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引汉济渭工程实现先期通水

2023-07-17 08:23: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引汉济渭工程主水源工程黄金峡水利枢纽。
  本报记者 雷 声摄

  本报北京7月16日电  (记者李晓晴)记者从水利部获悉: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引汉济渭工程成功实现先期通水。本次通水从引汉济渭年供水能力5亿立方米的三河口水库取水,经过秦岭输水隧洞,自流12个小时进入黄池沟配水枢纽,并通过黑河供水连通洞进入黑河金盆水库西安供水管线,实现向西安先期供水。先期通水标志着引汉济渭工程取得决定性成功,实现了长江和黄河在关中大地握手。

  “引汉济渭工程的先期通水,构建了陕西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网络格局,有利于增强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和供给能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民表示。

  引汉济渭工程是破解陕西省水资源瓶颈制约、实现水资源配置空间均衡的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从陕南汉江流域调水至关中渭河流域,将有助于解决西安、咸阳、渭南、杨凌等关中地区城市的生活与工业用水需求,受水区域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1411万人,新增5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用水。(相关报道见第二版)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17日 01 版)

  • 相关阅读
  • 绿进沙退 科技助力(科技视点·跟随科研人员去治沙②)

    沙林中心科研人员在采集土壤水分数据。 沙林中心科研人员对沙尘观测塔进行维护。 俯瞰沙林中心农田防护林。 以上图片均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林中心提供 习...

    时间:07-24
  • 全链条创新孵化体系助企成长(高质量发展在一线·县域看创新)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县域经济提质增效,有利于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

    时间:07-24
  • 以艺术创新展现时代风貌(坚持“两创” 铸就辉煌)

      《长征》组雕之《巧渡金沙江》,主创吴为山,创作团队中国美术馆,选自“塔高水长——弘扬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美术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供图   雕塑《屠呦呦》,作者李烜峰,选自“时...

    时间:07-23
  • 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倒计时5天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23日 07 版)...

    时间:07-23
  • 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科技既要“顶天”也要“立地”。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从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到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时间:07-23
  • 铭记伟大胜利 传承伟大精神

      70年前,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

    时间:07-23
  • 枪林弹雨中,他用镜头记录英雄历史(强军之路)

      图①:志愿军战士在打退敌人进攻后,冒着风雪发起了冲锋。   张崇岫摄   图②:志愿军战士歼灭守敌。   张崇岫摄   图③:张崇岫在家中接受采访。  人民网记者 ...

    时间:07-23
  • 奋斗,积蓄青春远航的动力(青春之声)

      这个夏天,又有一批学子自信地走出高考考场,完成高中阶段的答卷。眼下,随着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开展,一封封录取通知书正飞往千家万户。许多同学即将步入大学校园,迎来新的学习阶段。  ...

    时间:07-23
  • 守护好北疆“绿色长城”(青春派)

      王永伟在管护树木。  本报记者 张 枨摄   孙旭宏在密切监测水量信息。  本报记者 张 枨摄   杨波在使用定位仪器标记封育区节点。   本报记者 张 枨摄   杜维伦在...

    时间:07-23
  • 国家防总针对四省份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

      本报北京7月22日电 (记者刘温馨)据气象部门预报,22日至23日,辽宁、吉林、内蒙古、黑龙江、江西、湖南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其中,吉林西部、辽宁中西部、内蒙古东南部等地部分地...

    时间:07-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