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3-04-16 08:12: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铿锵话语,语重心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时代十年来,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新征程,新奋斗,各地区各部门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建设和美乡村,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广袤田野上,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个个生动场景汇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

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

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

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湛江市东海岛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考察时强调,“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给渔业种子装上‘中国芯’,建好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基地负责人陈丹说,基地主要开展海水鱼虾的良种选育、种苗繁育等研究,已经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实现了南美白对虾等育种水平质的飞跃,产业价值不断提升。

从粮食到渔业,从粮食安全到食物安全,浓缩着“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的考量,饱含着“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牵挂。

树立大食物观,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擘画:“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

在四川内江隆昌市界市镇,一片“川东竹海”每年提供春笋1.5万吨以上;小龙虾、淡水鱼,湖北水产品养殖面积和产值连年攀升;在黑龙江伊春,建起180个特色种植基地,打造“森林大厨房”……

新时代十年来,我国农产品供给结构不断优化,大豆油料种植面积稳中有进,优质专用农产品日益丰富,菜果、猪肉、羊肉、禽蛋、水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种业是现代农业、渔业发展的基础,要把这项工作做精做好。”

在山东良星种业有限公司良种繁育基地里,株株麦苗青壮,从这里走出的“良星系列”种子已累计推广4亿多亩,为国家增产粮食500多亿斤;湖北嘉鱼潘家湾金润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叶球紧实的“思特丹”甘蓝打破垄断,成为长江流域越冬甘蓝主栽品种……

“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从“国家队”到“生力军”,种业企业阵型加快构建,瞄准“卡脖子”难题,擦亮农业“芯片”,推广应用制种新装备新技术,提升良种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凝聚种业振兴核心力量。

“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谆谆嘱托化为坚决行动。各地区各部门强科技、保供给、拓资源,政策及时跟进,措施精准到位,粮食“十九连丰”,肉蛋奶供应充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大国加快向农业强国迈进。

迈上新征程,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不仅能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让中国饭碗成色更足。

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茂名高州市根子镇素有“中国荔枝第一镇”的美誉,根子镇柏桥村有2000多年的荔枝种植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柏桥村考察调研时指出,这里是荔枝之乡,荔枝种植有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市场空间广阔,要进一步提高种植、保鲜、加工等技术,把荔枝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

“总书记为我们的特色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柏桥村驻村第一书记何霞说,“我们要传承好千年荔枝文化,提升荔枝品质,努力拓宽销路,让荔枝这个‘土特产’成为富民兴村的致富果、幸福果。”

各地区各部门因地制宜聚力产业振兴,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乡村特色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打好“特色牌”,做好“土特产”文章。

“一亩油茶百斤油,好日子再也不发愁。”在河南省光山县,油茶果成为乡亲们的致富果。脱贫户袁明永和妻子在司马光油茶园里干活,土地流转费加务工收入,一年能挣3万多元。“过去是荒山,现在真的变金山喽!”袁明永说。

立足特色,精准发力。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建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0个农业产业强镇。小荔枝、小苹果、小木耳、小黄花……一个个“土特产”变身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乡村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乡亲们的“金扁担”越挑越稳。

——扶好“领头雁”,为产业注入新动能。

柏桥村的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有2个种植示范基地,年加工荔枝1300吨、龙眼900吨,带动农户2000多户,贯通产加销,成了荔枝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看全国,目前家庭农场391.4万家,农民合作社222.2万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引领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辐射带动农户1.2亿多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显身手,不断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

——延长产业链,“原字号”变身“深字号”。

被誉为“中国大蒜之乡”的山东省金乡县,常年种植大蒜70万亩,年均产量80万吨。在这里,大蒜经过深加工,变身黑蒜制品、硒蒜胶囊、大蒜多糖等40余种深加工产品,小小蒜头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4000余元。

延链、补链、壮链、强链,目前全国每个脱贫县都培育了2—3个特色主导产业。2022年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2%,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近25万亿元。产业链条不断延展,各地乡村产业大起来、强起来,活力越来越足。

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让大家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乡村发展,是历史命题,也是时代课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2018年10月在广东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殷切希望广东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

牢记嘱托,广东加速补齐乡村发展短板,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到2022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59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41∶1。

4月11日,在柏桥村,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对乡亲们说,“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强对后富的帮扶,推进乡风文明,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让大家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当前,广东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进一步激发县、镇、村三级发展活力,推动镇村同建同治同美,让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看全国,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更多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充分涌流,城乡携手向着共同富裕阔步前进。

——谋共富,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春耕时节,在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西吕营镇大西高村,村民王佐德说,9亩耕地托管给村党支部领办的种植合作社后,播种、浇水、喷药等省了一大笔钱,自己还在合作社当上了“托管员”,多了一份收入。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各地区各部门把促进农民增收摆在重要位置,加强帮扶,挖掘潜力。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迈上2万元台阶,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50降至2.45。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着力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经营增效,创造就业机会,稳定农民工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新乡风,乡亲们精气神越来越足。

每天傍晚,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神农广场分外热闹,农民乐团忙着排练节目。乐团成员徐娜说,各村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广场舞队、百姓合唱团,每周举办阅读分享活动,每月举办升旗仪式,每年举行邻里互助节,“精气神越来越足,乡亲们获得感满满。”

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各地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越来越多的乡亲口袋鼓、脑袋富,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全国所有行政村都开设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室,全国现有群众文化团队的数量超过45万个,比2012年增加50%。

——优环境,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亚鱼乡郭家湾村,通过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和收集管网工程,村子建立起集中式污水处理站,解决了人口聚集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地、旅游风景区等区域的生活污水问题。“村里环境好了,家家户户也都干干净净的。”村民杨秀云说。

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各地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新改建农村公路约253万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7%以上,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一个个数字背后,是持续改善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越来越宜居的乡村面貌,是乡亲们身边的一件件“小事”汇聚起来的巨大变化。

新征程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担当作为!

(刘栋铭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16日 03 版)

  • 相关阅读
  •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出版发行

      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写的《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以下简称《读本》)一书,近日由人民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党的十...

    时间:04-18
  • 吉林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本报长春4月17日电 (记者孟海鹰)4月17日,记者从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启动大会上获悉:吉林将加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支持力度,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产粮...

    时间:04-18
  • 推动医保经办高质量发展(深阅读)

    核心阅读 医保经办规范建设是提升经办服务水平、增强群众获得感的重要举措。此前,国家医保局发布了2022年度全国医保经办服务规范建设的典型案例,各地涌现出一批便民利民的创新举措。其中...

    时间:04-18
  • 五部门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

    本报北京4月17日电 (记者金歆)记者从中央网信办获悉:近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以下简称...

    时间:04-18
  • 在广袤祖国大地上种下片片绿色(人民论坛)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今天,我们一起参加植树,就是号召大家都行动起来,既在广袤祖国大地上种下片片绿色,也在广大人民心中播撒绿色种子,共同...

    时间:04-18
  • 为国际人权事业发展不断注入正能量(大使随笔)

    75年前,《世界人权宣言》在二战废墟中诞生。《世界人权宣言》申明对基本人权的尊重和保护,成为国际人权事业的里程碑。30年前,《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明确各类人权拥有平等地位,发展促人...

    时间:04-18
  • 加蓬共和国总统邦戈

    邦戈总统 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加蓬共和国总统阿里·邦戈·翁丁巴将于4月18日至21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阿里·邦戈·翁丁巴,男,现年6...

    时间:04-18
  • 保障从业人员合理劳动报酬水平

    本报北京4月17日电 (记者韩鑫)交通运输部近日制定并印发的《2023年推动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企业降低过高抽成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推动主要网约车和道路货运新业态平台公司...

    时间:04-18
  • 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

    本报北京4月17日电 (记者高云才、王观)记者17日从财政部获悉: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考虑农资市场价格走势和农业生产形势,中央财政近日下达资金100亿元,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

    时间:04-18
  • 快递包裹“搭”上公交车(经济新方位·县域经济观察)

    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等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市邮政快递分拣中心的院子里,公交车来来往往。奇怪的是,上车的并非乘客,而是一批批快递包裹。 ...

    时间:04-1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