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坚持“两条腿走路” 加强基础研究(观察者说)

2023-07-14 08:22: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这为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

  基础研究是指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它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早期的基础研究通常被视为“纯粹”的、不考虑应用目的的科学研究。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加剧,要求科学研究成果更快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基础研究逐步向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个方向发展。目标导向型基础研究主要面向国家战略目标和发展需求,研究成果和产出具有一定可预期性;自由探索型基础研究指向最底层的科学原理,主要解决的是“从无到有”“从0到1”的问题,其研究成果有时难以直接应用于实际。近年来,随着科学与技术加速融合,越来越多的国家把许多技术领域的基础问题也纳入基础研究范围,推动基础研究的重点进一步从过去专注于探索客观现象、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向探索基本原理与关注成果应用并重转变。与此同时,随着重大科学问题的复杂性越来越大、艰巨程度越来越高,大装置、大工程、大协作的科研组织模式盛行,基础研究进入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大科学时代。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基础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世界主要经济体越来越重视以国家战略任务牵引的目标导向型研究,将信息、能源、健康等作为重点,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生产的一体化部署,抢占发展先机。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迫切需要我们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加强基础研究,聚焦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并着力攻关,进而实现前沿科学引领并支撑技术突破、应用需求牵引源头创新,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保持经费投入稳步增长,不断优化投入结构。基础研究难度大、花费高、周期长,需要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既保障自由探索型基础研究经费比例,强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对自由探索型基础研究的支持作用,又紧密围绕制造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等建设需求,优化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和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适当形式加大支持。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适当扩大企业基础研究税收优惠范围、加大执行力度,有利于激励企业成为基础研究投入与执行的重要主体。同时,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基础研究。

  完善激励评价机制,造就一流人才队伍。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推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从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等方面继续系统施策,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支持。强化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完善目标导向型和自由探索型基础研究科研项目分类评价制度。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的人才创新生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处理好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针对不同类型的基础研究,加强分类施策。自由探索型基础研究可以更多依托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发挥专业团队优势,同时适应“大科学”发展需要,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用和多学科大团队协同攻关优势。目标导向型基础研究可强化有组织科研攻关,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优势,在参与主体和人员的动员与激励方面更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真正实现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推动形成重大科学突破。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14日 09 版)

  • 相关阅读
  • 联播+|在非洲第一大国 见证中阿友谊的“丰碑”无处不在

      7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阿尔及利亚总统特本举行会谈。这是特本总统任内首次访华。  会谈中,习主席特别提到,今年是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遣医疗队60周年,并称赞此举树立了“...

    时间:07-20
  • 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超13亿千瓦

      本报北京7月19日电 (记者丁怡婷)今年以来,全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良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稳定增长。记者从国家能源局获悉:截至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突破13亿千瓦,达到13....

    时间:07-20
  • 全球首台十六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

      图为7月19日拍摄的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  韩 磊摄(人民视觉)  本报福州7月19日电 (记者王浩、刘晓宇)记者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获悉:19日,全球首台16兆...

    时间:07-20
  •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已下达超九成

      本报北京7月19日电 (记者曲哲涵)财政部1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了2023年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  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9203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税收收入9...

    时间:07-20
  • 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人民观点)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

    时间:07-20
  • 第十一批中央单位援疆干部人才赴疆工作

      本报北京7月19日电 7月18日,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同志带队,送第十一批中央单位援疆干部人才抵达乌鲁木齐。自此,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接过对口援疆“接力棒”,开始了...

    时间:07-20
  • 6月我国运输生产延续恢复发展态势

      本报北京7月19日电 (记者韩鑫)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运输生产指数显示,6月,中国运输生产指数为183.3点,同比增长20.1%,我国运输生产延续恢复发展态势。分结构看,货运指...

    时间:07-20
  • 司法部工信部开展专项行动服务实体经济

      本报北京7月19日电 (记者张璁)日前,司法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服务实体经济 律企携手同行”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律师行业助力实体经济发...

    时间:07-20
  • 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  7月18日至19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大会以“网聚文明力量 奋进伟大征程”为主题,交流网...

    时间:07-20
  • 产业体系现代化大有可为(记者手记)

      上半年,我国工业经济恢复向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积极成效。这离不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的新成效。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加快推进智能升级。以智...

    时间:07-2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