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全方位提升能源供给保障能力(中国品牌 中国故事)

2023-07-27 08:37: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全球最大!内蒙古鄂尔多斯,年制绿氢3万吨、绿氧24万吨的绿氢耦合煤化工项目开工建设,投产后预计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3万吨。

亚洲最深!新疆塔里木盆地,顺北84斜井测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以8937.77米的垂深,刷新亚洲陆上最深千吨井纪录,“地下珠峰”采油再获新突破。

全国最高!重庆涪陵,涪陵页岩气田勘探开发超10年,累计探明储量近9000亿立方米、产气超580亿立方米,成为我国累产气量最高的页岩气田。

一项项纪录突破背后,是中国石化集团心怀“国之大者”、端牢能源饭碗的拼搏奋斗,也是我国石化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生动例证。

1983年7月12日,中国石化正式成立。40年来,从原油加工能力0.74亿吨、乙烯产能仅60万吨,到原油加工能力3.02亿吨、乙烯产能1400多万吨;从营业收入仅272亿元,到营业收入达3.3万亿元、多年位居世界500强前五,为建立发展我国现代石化工业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心怀‘国之大者’,中国石化坚定扛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引领我国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职责,争当油气增储上产的推动者、洁净能源供应的引领者、国际能源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全方位提升能源供给保障能力。”中国石化党组书记、董事长马永生说。

增储上产,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7月7日早上8点,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约20层楼高的钢铁井架巍然矗立。“井深6744.6米、水平位移935.85米”,“深地一号”跃进3—3XC井作业平台的仪表上,实时显示着钻进参数。

跃进3—3XC井设计井深达到9472米,比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还要多600多米。“通常,业内将井深4500米到6000米的井定位为深井,6000米到9000米的井定为超深井,超过9000米的井定为特深井。特深井钻探是油气工程技术瓶颈最多、挑战最大的领域,面临着高温、高压等难题。”西北油田工程技术管理部经理刘湘华说。

近年来,中国石化积极向地球深部进军,打造“深地工程”油气项目,自主研发的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制的高温高压测井仪器打破国外垄断,形成了万米特深井安全高效钻井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实现了从“打不成”到“打得快、打得准”的跨越。

持续加大勘探开发力度,稳步推进油气增储上产。40年来,中国石化建立了我国最大的海相深层高含硫气田普光气田、首个商业开发的大型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首个超深层生物礁大气田元坝气田,保持了主力油田稳产上产,实现“东部硬稳定、西部快上产、天然气大发展”。截至2022年底,中国石化累计探明石油储量94.6亿吨、天然气储量4.2万亿立方米。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大国际能源合作力度。中国石化在油气和炼化投资、国际贸易、石油工程和炼化工程服务等多个领域积极开展国际能源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17个国家执行油气勘探开发项目30余个、累计权益产量3.64亿吨油当量;中国石化和沙特阿美公司合资的延布炼厂生产运行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累计提供1.29亿吨清洁油品。

创新驱动,努力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旋转上升、犹如丝带飘舞,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火炬“飞扬”传递着生生不息的力量。它的外壳关键材料,来自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研发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实现了在高于800摄氏度的氢气燃烧环境中正常使用,解决了火炬外壳在1000摄氏度高温制备过程中的起泡、开裂等难题。

上海石化副总经理黄翔宇介绍,碳纤维是一种新型纤维材料,每根纤维直径只有头发丝直径的1/7到1/8,强度却是钢的7至9倍,并且还具有耐腐蚀、高模量的特性,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装备、交通运输、体育休闲等领域。2022年10月,我国首套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国产生产线在上海石化投料开车。

大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天津南港乙烯项目60英寸超大口径裂解气阀一次吊装成功,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中科炼化项目应用国内自主研发的炼化生产装备技术,国产化率超过95%……中国石化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聚焦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等领域,统筹推进前沿领域研究和产业化技术攻关,推进国家急需的高端材料、特种装备等领域的研发,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增强科技人才队伍实力。40年来,中国石化累计专利申请量突破10万件、授权量突破6万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7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85项、中国专利金奖22项,涌现出30名两院院士,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据介绍,“十四五”时期,中国石化计划以年均增长10%的标准加大研发投入,持续锻造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技术快速迭代能力,不断聚集发展新动能、释放发展新动力,全力打造创新型企业。

绿色转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被“捕捉”,通过管道输送至胜利油田进行驱油封存。在齐鲁石化,这一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预计15年累计注入1000余万吨二氧化碳、增油近300万吨。

“吞”进餐饮废油,“吐”出生物航空煤油。在镇江炼化,国内首套生物航煤工业装置已实现规模化生产。与传统航空煤油相比,生物航煤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最高可减少50%以上。

能源高质量发展,既要安全高效,也要清洁低碳。万吨级绿氢炼化项目全产业链贯通、“西氢东送”管道建设启动、中深层地热供暖面积国内最大……近年来,中国石化统筹推动氢能、地热、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展,形成了多能互补格局。同时,发挥全产业链优势,促进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能源产品绿色化,助力供给端和消费端同步降碳。

中国石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对接民生需求,努力提升品牌美誉度。连续多年坚持开展“中国石化光明号”健康快车、“情暖驿站”、“司机之家”、“爱心驿站”等公益项目,用真情温暖社会;疫情发生之初,第一时间转产增供防疫物资,12天火速建成熔喷布生产线;脱贫攻坚战中,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的8个县、750个村全部脱贫摘帽,“十四五”时期,计划继续投入不少于15亿元的帮扶资金,助销农产品不少于40亿元,助力乡村振兴……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向未来。新征程上,中国石化将以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走向世界领先为使命和目标,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石化新篇章。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27日 01 版)

  • 相关阅读
  • 如何保持健康卫生习惯

      据新华社北京8月1日电 (记者顾天成)近日,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全国多地出现强降雨,局地有特大暴雨。国家疾控局发布洪涝灾害健康教育信息,提醒公众汛期期间注意防范各类次生灾害,保...

    时间:08-02
  • 华北地区未来几天次生、衍生灾害风险较高

      本报北京8月1日电 (记者李红梅)8月1日18时,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和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据中国气象局消息,华北地区未来几天出现强降水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风险较高,东北地区将...

    时间:08-02
  • 争分夺秒 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8月1日上午9时,第81集团军某陆航旅飞赴北京市门头沟区开展空投救援,完成1900份食品、900件雨衣、700张毯子等急需物资的空投任务和伤病员的转运后送。图为官兵出发前装载物资。  ...

    时间:08-02
  • 中国—格鲁吉亚经贸论坛探寻两国合作新机遇

      据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 (记者潘洁)由中国贸促会和格鲁吉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部共同主办的中国—格鲁吉亚经贸论坛31日在京举行。两国政府官员、工商界人士及媒体代表约230人共聚一堂,探讨...

    时间:08-02
  • 中巴经济走廊首个输变电项目<br>助力畅通巴南北电力大动脉

      默拉直流输电项目拉合尔换流站一景。   中巴工作人员在布置安全设施。  以上图片均为王童璐摄  默蒂亚里—拉合尔(默拉)直流输电项目是由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投资建设并运营的巴基斯坦...

    时间:08-02
  • 中共代表团访问土库曼斯坦

      新华社阿什哈巴德8月1日电 应土库曼斯坦民主党邀请,中共中央委员、青海省委书记陈刚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于7月30日至8月1日访问土库曼斯坦,会见土副总理兼外长梅列多夫,集体会见土议会三...

    时间:08-02
  • 铁凝会见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傅关汉

      新华社北京8月1日电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人大中澳议会交流机制主席铁凝1日在京会见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傅关汉。双方就中澳关系发展、两国立法机构交往等交换了意见。   《 人民日...

    时间:08-02
  • 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

      本报北京8月1日电 (记者王政)记者8月1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财政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

    时间:08-02
  • 打造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示范性工程(和音)

      中巴经济走廊开创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现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阳光大道,更加坚定了各方同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信心      “展望未来,...

    时间:08-02
  • 农业农村部强化技术指导保障秋粮生产

      本报北京8月1日电 (记者高云才)记者8月1日获悉:为应对极端天气、病虫害多发重发,农业农村部启动下沉一线包省包片奋战100天夺秋粮丰收行动,派出100多名干部和354名专家分赴27个秋粮生...

    时间:08-0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