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技术创新落田间  精准服务惠“三农”(深阅读)

2023-01-12 08:44: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等学校大有可为。《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实施以来,从科技、人才帮扶到落地“带不走”的产业项目,广大高校走出了一条精准、高效、可持续的深度服务乡村振兴之路。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高等学校具有鲜明的科研和人才优势。

  为推动高校深度参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教育部于2018年出台《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近年来,广大高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深入一线解难题,服务“三农”促发展,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人才支持和成果供给。

  深入田间地头

  开展农技服务

  “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广大高校不断强化科创服务能力,在一线实践创新成果、开展技术指导,让更多农民挑上“金扁担”。

  技术创新落地田间。“去年遇上大旱,多亏专家带来抗旱保水的微生物技术,保住了120多亩晚稻田。”湖南省桃江县桃花江镇拱头山村水稻种植大户昌冬良印象深刻。

  昌冬良口中的专家是湖南大学研究生院隆平分院博士生导师刘勇。2022年夏天,村里遭遇罕见旱情。正当老昌发愁之际,刘勇和科研团队带着新研制的两种新型微生物农药到田头,开展水稻防病抗逆绿色生产技术项目试验。

  “这两种微生物农药能显著提高水稻抗旱抗病能力,还能减少35%的化学农药施用量。”刘勇介绍,当地晚稻丰收后,专家组对该项目验收结果显示,与使用传统抗旱保水化学药剂的稻田相比,昌冬良的稻田亩均增产约15%。

  精准服务惠农利农。“要是能用秸秆归行机和旋耕机配合作业,苗带和秸秆条带交替分布,可以减少15%到20%的化肥使用量,护地保产还省钱。”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四棵树乡政府会议室里,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王少杰正向村民们讲解。

  每年4月到10月,王少杰都会和吉林农大的八九名师生一起,住进梨树玉米科技小院。“根据老乡们使的农机、用的化肥,我们有针对性地研发新技术。”王少杰说,截至目前,梨树玉米科技小院服务农田面积超300万亩,帮助玉米增产超8%。

  为鼓励师生扎根农业生产一线,吉林农大建起科技小院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服务基地,遴选257名专家组成科技服务团,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解决实际难题。

  据悉,“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高校依托“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等项目,已累计派出师生超17万人次,深入乡村振兴一线。

  培养专业人才

  夯实发展基础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广大高校发力人才培养提质行动,在校内创新学科专业设置,在校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

  学科融合,培养“多面手”大学生。“通过地里的传感器,空气湿度、地表温度等数据都能实时监测。”指着电脑屏幕,吉林农业大学智慧农业专业本科生余宇驰熟门熟路地介绍,“这个是不同地块的含水量,如果相差太多,说明要调整灌溉方法。”

  2020年,吉林农大依托信息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农学院的5个学科和3个专业,成立智慧农业研究院。作为农学院和信息技术学院联合培养的学生,余宇驰不仅要了解测土配肥等农学知识,还要学习数据分析等信息知识。“一是能教农民操作智能设备,二是能大面积收集分析田间信息,帮助老乡判断情况。”余宇驰说。

  “现在,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扎根乡村。下一步,学校将锚定农业生产中的新问题,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人才。”吉林农大相关负责人介绍。

  提升技能,培育高素质“新农人”。这段时间,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茶冲女子香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琼一得空就对着电脑记起笔记。“我报名了安徽农业大学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最近在上网课。”汪琼说。

  2014年,汪琼辞去销售工作,开始从事香草种植。“起初,缺乏专业知识,我种出来的香草总是不尽如人意。”汪琼回忆,后来,听说安徽农大开办了青年农场主培训班,她报了名。

  “课堂里,我们学习如何选苗、栽种、除草、防虫;毕业后,有老师一对一帮助。”如今,汪琼不仅建起700多亩香草种植基地,还带动周边680户村民共同致富。

  汪琼的成长是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缩影。“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各高校采取“线上线下”结合、“请过来与送过去”等多种方式深化科教结合、产教融合,据不完全统计,共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及基层干部165万余人次。

  围绕特色需求

  激发产业动能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各高校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与地方、企业需求对接,实现成果有效转化和产业应用。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全国各高校共转移转化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成果超1.8万项,创造经济效益710亿元以上。

  创新成果推广模式,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正值茶园冬季管护的关键时期,一大早,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宁井铭就携团队赶往安徽省金寨县油坊店乡河口村,查看白茶返绿情况。

  依托安徽农大“大别山综合试验站”及下设的茶产业联盟,宁井铭团队将安吉白茶等品种引进金寨县。从试种、加工到开展农民培训,团队已带领金寨县种植1.4万亩白茶,产值达3.92亿元。

  近年来,安徽农大探索建立“一站一盟一中心”新型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现已在安徽主要农区建设8个综合试验站,下设73个县域农业产业联盟,并通过校县合作成立现代农技合作推广服务中心,为农技推广提供全链条服务。

  “截至目前,我们已为金寨县选育引进43个农业新品种,试验推广35项新技术,推动金寨县形成茶叶、中药材、蚕桑、果蔬四大特色产业,助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大别山综合试验站站长简少明说。

  搭建知识产权平台,保障技术转化落地。2022年11月底,长沙绿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荻高值化利用制备低聚木糖项目”中试生产在湖南浏阳取得成功。

  这一生产线的关键核心技术,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易自力教授团队研发的“南荻全组分高值化利用及多产品联产技术”。在湖南农业大学知识产权(技术转移)中心的帮助下,该技术被成功转让给长沙绿叶生物。“中心主动帮我们联系企业转化科技创新成果,还提供法律咨询、议价参考、风险评估等多项服务。”易自力说。

  2020年,湖南农大成立知识产权(技术转移)中心,提供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全链条服务。据中心执行主任胡泽友介绍,学校还引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技术转移机构等校外单位,建立知识产权专家库,共同参与中心建设。

  本期统筹:栾心怡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12日 04 版)

  • 相关阅读
  • 向广大官兵和优抚对象致慰问信

    本报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李龙伊)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向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军队文职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烈军属,...

    时间:01-14
  • 向全国双拥模范致慰问信

    本报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李龙伊)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向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党委政府、军事机关和广大军民致以节日问候和诚挚祝...

    时间:01-14
  • 第四版新冠病毒感染重症诊疗方案出台

    本报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白剑峰)为进一步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病例医疗救治工作,切实提高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中医药局日前组织专家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时间:01-14
  • 努力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新华社石家庄1月13日电 1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东明带领全总慰问团赴河北省三河市送温暖,深入企业生产车间等看望慰问劳动模范和困难职工,向大家宣讲党的二...

    时间:01-14
  • 推动中外人员往来逐步走向正常化(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

    本报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申少铁)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优化中外人员往来管理措施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说,实施“乙类...

    时间:01-14
  • 担负起“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重大责任(权威访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准确把握2023年经济工作部署要求,敢担当,善作为,察实情,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努力实现今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新...

    时间:01-14
  •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开创军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局面

    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梅常伟)中央军委纪委扩大会议13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何卫东出席会议时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

    时间:01-14
  • 擦亮大国重器的品牌名片(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按下启动按钮,数十吨重的盾构机刀盘缓缓转动,稳定运转3分钟后,杨霖长舒一口气,“完成组装后的最后调试,可以出厂了。”  矗立在中铁装备技术中心海外分院工程师杨霖面前的,是直径4....

    时间:01-14
  • 出实招,消费复苏动力足(坚定信心  开局起步)

    烟火气又回来了! 1月8日,走进北京朝阳区龙湖长楹天街商场,时装店、餐饮店人来人往。 同一天,在江苏南京市能仁里农贸市场,川菜馆、火锅店、烤肉店顾客攒动。菜籽油香飘在巷口、锅里汤...

    时间:01-14
  • 物流畅起来  信心强起来(新春走基层)

    “咱的白天都是从凌晨开始!”春节前夕,山东省寿光市的车流又多起来,人也多起来,蔬菜生意更是红火起来。 纪振男是黑龙江省尚志市人,来寿光做蔬菜生意已20多年。1月11日凌晨3点,他像往...

    时间:01-1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