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指尖绽放的艺术

2023-01-24 08:16: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①:2022年北京冬奥会“唐花飞雪”颁奖礼服的帽子上,缀有蔡志伟团队制作的绒花装饰。
  孙红健摄(人民视觉)
  图②: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树宪制作的绒花牡丹头饰。
  汤宪国摄(人民视觉)
  图③:蔡志伟制作的绒花作品《梅花》。
  孙红健摄(人民视觉)
  图④:赵树宪的徒弟严鑫制作的绒花《迎春花》。
  赵笑欣摄(人民视觉)
  图⑤:蔡志伟制作的绒花作品《怀晨》。
  孙红健摄(人民视觉)
  图⑥:扬州绒花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刘梅制作的绒花。
  姜家威摄(人民视觉)

  绒花是以桑蚕丝为主材、金属丝为骨架制作而成的一种手工艺品。绒花,谐音荣华,有着对生活富足顺遂的美好期盼,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工艺兴起

  各方巧匠堆纱花

  绒花发源于南方,据传早在唐代,扬州妇女就有节日戴绒花的习俗。明清时期,南京、扬州一带的绒花已颇具规模。当时宫廷造办处还将扬州的能工巧匠招进京城专为宫廷制作绒花,因而绒花也被称为“宫花”。每年造办处都上交不少“绒符”“绒花”,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前夕更是要增加绒花、绒符的制作量。宫中绒花的流行,促进了绒花工艺的发展,妇女戴花也渐渐形成风俗习惯。

  宫廷对人造花的需求,加之后来民间戴花习俗的流行,促进了北京绒花行业的发展,并兴盛了几百年。在北京崇文门外“花儿市”一带,形成了绒花、绢花的生产销售基地。在南京也曾有“花市大街”,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曾以制售绒花、绢花而闻名,一度热闹非凡。

  历史上北京、天津、南京、扬州等地都曾盛行绒花。由于南北文化的差异,各地绒花在制作工艺、工序的称谓及绒花用色等方面稍有不同。南方绒花用色大胆,鲜艳夺目;而北京绒花受宫廷用色影响,多用正红,其他颜色也以沉稳为主。

  南京绒花以优质蚕丝为原料进行染色,然后用特细的铜丝为蕊制成长绒条,再盘制成各种式样的花朵。蚕丝有生、熟丝之分。生丝坚挺,做鸟兽虫鱼制品;熟丝柔和,适合做各种花型。色彩以大红、粉红为主,中绿为辅,以黄点缀,明快而富丽。

  “头上一抹红,心想事成!”是天津的俗语。天津过年常戴的红绒花,制作时先用丝绒包裹铁丝,随后按照所需花样,经过“拴、铰、对、搓、拧”等工序盘绕塑造而成,上面再点缀花朵、金鱼、寿桃等,寓意“喜庆有余”“增福增寿”等,在配色上讲究“润、亮、清”。

  不论是南方绒花还是北方绒花,题材均取自于民间广泛运用的吉祥表述形式。南方的绒花会以佛手、桃和古钱的组合来表达“福寿双全”,以牡丹和鱼的组合意寓“富贵双余”,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表述。北方绒花中有直接用文字表述的福、禄、寿、喜,也有借图案表达美好祝福的葫芦、石榴、佛手、桃子、百合、柿子、莲花等。

  民俗流传

  四时节庆花不同

  在不同的节日或场合,佩戴不同品种的绒花有着不一样的民俗意义。汪曾祺的《大淖记事》就描写过农村妇女“插一朵大红剪绒花”的情形。每逢庙会,很多人也会买几只红艳的绒花“大福字”插在礼帽上或别在发髻上,以示“戴福还家”。在婚礼、春节、端午和中秋等节庆中,绒花更是不可缺少的装饰物。

  春节是一年之始,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生活红红火火、福运滚滚,很多人会用佛手、寿桃和石榴组合而成的聚宝盆表达福寿绵长的美好寓意,在庙会兴盛的时候,绒制的聚宝盆最抢手。春节期间戴花也有讲究,比如在天津,大年三十要戴石榴花,象征着把一年的财气和福气留在家里;大年初一凌晨伊始,便要换上红绒花,代表着马上汇聚新一年的福泽。

  在中国传统婚礼中,最受欢迎的当数喜庆花。除了新娘戴红绒花外,往来贺喜的宾客中,所有女眷,无论长幼,头上一般簪一朵红绒花,或“囍”字花,或百合花等。一朵籽粒饱满的石榴花有着“榴开见子”的美好祝福,莲花、柿子、喜字等做成的绒花叫做“百世连喜”,象征好日子连绵不断。远远望去,一片红艳艳,为婚礼增添了欢乐和喜庆气氛。近年,婚庆喜事中佩戴绒花的习俗在天津又有升温,新娘不仅要戴红色的龙凤花、“囍”字花,还要戴粉色的月季花或牡丹花作为点缀,再加上珍珠、光片和丝线镶嵌其中,衬出新娘的美丽和端庄。

  随着时代发展,从事绒花制作的手工艺人开始拓展绒制工艺品的题材。从最初以花卉为主,经过数百年的创新,绒花先后产生了凤冠、禽鸟、走兽、盆景、壁挂、摆件等众多品种,意韵无穷。如今,绒花正成为表现内容更丰富的艺术形式,从盛开在时尚杂志上的绒花,到一些古装电视剧中的绒花发饰,再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颁奖礼服上的绒花,传统艺术蕴藏的文化之美,正逐渐融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并体现在服饰、休闲、重要仪式之中。

  回望绒制品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传统手工艺品之所以能够长久生存,主要原因是它符合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符合同时代人们对于装饰品的需求、符合同时代人们的文化需求,这是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规律。作为非遗的绒花,如今依然要遵循这一规律。现代手艺人应认真研究当代审美观念,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代潮流的有机契合点,将人们的美好向往融入其中,让现代作品更有底蕴、更有美韵。

  (作者为北京市东城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本报记者施芳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24日 07 版)

  • 相关阅读
  • 年味浓浓 日子红火

    灶台里柴火烧得通红,锅中油开始翻滚沸腾,一盆莲藕肉馅已备在台面上……大年三十下午,安徽宣城,台湾同胞邱诗晴麻利地系上围裙,手指翻转间,一粒肉丸在指尖成形,滑入锅中。几分钟后,“炸...

    时间:01-27
  • 村晚欢庆新年 非遗促进发展(新春走基层)

    春节前夕,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兴隆街道东安社区的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黄河大秧歌、山东吕剧、舞狮表演、原创快板等12个节目各有特点,为群众奉上一场精彩的村晚。 不只东安社...

    时间:01-27
  • “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在阿根廷西北部高原上,太阳才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许信涛就驱车前往贝尔格拉诺货运铁路(以下简称贝铁)改造项目现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由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这一项目连接...

    时间:01-27
  • 中国经济外交追求互利共赢(国际论坛)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资吸收国,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经济外交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经济外交不仅服务中国发展,也致力于维...

    时间:01-27
  • 农旅融合游客多(新春走基层·乡村振兴一线见闻)

    大年初五,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水月寺镇安桥河村,海拔1300多米的三峡云栖谷国际滑雪场里,24岁的滑雪爱好者王宗燊踩着雪板,身体微微下蹲,脚下用力,沿着坡道滑了起来。“去年兴山通了高铁,...

    时间:01-27
  • 共同感受春节的味道(今日谈)

    北京前门大栅栏,游客在张灯结彩里感受喜庆气氛;广州越秀西湖花市,市民在芬芳四溢中流连忘返;山东威海西霞口旅游度假区,人们在舞龙舞狮、秧歌锣鼓等表演里重温传统年俗……大江南北、长城...

    时间:01-27
  • 汇聚经济发展的澎湃动能和强劲信心(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田间地头,种粮户精心管护农田;工厂车间,一线工人铆足干劲生产;物流运输线上,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保通畅……浓浓年味里,许许多多劳动者干劲十足,用辛勤和汗水铸就新春最美的风景线,汇聚...

    时间:01-26
  • 小医院一线守护  大专家远程搭脉

      去年12月下旬,68岁的潘奶奶因感染新冠病毒发烧不退,就近到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人民医院就诊。由于病情发展迅速,主治医生张飞通过医联体远程会诊平台联系上海市级救治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

    时间:01-26
  • 加强医疗资源调配  有效提升救治水平

      “高龄人群症状缓解,但影像学改变不明显的,存在复发风险。要关口前移,密切观测,先症而治,截断病势……”1月17日,在天津一个重症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中医专家会诊视频会议现场,中国工程...

    时间:01-26
  • 坚决打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这场硬仗

      本报北京1月25日电 (记者王浩)春节期间大量人员返乡,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召开调度会,会议强调各地要始终绷紧农村地区疫情防控这根弦,思想上再重视,力...

    时间:01-2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