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从卫星视角看荒漠化防治(美丽中国)

2023-06-20 08:22: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①: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采用草方格方式治沙。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图②:国营新华林场农田林网郁郁葱葱。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图③:甘肃武威古浪县,治理前的八步沙。
  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图④:经过几十年治理的八步沙林场(摄于2019年8月)。
  麦 田摄(人民视觉)
  图⑤:陕西榆林白界樟子松人工造林示范区(摄于2009年3月)。
  董 婷摄(人民视觉)
  图⑥:陕西榆林白界樟子松人工造林示范区(摄于2018年5月)。
  董 婷摄(人民视觉)
  图⑦:山西右玉县四台沟村田园景色。
  新华社记者 詹 彦摄

编者按:“党中央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本版推出特别策划,从卫星遥感监测视角,展现我国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双缩减”的实际成效,为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凝聚信心和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033万公顷,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重点治理区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初步建立了法治、工程、考核、政策、科技推广、调查监测等体系,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57.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6.81%。其中,风蚀荒漠化180.74万平方公里,水蚀荒漠化24.55万平方公里,盐渍荒漠化16.04万平方公里,冻融荒漠化36.04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68.7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58%。

我国有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四大沙地。国家林草局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2002—2022年我国四大沙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均呈增加趋势,正值越大,代表植被覆盖度越好,反映出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

“归一化植被指数广泛用于定性和定量反映植被覆盖度及其生长活力。其中毛乌素沙地增幅最大,为43.44%;科尔沁沙地增幅为43.13%;呼伦贝尔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增幅分别为4.88%和0.84%。”国家林草局林草调查规划院专家表示。

专家介绍,在毛乌素沙地治理过程中,大力推广前挡后拉、覆膜保水、灌木树种截干等抗旱节水造林技术,尤其是樟子松造林技术的应用,使平均成活率提高至85%以上。在科尔沁沙地治理过程中,推广了机械沙障治沙、复合沙障治沙、封育基础上人工促进自然修复等技术模式。

通过持续系统治理,我国荒漠化和土地沙化持续“双缩减”。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监测期净减少。与2009年相比荒漠化土地净减少5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净减少4.33万平方公里。

沙区林草植被明显改善。与2009年相比,沙区平均植被盖度上升了2.6个百分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20年间林草综合植被盖度由39.8%提高到45.5%,“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

风沙危害得到抑制。2019年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的土壤风蚀总量较2000年下降约40%。

当前,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2021年,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年度监测被纳入林草生态综合监测,以宏观调查为主体,年度监测、专题监测和定位监测为补充的“空—天—地”一体化的荒漠化、沙化、石漠化调查监测体系已经建立,调查监测结果为国家生态建设宏观决策提供科学详实的依据。

2022年12月,国家林草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提出到2025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0.3亿亩;到2030年,规划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1.86亿亩,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0.9亿亩。

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林草系统将坚持系统观念、突出治理重点、坚持科学治沙、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本报记者  董丝雨)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20日 10 版)

  • 相关阅读
  • 舞蹈之美与散文之美相融合

      舞剧《朱自清》剧照。   扬州市歌舞剧院供图  近日,江苏省扬州市歌舞剧院创排的舞剧《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上演。这部获第十二届“荷花奖”的舞剧作品,将舞蹈之美与散文之美相融合,赢...

    时间:06-22
  • 前5月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4.7%

      本报北京6月21日电 (记者杜海涛)据海关统计,今年前5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6.77万亿元,同比(下同)增长4.7%。其中,出口9.62万亿元,增长8.1%;进口7.15万亿元,增长0.5%;贸易顺差2....

    时间:06-22
  • 嵊州越剧,与年轻人越走越近(艺近人和)

      图为嵊州越剧演员在嵊州市甘霖镇东王村演出。   陈上利摄  核心阅读  嵊州修复了一批古戏台,还自发形成了100多个越剧戏迷角,热爱越剧的游客遍布各地,无论何时来到这里,总能找到...

    时间:06-22
  • 广东为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劲动能(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开局之年,岭南大地充满发展活力——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探索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两制”优势的区域开发示范,加快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落地落实;  湛江徐闻港加快打造连接粤港澳大...

    时间:06-22
  • 民间音乐在心里生了根(足音)

      郭淑珍速写。  蔡华伟绘  “六一”是孩子们的节日,这一天也是郭淑珍教授的生日。  2023年5月31日,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为人民而歌唱”音乐会,郭淑珍在不同时期培养的学生代表纷纷登...

    时间:06-22
  • 行到三峡必有诗(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

      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唐)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壁立千仞,青山如削,夏日三峡,杨柳垂拂青条,流水平如镜...

    时间:06-22
  • 时值仲夏 节分端午(诗词里的中国节·端午)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仲夏时节,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端午又名端阳节、重午节等,它与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一样,都是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  端午,是一个...

    时间:06-22
  • 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绿色家园)

      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藏羚羊。   新华社记者 姜 帆摄   河北张家口市怀来县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   孙慧军摄(人民视觉)   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在...

    时间:06-22
  •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生态论苑)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生态环境基础,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仲夏时...

    时间:06-22
  • 构筑抵御风沙的绿色防线

      三北地区是指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如今,绵亘万里的“三北”工程已构筑起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防线,取得巨大生态、经济...

    时间:06-2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