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总书记关注的这个题目,有中国的未来

2023-07-10 08:2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跨越时空,照亮人们前行之路,是思想的指引。

  江苏苏州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席话,望向一个城市的未来,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几个月前,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就布置下这么一个题目: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溯源思想。《之江新语》有篇写于2006年的文章,《“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当时,习近平同志富有远见地提出:“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

  十多年过去了,对“文化经济”的关注目光一以贯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今天,新征程再出发,面前“何止一座山一道坎”?就像总书记曾引用的宋人杨万里的诗:“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当此时刻再提“文化经济”,置于新的时与势之下。

  从全国两会“下团组”,总书记指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到此次江苏之行,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必由之路,生动诠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然要求,成为中国文化的最新表达。

  今天,经济与文化的互融共促,必由之路和必然要求的相得益彰,是把文化名片变成经济品牌的转换推演吗?是经济为文化注入动能、挖掘潜能吗?是,却不止于此。

  新时代的苏州如一幅“双面绣”,一面经济繁荣,一面人文鼎盛。2500多年的街巷与瞄准世界前沿的科技成果呼应,底蕴厚重的古迹与助力“中国制造”迈向高端的工厂车间毗邻,老城新区、古老现代,一步千年。

  经济是城市的体格,人文是城市的灵魂。千年文韵和现代经济如何和谐共生?时间给出了答案。

  它是在大历史观下,去岁月深处,激活中华民族发展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是在系统观念中,将文化置于民族复兴进程下,由古老而现代的文明去撬动未来的落棋弈子。

  也因此,从更久远的时空去端详,高质量发展、科技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彼此作用,何尝不是又一场实践的开拓?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一路披荆斩棘。当年苏州从多个城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探究缘由,有人说,在谈判艰难之际双方放下争执,到古朴精巧的苏州园林转了转,峰回路转;也有人说,苏州的干部讲起英语,向对方传递出开放并蓄的文化气度。文化,于关键处落笔。

  此次江苏行,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厚文精工的苏州,又走在江苏前列。它的丰富实践,描绘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图景。

  新时势下的人文经济学,将科技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放在一起去研究、去发力,题中之义不仅有文化的传承,更有文化的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生生不息,也带来生生不息的推动力。

  绣娘巧手,一根丝能劈成128股。精工细作的匠心,也绣出了城市气质。苏州平江路上,苏绣的飞针走线凝固了时光。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民族精神,在年轮中积淀、塑造。就像平江路上的青石板,这块是宋代的,那块是明清的,还有新中国成立后的修葺。托举华夏大地的文明根脉,不正是这般不分彼此地融合在一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流淌了数千年,滋养了这片土地数千年,也不止蕴藏在中国经济的内在脉动里。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因文化的绵长厚重,而更添磅礴之力。

  南京紫金山实验室,是事关网络安全和发展的科技创新高地。雪鬓霜鬟的刘韵洁院士向总书记汇报:“今天给您交作业来了,作业有点难,我们完成的时间有点长。”

  中国人的风骨精神、气节品格,早在苦难辉煌的五千多年文明史中锻造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后颇为感慨:“过去,人家觉得我们不到一米二,可以不买门票;现在我们发展成一米八九的东北大汉了,要走自立自强的道路,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才能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战略意义啊,所以我到哪都不遗余力地推动强链补链延链。”

  感悟着、铭刻着,我们从历经磨难而生机盎然的中华文明中,收获着。从中,可以清晰定位“文化关乎国本、国运”的坐标,可以深刻感知“两个结合”的时代注脚。

  今天,“两个结合”里的第二个结合,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历史的总结,是思想的解放,指向未来、领航未来。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声声慢》的曲调流转着年轮。

  当经济发展活化千年文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融汇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熔铸于创新动能澎湃的沃土,又将创造出怎样的未来?

  凝望历史的深处,实则是凝视前行的方向。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10日 01 版)

  • 相关阅读
  • 传承红色精神 开创美好生活(走进传统村落)

      前南峪村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是太行山深处的村庄。   1940年11月至1943年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总校在浆水镇一带办学,前南峪村是校部所在地。在抗日...

    时间:07-15
  •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保护与协助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76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保护与协助条例》已经2023年6月29日国务院第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   总理 李 强   ...

    时间:07-15
  • 成都大运会火炬传递成都站第三日活动完成(迎大运 展风采)

      本报成都7月14日电 (记者王永战、孙龙飞)14日,成都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下简称“成都大运会”)火炬传递成都站第三传递日在西南财经大学(柳林校区)起跑仪式举行。随后...

    时间:07-15
  • 杭州亚残运会举行倒计时100天活动

      本报杭州7月14日电 (记者刘军国、刘硕阳)14日晚,杭州亚残运会倒计时100天主题活动在富阳水上运动中心举行。主题活动包括亚残运会奖牌发布、亚残运会歌曲展演、残疾人文艺表演等环节,彰...

    时间:07-15
  • 融合十年 笃行致远

      从人民日报社的《CPC》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网宣片,到新华社的《创意微政论片丨真理之光》,再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时政微记录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一组《党的...

    时间:07-15
  • 部署防汛关键期重点工作

      本报北京7月14日电 (记者刘温馨)14日,国家防总召开“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专题会商调度,研判汛情旱情及台风发展趋势,总结近期各地经验教训,研究部署全国“七下八上”关键期防汛救灾...

    时间:07-15
  • 部署今年第4号台风防御工作

      本报北京7月14日电 (记者郁静娴)据中央气象台预报,菲律宾附近热带低压已于7月14日上午生成,强度逐渐增强,可能加强为今年第4号台风,最强可达强台风级,预计7月17日中午至夜间在海南岛...

    时间:07-15
  • 赓续友谊 精诚合作(大使随笔)

      7月13日,中国企业承建的黑山首条高速公路迎来通车一周年。一年来,这条高速公路累计通行车辆超过200万辆,而黑山全国只有62万人口,公路呈现高安全性、高使用率、高质量标准的特点。这条高...

    时间:07-15
  • “《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三十年:中国探索与经验”主题边会在日内瓦举行

      本报柏林7月14日电 (记者刘仲华)日内瓦消息: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五十三届会议期间,中国人权研究会14日在日内瓦举办“《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三十年:中国探索与经验”主题边会。人...

    时间:07-15
  • 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政策解读)

      近日,国家网信办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广电总局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今年8月15日起施行。  国家网...

    时间:07-1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