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脱贫后,村民干劲更足了”(深阅读)

2023-04-12 09:05: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云南昭通地处曾经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人口185万多人。为进一步增强脱贫群众的发展信心和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昭通市发力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做大资源经济文章等,让群众的干劲儿越来越足。

 

  “Welcome to Miao village in clouds!(欢迎来到云中苗寨!)”

  在“云中苗寨”的“云中咖啡馆”,22岁的“村民咖啡师”王运兰能用简单的英语,接待来自海外的游客。

  “制作咖啡是老师来村里教的,英语是自己在手机上学的。”回想脱贫前,王运兰不会讲英语,也没碰过咖啡。如今,她制作咖啡饮品的技艺娴熟,不仅做拿铁、卡布奇诺样样行,还能做咖啡拉花。

  “云中苗寨”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洛泽河镇龙潭社区大苗寨自然村,123户574名村民全是苗族,其中108户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于2020年5月全部脱贫。2021年8月,大苗寨走上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2022年“五一”假期,“云中苗寨”开始试营业,到去年年底,毛收入达130余万元。

  “脱贫后,村民干劲更足了。”洛泽河镇党委书记赵靖说。这些变化,得益于昭通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种种努力,也是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一个缩影。

  增强技能亮品牌——

  外出务工路子宽

  临近中午,文成敏在自家开的小吃店忙得不可开交。“在我老家,走路20多分钟才能到另一户人家,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文成敏很珍惜现在的生活,“搬到这里后,生活好了很多,我爱人在外务工,机会挺多。”

  这里是昭通市鲁甸县砚池街道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环境整洁、秩序井然,时不时能看到晒太阳的老年人。砚池街道党工委书记唐亚东介绍,卯家湾的居民来自5个县,涉及46个乡镇,务工收入占居民收入八成以上。“以前政府包车送大伙出去务工,今年不少居民开着私家车去务工;以前是有活干就行,现在大家更重视增长技能。”唐亚东介绍,目前卯家湾安置区劳动力就业九成以上,3年多来,卯家湾搬迁群众的人均纯收入从8306元增长到2022年的12480元。

  昭通市630万人口中,有农村劳动力305万,常年外出务工人数达250多万,其中省外务工人数超160万,务工收入占农村家庭收入的75%以上。昭通市市长杨承新介绍,昭通市建立东西部协作、市县一体、部门协同、企业联动、社会参与、基层发力“六位一体”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让外出务工有组织、有技能、有品牌、有服务。

  今年,昭通市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期间推出“局长直播带岗”活动,由市县人社部门局长担任主播,共开展“直播带岗”70场,入场观看240多万人次,推介就业岗位28万多个。昭通市人社局局长李盛义表示,将努力建设“昭通人社”新媒体矩阵,帮助群众打消务工顾虑,增强就业增收的信心和动力。

  特色鲜明产业兴——

  家门口增收有奔头

  驱车穿行昭通市镇雄县碗厂镇,漫山遍野是苍翠的竹林,微风过处沙沙作响。庆坝村的李庭松正在竹林忙活着。“自家30亩竹林,有20亩已投产,去年光竹笋就卖了8万多元。”李庭松种竹子的干劲一年比一年足,“镇上的竹笋加工厂投产后,每斤竹笋价格从两三块涨到四五块,不愁卖。”

  镇雄县地处赤水河源头,目前有竹林93万多亩,已投产32万亩,2022年综合产值10亿元,惠及群众60多万人。碗厂镇镇长余大贤介绍,大力发展竹产业以来,202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上升到全县第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村民笑言,存款在山上,奔头在山上。”

  碗厂镇的竹笋加工企业负责人余芳明说,加工厂2020年10月投产,辐射笋农1.2万户,其中一半是脱贫户;厂里80多名员工,九成多是脱贫户。2022年加工厂产值1800万元,加工竹笋2000多吨,今年目标是产值翻番。能实现吗?余芳明笑答:“订单太多,都接不过来了!”

  脱贫地区的内生动力源自产业兴旺。近年来,昭通市围绕苹果、竹子、花椒、马铃薯、天麻等特色产品,打造千亿元级产业集群。2022年,昭通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家,农业综合产值达1100亿元。在卯家湾,为方便群众就近务工,还配套建设了现代物流园、食品加工园和苹果、蔬菜等种植基地。唐亚东说:“这些产业近两年发展越来越好,搬迁户出家门就有活干。”

  不只是农业,昭通市做大资源经济文章,壮大工业“筋骨”。在昭阳区合盛硅业、旗滨玻璃等项目建设现场,工程机械穿梭施工,二者总投资超过300亿元,今年项目一期将双双投产。

  政府引导建机制——

  手拉手建设好村寨

  记者来到“云中苗寨”时,正赶上十来名苗族群众在绿化边坡。他们将草皮栽进有民族纹饰风格的格子里,有的摆苗、有的培土,十分认真。彝良县政协副主席李珊梅感慨:“大伙齐心协力,才能共同建设好村寨,已成为村民们的共识。”

  “云中苗寨”是昭通的脱贫致富先导示范项目,由地方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合作。

  曾经的大苗寨自然村,硬化路通组但没连户;村里只有两名中专生,好多人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虽然靠着公路边,但村民们只会种苞谷、洋芋。2021年8月,彝良县组建了16人的工作专班,进驻大苗寨开展工作,李珊梅是负责人。

  “我们始终坚持专班负责引导,不大拆大建、不越俎代庖。”李珊梅说。专班以工代赈,把项目交给群众干,村民在挣钱的同时学本领;每步改造、每个项目都和村民商量,由党员带头,开了许多次院坝会、火塘会;试营业时教村民如何做生意、如何使用手机收款……种种努力,让专班逐步获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直到今天,李珊梅的口头禅还是“不着急,慢慢来”。“大家工作要下足绣花功夫,融入群众,多多鼓励。”昭通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朱前林说,今后发展关键在于增强内生动力,乡村环境、治理机制的变化,都会产生激发内生动力的效果。

  “云中苗寨”去年130余万元的旅游收入,一成给村民分红,一成用于村寨公益事业,三成用于员工工资,剩下的用于村寨发展。今年1月18日,村里分红13万元,123户村民都领了现金,大家心更齐了。如今,在专班带领下,更多村民参与村中事务。村民朱云慧说:“未来怎么样,要靠我们的努力。”

  目前,昭通“云中苗寨”“云中乐谷”“范家坝塘”等农文旅融合先导工程已开园运营。全市选派了1290支工作队驻村帮扶,组织4.5万名干部结对帮扶14万多户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的农户,让政府引导和群众参与形成合力。与此同时,出台脱贫人口持续增收20条措施,设立1亿元的防贫保险。2022年昭通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3万多元,同比增长15.7%。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12日 04 版)

  • 相关阅读
  •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

      新华社北京4月13日电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  免去杜兆才的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职务。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14日 04 版)...

    时间:04-14
  • 第133届广交会规模创纪录

      本报广州4月13日电 (记者李刚、罗珊珊)第133届广交会将于4月15日至5月5日分3期开展,同时全年常态化运营线上平台。约3.5万家进出口企业参加本届广交会线下展,展览面积和参展企业均实现...

    时间:04-14
  • 我国外贸开局平稳逐月向好(权威发布)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制图:蔡华伟  据海关统计,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89万亿元,同比增长4.8%。我国外贸开局平稳,呈现逐月向好态势,进出口增速逐月提升。海关总署新闻...

    时间:04-14
  • 更好结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子夜走笔)

      江苏昆山,一城之内,竟有千余家汽车产业链配套企业集聚,不得不让人感叹市场之伟力。  集群的萌生,链条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市场之手无形,效力却在时光流淌中显现。  离上海近、成本...

    时间:04-13
  • “对巴中继续深化合作充满信心”

      “每次到中国,我都会有新的惊喜。中国非常美丽,充满魅力。”巴西知名家电合资企业SEMP TCL公司巴方创始人阿丰索·亨内尔今年已94岁高龄,不久前他再次访问了中国。他对本报记者说:“在中...

    时间:04-13
  • “双15%”税惠政策全面落地

      本报珠海4月12日电 (记者贺林平)“新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企业延揽到高端人才,吸引更多人才、企业逐梦横琴。”广东珠海博维网络信息有限公司创新服务部总监许月婵是一名在横琴粤澳深度...

    时间:04-13
  • 中国外交部发布《关于阿富汗问题的中国立场》文件

      新华社北京4月12日电 4月12日,中国外交部发布《关于阿富汗问题的中国立场》文件。全文如下:  中国和阿富汗山水相连,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当前形势下,中国对阿富汗问题有如下立场...

    时间:04-13
  • 长三角创新一体化能力提升

      本报上海4月12日电 (记者黄晓慧)12日发布的《2022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迈上新台阶,近10年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速达到9.47%,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时间:04-13
  • 中国鲁班工坊助力多国职业教育发展

      葡萄牙塞图巴尔理工学院教授、鲁班工坊负责人卢卡斯(右)在指导学生校正设备。  本报记者 颜 欢摄  以中国古代杰出工匠鲁班命名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平台——鲁班工坊,正在世界范围...

    时间:04-13
  • 地基打得牢,大厦才能建得高(人民论坛)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

    时间:04-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