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高招政策持续利好,考生成才路愈发宽广

2023-05-31 03:00:50

来源:科技日报

  北京7高校联合发布招生信息

  高招政策持续利好,考生成才路愈发宽广

  ◎实习记者 裴宸纬 沈唯

  高考在即,各大高校的招生政策成了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日前,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7所北京高校,举办高考招生政策新闻发布会,发布高考招生信息,全面解读了每所高校的办学特色、优势专业、招生录取政策以及招生咨询活动方案等。这7所高校均为教育部属“双一流”建设高校,综合实力强劲,行业特色鲜明。

  “新增6个招生专业和4个双学士学位招生项目,高考改革省区普通类专业录取实施零调剂”“继续实行宽松的转专业政策不变,允许大类分流后二次申请转专业”……记者通过梳理这7所高校的招生政策,发现招生政策越来越利好考生,考生成才成长路径越来越宽。

  培养方式更贴合社会需求

  在此次7所高校联合发布的招生政策中,跨学科培养被多所高校频频提及。如北京化工大学选拔成立20余个学科交叉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科研能力;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以“岐黄国医”为代表的“长学制”教育体系,探索“中医+”“+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多学科交叉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北京邮电大学实施跨学科融合创新的ICT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目前,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国家发展所需。”北京邮电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陈伟向记者表示,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尤其强调人才的创新能力和跨界能力,因此需要建立多学科渗透交叉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深度融合贯通。

  “与此同时,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提高毕业生对于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使其不仅能够更快地掌握工作中所需的技能,而且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陈伟说。

  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王皓对此也深有感触。他认为,培养跨学科、交叉型的人才,实际上更加贴合当下社会的实际需求。“传统专业人才培养往往一个专业只培养一类人才,但现在很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需要学生具备多元化的专业背景。许多交叉学科是在时代的需求下应运而生的。”

  近年来,一些“长学制”的专业成为考生报考的热门,今年也有不少高校的招生政策中提出了“长学制”的专业培养模式。如北京交通大学2023年詹天佑“3+5”本博直升试点班继续通过高考直接招生,持续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北京邮电大学未来学院开设的本硕博贯通培养实验班“元班”,2023年增加招生计划100人,并面向绝大多数省份招生。

  王皓表示,开设“长学制”是根据具体的专业需求来制定的。而且近几年学校对很多新生和家长进行了调研,发现超过90%的家长和学生希望学生本科毕业以后能进行深造。但他同时强调,这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考察也很严格,要求学生本科阶段要把基础学扎实,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专业选择更注重以人为本

  除了跨学科培养、“长学制”设置,各大高校在专业的分配和优化上也“煞费苦心”。为了让专业更具有吸引力,同时也更加符合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近几年许多高校一边对传统专业进行升级改造,一边根据国家战略要求开设新专业。如北京林业大学2023年将新增“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还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招生时充分考虑考生的志愿填报意向,根据各地招生情况,推出了多种专业不调剂政策,并在学生入校后实行较为宽松的转专业政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北京科技大学2023年招生继续实行宽松的转专业政策,允许大类分流后二次申请转专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本科普通批次有附条件零调剂和保志愿政策……

  王皓认为,专业不调剂实际上更人性化,如果强制性地让学生学一个不喜欢的专业,就会限制学生的发展。“本科的专业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未来深造或就业的方向,甚至可以说决定了学生未来的人生职业规划。因此把学生强行安排到他不喜欢的专业是没有必要的,专业不调剂是出于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考虑,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负责。”

  陈伟也表示,这种更加人性化的政策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对学校本身和专业学科的建设也有很大益处。“招生录取时不调剂、入校后转专业放开等政策和举措的实施,主要是给学生提供更多专业选择的机会,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以及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及家长对大学和专业的满意度,调动学生学习和报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技日报)

  • 相关阅读
  • 全国共有少先队员11467.1万名

    本报北京6月1日电 (记者杨昊)记者从共青团中央获悉:据全国少工委统计,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少先队员11467.1万名。 全国共有基层少工委26.1万个。其中,中小学校少工委20.0万个...

    时间:06-02
  • 各地少先队开展“六一”主题活动

    本报北京6月1日电 (记者杨昊)记者从共青团中央获悉:“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组织开展“学习二十大,争做好队员”主题队日活动,引领广大少先队员聆听领袖故事...

    时间:06-02
  • 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人民论坛)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育英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祝贺节日,强调“今天的少年儿童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时间:06-02
  • “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深阅读·种业振兴在行动)

    端牢中国饭碗,良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种源安全和种业振兴,叮嘱“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今年是我国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第三年,...

    时间:06-02
  • 把二氧化碳“捕回”海底

    二氧化碳封存工程示意图。 中国海油供图 6月1日拍摄的恩平15—1原油钻采平台。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摄 地下岩层...

    时间:06-02
  • 工贸公司扩产记(经济新方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数据来源:国家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 制图:张芳曼 初夏。重庆北碚,嘉陵江畔。 登高俯瞰,西南岸的68亩工业用地,方方正正,已平整如台。有人阔步迎上来,上身套着浅灰色工作...

    时间:06-02
  • 今年快递业务量已达500亿件(新数据 新看点)

    本报北京6月1日电 (记者韩鑫)记者从国家邮政局获悉:截至5月31日,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达500亿件,比2019年达到500亿件提前了155天,比2022年提前了27天;2022年人均快递使用量达78.3件,...

    时间:06-02
  • 浙江以创新深化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钱塘江畔,高新区塑造产业发展新格局;杭嘉湖平原,科学谷筑起创新高地;东海之滨,世界级港口奏响开放强音;浙西南山区,千年农韵谱出共富新曲…… 入夏的之江大地,草木蔓发繁花胜,推动...

    时间:06-02
  • 全国小麦陆续进入集中收获期

    本报郑州6月1日电 (记者高云才、常钦)雨过天晴,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刘店镇麦田里,收割机来往穿梭、机器轰鸣。“农时不等人,抓紧下田作业!”来自河北省新乐市赤支村的跨区机手刘建欣说...

    时间:06-02
  • 争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儿童

    “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习近平总书记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前往北京育英学校考察...

    时间:06-0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