯传播委员会”最新公布7月行动通讯申诉量为654件,跟去年同期相比年减1成,五大电信业者申诉量多数都下滑,仅亚太电信跟台湾之星申诉增加;不过,通讯连线质量...

    时间:09-26
  • 牢记嘱托建新功 | 一位桥吊司机的拧劲儿和闯劲儿

      2020年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冒雨察看码头现场集装箱作业场景,听取港区情况和复工复产情况汇报,同港口职工代表亲切交流。桥吊司机竺士杰作为代表向总书记汇报工作。  看到港口职工精...

    时间:09-26
  • 坐标中国|“珠峰之网”在世界之巅打通“生命信号”

      小新说  回首我们这十年,中央企业打造的一系列国之重器和超级工程,从不同维度镌刻下国家发展的新坐标。9月12日,“我们这十年@坐标中国”网上主题宣传正式启动,以不断刷新的中国跨度、中国精度、中国高度、...

    时间:09-26
  •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钱素云: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题:钱素云: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编者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党章规定和党中央统一部署,全国38个选举单位选举产生了2296名党的二十大代表。党的二十大代表是...

    时间:09-26
  • “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中新网北京9月26日电 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举办的“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学术研讨会”23日在北京召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郑堆,中央统战部七局局长徐志涛,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廉湘民、李德成出席会议。来自...

    时间:09-26
  • 习近平: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复兴文库》序言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复兴文库》序言(2022年9月20日)习近平  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编纂《复兴文库》,是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

    时间:09-2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