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以人口均衡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③)

2023-05-25 08:19: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特征。怎样理解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如何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宋健。

问: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核心是什么?

答:中国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耗时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转变历程,具有压缩性、超前性等特点,展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人口转变道路。与此同时,中国人口在总量庞大和偏低生育率的条件下提早进入负增长阶段,且将在未来面临较严峻的快速负增长局面。我国于1992年总和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在2022年同时出现人口自然负增长和总量负增长。

人口增长不等于人口发展,讨论人口发展需要将单一维度的人口增长拓展到人口总量之外的其他要素。人口系统内含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诸多要素,与生育、死亡、迁移等重要人口过程相互作用,同时与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态、政策法规制度等外在因素紧密相连。长期均衡发展是人口发展的目标,也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核心是均衡,重点是发展。

问:如何理解人口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答: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积极应对少子化、老龄化结构挑战,促进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人口发展应将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人口素质有机结合,应对人口转变理论进行拓展,还应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框架出发,通过助力个体发展、赋能家庭发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虽然中国人口已于2022年进入负增长,但仍然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保持人口规模巨大的特点。在新发展理念下,充分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特点,变压力为动力、化问题为优势,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口和人手构成一对基本矛盾,人口意味着消费,人手意味着生产。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时期,人口规模主要被视为负担,“人口多底子薄”,再大的经济总量和资源总量从人均角度看都变小变弱。在中国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当前和今后,人口代表着相对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和需求旺盛的国内市场,需要扭转人口正增长时期形成的人口观,视人口为资源而非负担,妥善解决当前和今后由于人口结构和分布、供给和需求匹配等产生的问题,保护人口资源,提升人力资本。

问:在人口负增长形势下,如何通过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答:长期严重的人口负增长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要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采取质量替代、结构优化等发展策略,统筹治理少子化、老龄化问题。

通过部门联动,努力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通过提供经济、时间、服务等方面的一系列支持措施,解除人们生育的后顾之忧,避免人口长期严重负增长。婴幼儿无人照料的问题,是造成很多家庭“想生不敢生”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其根源在于社会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的不健全。而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社会治理思维,动员多主体参与,以方便家庭为目标:一方面在数量上要有极大拓展,尽可能满足家庭的托育需求,突破生育率提升的瓶颈因素;另一方面要在质量上有保障,为提高托育服务质量保驾护航。

质量替代策略是针对少儿人口、劳动年龄人口、总人口数量相继减少的态势,以高质量发展替代以往的数量取胜策略,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开辟的新发展路径。质量替代策略的本质是追求内涵式发展,从“大”到“强”。在人口发展进入负增长的新形势下,应从关注数量增长转向关注素质提升。要优化儿童发展环境,完善青少年发展制度,提高高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匹配度和劳动参与率,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完善小微创业者扶持政策,创造良好的政策、体制和法治环境,以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推动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

在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民健康素质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还需要探索老年的界定方式,逐步完善渐进式延迟退休制度。创造适合老年群体参与的机会和资源,通过信息无障碍建设和终身学习保障,使老年人在共享数字生活的基础上继续贡献智慧。

问:如何正确看待“人口红利”?

答:“人口红利”是一个经济学概念,通常与人口规模或结构有关。在人口转变过程中,少儿人口比例下降而老年人口比例尚未大幅提升时,会有一段总人口抚养比降低时期,可称为“人口机会窗口”,充分利用这一时期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可以收获“人口红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是抓住了“人口机会窗口期”,通过劳动密集型就业和遍布全球的“中国制造”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获得了丰厚的“人口红利”。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总人口抚养比随之提升,人口规模或结构意义上的传统“人口机会窗口”逐渐关闭,而通过开发老年人资源等方式收获“老年红利”成为新课题。目前,我国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

人口是无数个体的集合,人口发展不单纯是人口增长。在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中,除了关注开发人力资源创造新的“人口红利”之外,也应尊重人口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中,提升人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维护青山绿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建设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中,尊重个体和家庭的意愿与需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25日 14 版)

  • 相关阅读
  • 数据应用更充分 群众办事更便捷(深阅读)

    如今,吉林省四平市居民到政府部门办事,许多证明已无需提供。 2019年起,四平市推行“无证明城市”改革,结合实际,多措并举,减少群众办事时需要提交的证明数量。明令取消的事项,不再保留;...

    时间:05-28
  • 亚太经合组织贸易部长会议闭幕

    据新华社美国底特律5月27日电 (记者徐静、杨士龙)亚太经合组织贸易部长26日结束为期两天的会议,承诺将在环境、食品安全、全球疫情影响等领域共同面对挑战。 会议结束时发表的主席声明重...

    时间:05-28
  • 中国卫生机构获重要国际公共卫生奖

    本报日内瓦5月26日电 (记者刘仲华)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第七十六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慢病中心)26日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2023年公共卫...

    时间:05-28
  • “中国朋友帮我们走上了致富路”

    索日达·扎巴罗娃原本是乌兹别克斯坦一名牙科医生,在家乡撒马尔罕州开了一家诊所。2015年,在撒马尔罕举行的一次技术创新国际展览会上,一块很轻的小木板引起扎巴罗娃的注意。这是一种高大乔...

    时间:05-28
  • “推动沿线各国人民共享繁荣”

    “中国—中亚峰会成功举办意义深远,将进一步巩固中国同地区各国的友好关系与务实合作。”土库曼斯坦外交部国际关系学院国际问题专家阿克穆哈梅特·朱马古利耶夫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时间:05-28
  • 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国际社会看中国式现代化)

    在追求现代化的艰苦卓绝奋斗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充分表明,中...

    时间:05-28
  • 第四十届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开幕

    新华社吉隆坡5月27日电 (记者毛鹏飞、汪艺)5月27日,第四十届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世界贸易中心开幕。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中共中央宣传部...

    时间:05-28
  •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规模显著提升

    本报北京5月27日电 (记者王昊男、吕中正)作为中关村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27日下午,2023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开幕式暨全球技术交易生态伙伴大会,在中关村展示交易中心开幕。 “我国科...

    时间:05-28
  • 海域功能区分更清晰

    本报海口5月27日电 (记者周亚军)黄金周、黄金月、黄金季,今年以来,海南三亚旅游高开高走。为合理配置海域资源,三亚市推出一份海域使用详细规划:在国家海域三级分类体系的基础上,三亚...

    时间:05-28
  • 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7.6%(新数据 新看点)

    数据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制图:汪哲平 本报北京5月27日电 (记者林丽鹂)记者26日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获悉:一季度,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

    时间:05-2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