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帮农民建大棚 给蔬菜当医生(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2023-07-08 08:23: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996年,关慧明(右)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罗家村的大棚内进行施肥试验。
  受访者供图

  关慧明(右)在温室大棚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
  本报记者 张 枨摄

  人物小传

  关慧明,1962年2月生,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人,1985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二级推广研究员。38年来,他一直从事农业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包括蔬菜良种国产化、病虫害绿色防控、蔬菜栽培新技术以及农业新装备的试验示范推广等。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

 

  “农民朋友好,现在我们是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一位农民的大棚里,可以看到棚里的黄瓜叶子都发蔫儿了。这是因为农家肥上多了,而且没有经过发酵,遇到高温发酵后,造成农作物氨气中毒……”

  在短视频里,头发花白的关慧明热情地为农户解答各类技术难题。

  “先用小水浇,不让农家肥集中发酵,然后加强放风,同时叶面补充葡萄糖和钙肥,这样经过三四天,便有机会救治好……”关慧明在短视频里给出了他的解决方案。

  虽已年过花甲,但作为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的二级推广研究员,关慧明一有时间,就到周边的村庄为当地农民解决农技难题。他还紧跟潮流,把每次遇到的问题拍成短视频,让更多农民学到农技知识。

  “我曾说过,要为农民服务一辈子,只要我还干得动,就会信守承诺!”关慧明说。

  走遍周边各旗县区,教农民科学种植

  关慧明1962年出生于大兴安岭深处的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1980年考入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蔬菜专业。“在学校的后两年,老师让我管理15亩试验田,除了上课,我基本吃住都在试验田里。这段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也让我真正对蔬菜种植产生了浓厚兴趣。”关慧明说。

  1985年,关慧明被分配到乌兰察布从事农技服务工作。当时,经费并不充足,他常常自费下乡服务。几年间,他走遍了乌兰察布和周边各旗县区。

  上世纪90年代初,在清水河县杨家窑乡高家山村,关慧明教当地农民使用丰产沟、旱地覆膜等技术种植土豆和玉米,一待就是大半年。秋收时,他参与指导的100多亩丰产沟土豆亩产6000多斤,200多亩旱地覆膜玉米亩产1400多斤。“真没想到产量这么高,科学种田让咱大开眼界了。”有村民感叹。

  1995年,在集宁区城郊的一个农户找到关慧明,希望能学习大棚种植。于是,他和村民们吃住在一起,一待就是3年。“村民们收入越来越高,很多村民买了三轮车,一多半人盖了新房,感觉自己的付出值得了。”关慧明说。

  关慧明也在帮助农民的过程中不断研发新技术。比如他研发了温室大棚前屋面46度角的设计,使大棚内温度提高了10摄氏度,实现大棚在冬季即使不加温也能依靠阳光培育各类蔬菜。

  “年轻时我就跟关老师学技术,30多年过去了,现在,不管遇到什么难题,关老师还是会来帮我们解决。”50多岁的集宁区霸王河村村民常建新说。

  关慧明和农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学的是蔬菜专业,干的是蔬菜事业,这就要求我必须到农业生产一线去。农民种蔬菜需要啥,我就服务啥!”

  研发生态制剂,免费帮农户防治病虫害

  关慧明遇到的难题,很多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解决不了的。上世纪90年代初,关慧明发现了一些从未见过的黄色小苍蝇,潜伏在作物叶肉里,极难防治。查询资料后了解到,这是一种新入侵物种——斑潜蝇,但当时国内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

  关慧明到北京等地自费购买了书籍资料和实验材料,在只有25平方米的家里建起了小实验室,桌子、地板、窗台上摆满了各类实验用品。“白天在地里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晚上回家研究解决办法,第二天再去田间验证。”关慧明说。

  1997年,关慧明研制出一款二氧化碳发生器,能促进温室内的蔬菜进行光合作用。随后,他将专利奖励的75万元全部再次投入科研。最终,他研制出针对斑潜蝇的生态制剂与杀虫方法,并获得了专利认证。

  2000年,集宁区城郊近千个温室大棚里的黄瓜秧突然打蔫泛黄,关慧明听说后,立刻去现场查看,最终确定是斑潜蝇虫害暴发。

  “关老师组织科技人员连夜加工了800多份生态制剂,第二天免费发给大家。一周时间,黄瓜秧恢复了生机,关老师救了全村的秧苗!”常建新说。

  2003年,关慧明被评选为全国第一批科技特派员,开始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每年,关慧明团队组织抢救的因遭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而减产的土地达10余万亩。

  “前不久,延安安塞种大棚西红柿的农民通过网络向我求助,我通过传过来的视频发现,当地是受到白粉虱和番茄潜叶蛾的影响,就免费给他们邮寄了相应的制剂。”如今,关慧明时常在线上帮农户解决问题。他还组织乌兰察布市50余名科技特派员成立了科技特派员创业联合会,每年自有知识产权新技术推广面积达15万亩,覆盖了13个省份。

  从2万亩到50万亩,带动乌兰察布冷凉蔬菜产业发展

  在长期的探索研究中,关慧明发现,乌兰察布高海拔、高纬度、气候冷凉的条件,十分适合在夏季种植甘蓝、洋葱、胡萝卜、西蓝花等蔬菜。“乌兰察布夏季短暂凉爽,昼夜温差大,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传统农业生产来说可能是劣势,但正好适宜种植喜好冷凉、生长温度在17至25摄氏度的蔬菜。”关慧明说,冷凉地区蔬菜还可以和南方蔬菜错季上市,市场优势明显。

  于是,他率先在乌兰察布引进黄皮洋葱新品种,摸索出一套适宜当地的栽培技术,并从外地引进甘蓝、金瓜等在全市推广。

  2008年,关慧明提出“开发冷凉资源,发展冷凉蔬菜”的建议,得到了业内专家的支持。他还联系了蔬菜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邀请他到乌兰察布进行冷凉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2012年,乌兰察布市成立了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

  “新品种培育周期长、难度大、失败率高。以甘蓝国产化为例,方院士团队从筛选到培育花了七八年时间,然后再由我们到农村去种,让农民看效果。”关慧明说。在方智远院士的带领下,团队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在培育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抗虫耐旱的冷凉蔬菜品种上下功夫,加快实现冷凉蔬菜良种国产化的步伐。

  “之前进口冷凉蔬菜种子,一亩地种子平均价格就得七八百元,如今有了我们自己的种子,比如甘蓝的‘中甘628’,一亩地种子只要75元,每亩收入最少3000元。目前我国甘蓝种子国产化率已达80%以上。”关慧明说,下一步,工作站将持续开展胡萝卜、西蓝花的良种培育,争取3—5年实现国产化。

  关慧明和团队还积极制定冷凉蔬菜的标准化栽培技术。“比如何时播种、栽苗,何时防虫、防病,用肥多少、怎么用等,免费推广。”关慧明说,云南等地也建立了工作站,只要他有时间,就会到各地去辅导农民。

  如今,关慧明带动乌兰察布冷凉蔬菜从2万亩发展到50万亩,冷凉蔬菜现已推广到多个地区种植。“我这一辈子都在农田里,我的技术来自与农民们的一起努力,我要坚持下去!”关慧明说。

 

  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记者手记)

  在关慧明扎根农村基层一线的38年里,他始终怀着科技富民的初心、技术助农的恒心,跋涉在田间地头,一心一意为农民服务。他将农民的急难愁盼放在心里,努力研发新技术,探索蔬菜产业致富之路。

  38年来,关慧明在生产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惧艰辛,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潜心钻研蔬菜良种国产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蔬菜栽培新技术等。他把实验室搬到农业生产现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新品种、新农艺落地生根,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打通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

  当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一大批像关慧明这样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农技人员正投身农业生产实践,为我国农业科技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必将带领更多农民搭上增收致富的科技快车。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08日 05 版)

  • 相关阅读
  • 给2个单位、2名个人记功

      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签署通令,给2个单位、2名个人记功。  给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某室、92730部队70分队分别记一等功。  给陆军工程大学教授张雄伟,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

    时间:07-13
  • 千方百计护航毕业生求职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2023届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人,为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各高校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多措并举,挖掘开拓更多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

    时间:07-13
  • 出门坐公交 便宜又高效(办实事 解民忧)

      广阔田野间,宽敞的四车道硬化路蜿蜒曲折,一辆绿白相间的公交大巴满载村民,徐徐驶向县城。  “趁着农闲,去看看在县里读书的女儿”“在城里找了份工,每天都坐这趟车往返”……这是宁夏...

    时间:07-13
  • 河北强化高温天气劳动者权益保障

      本报石家庄7月12日电 (记者史自强)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近日出台通知,明确全省各地将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强高温天气作业劳动者权益保障。  通知明确,高温津贴须以法定货币形式...

    时间:07-13
  • 以案促治,推动建章立制

      本报广州7月12日电 (记者贺林平)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人民检察院依托派驻镇街检察室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积极组织听证活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以看得见、听得懂的方式,实现案件办...

    时间:07-13
  • 小调解助力实现大平安

      “空调外机是租客买的,理应归租客陈某。但按合同看,陈某没有按照约定及时搬走外机,确实给房东江某继续出租造成了不便,建议陈某对江某补偿一定费用。”福建省福州市公安局鼓楼分局东街派...

    时间:07-13
  • 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绽放光彩(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内容提要   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必须从战略层面抓紧抓好。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要全面贯彻落实...

    时间:07-13
  • 中国第十三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起航

      本报北京7月12日电 (记者刘诗瑶)7月12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十三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北冰洋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本次考察是党的二十大后我国组织开...

    时间:07-13
  • 全国科技领域社会组织超过4万家

      本报北京7月12日电 (记者李昌禹)民政部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国科技领域社会组织超过4万家,其中民政部登记全国性社会组织236家、国际科技组织17家。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度,各类全...

    时间:07-13
  •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时间:07-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