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科技推动力助力养鱼实现新模式 数字渔业应用前景广阔

2023-09-09 23:39:07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除了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陆续进入收获期,其实,最近的水产养殖也是频频登上热搜。《新闻直播间》特别策划——《科技推动力》,今天(9月9日)带您去探访数字养鱼新模式、“海虾淡养”新招式,还有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新平台,一起来看新闻背后的科学和技术会让我们的生活有哪些改变?

总台记者 朱睿祺:你知道吗?现在通过手机App,点点屏幕就能完成“增氧”“喂食”等日常养殖作业啦。这些功能的背后靠的就是物联网技术。传感器帮渔民拥有了一双“千里眼”。这样一池的水里大概有6000条鱼,实现低排放的自循环绿色养殖。

总台记者 伊力都斯:你知道吗?全世界离海洋最远的新疆迎来了“海鲜”大丰收。网友说,新疆产的海鲜是真正的“新鲜”。

手机App在手 点点屏幕完成喂食增氧

手机就能监测水中含氧量,点点手机就能增氧、喂鱼;养鱼不一定非要挖鱼塘,可以在岸上养,养殖污水还可以自清洁。物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让一些鱼场实现了高效养鱼。下面,让记者带咱们去看看。

总台记者 朱睿祺:你知道吗?现在通过手机App,点点屏幕就能完成“增氧”“喂食”等日常养殖作业。在这边我给大家演示一下,比如说目前屏幕里出现的就是我旁边这个水池的温度,在29.6℃,水中的溶氧在3.8mg/L。如果我想要增加水中的含氧量,就可以点击这个开关,点击启动,大家看,我身后这个增氧机就已经开始工作了。

刚刚我们操作的这一系列靠的就是物联网技术。什么是物联网技术?简单来说,物联网就是互联网和传感器织成的一张超级“信息网”,实时联结万事万物。大家看到鱼塘中那块不起眼的漂浮物了吗?那就是溶解氧传感器,传感器的探头可以实时监测水质,并将水体含氧量、水温等关键数据反馈到后台。一旦传感器探测到水体含氧量降到2.5mg/L以下,鱼群极有可能发生缺氧死亡的时候,系统就会自动触发水中的增氧装置,提高水体含氧量。可以说,这个传感器帮渔民拥有了一双“千里眼”,随时随地可以在手机上了解鱼池情况。这样一来,渔民就不需要全天候守塘、巡塘,也不会盲目长时间大规模开启增氧机,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此外,如果鱼塘安装了智能化投料机,在设置好喂食量和喂食时间以后,饲料就会定时定量通过装置喷洒到水面,不到现场也能轻松喂好鱼。

据统计,采用新技术以后,鱼类浮头死亡率已经从过去的5%降低到了现在的0.1%。在物联网装备的帮助下,更多的农户愿意尝试高密度养殖,现在,平均亩产量也实现了10%—20%的增产。

我现在所在的地方是浙江湖州和睦村的一个数字生态渔仓,大家看我身后有很多这样的鱼池,这样一个鱼池占地28平方米左右,平均蓄水量大概在30立方米左右,而就在这30立方米的水里生存着近3000斤鱼。什么概念呢?以我们这一池的加州鲈鱼为例,平均一条鱼的重量大概在5两左右,也就是说这样一池的水里大概有6000条鱼,相当于传统水塘养殖一亩的量。

我们知道养鱼先养水,水质的要求对养鱼来说非常重要。而这么多鱼生活在水池中,它们产生的排泄物,包括水中的一些杂质都会对水体造成污染,那要怎么处理呢?大家看我手边正在喷水的装置,我们把手放在这里可以明显感觉到一股推力。在沿边的几个推水装置共同作用下,整个水池的水就可以这样缓慢地形成一个移动的漩涡,整个水中的杂质就会随着水流聚集到水池中间,通过中间的这根排污管排到污水处理器中。

外围的沉积池分三级过滤程序,通过水生植物、微生物和过滤砖等净化手段实现养殖污水自清洁,净化后的水还能再次成为养殖用水,沉积的淤泥还可以变成优质肥料,实现低排放的自循环绿色养殖。

总台记者 朱睿祺:养鱼,从以前只能凭经验到现在用一部手机就能实现科学管理,物联网等科技成果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渔业养殖的瓶颈,让农户好养鱼的同时也养好了鱼。在湖州的“未来农场”,工作人员还在积极探索新型养殖方式的更多可能,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岸上渔仓、无人渔场等数字渔业应用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 相关阅读
  • 把握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学苑论衡)

    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

    时间:09-11
  • 政策加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深度观察·畅通资金“血脉”,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江西粤磁稀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检测设备并记录数据。 刘苏苏摄 数据来源:全国工商联 开发建设中的辽宁省大连市长兴岛精细化工创新园。 宁 义摄 7月1...

    时间:09-11
  • 京冀签订官厅水库上游生态补偿协议

    本报北京9月10日电 (记者潘俊强)近日,北京市和河北省人民政府正式签署了为期3年的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护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这是继密云水库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之后,两省份签订的又...

    时间:09-11
  • 《湿地公约》批准在中国设立国际红树林中心

    本报北京9月10日电 (记者董丝雨)日内瓦当地时间9月6日15时23分,《湿地公约》常委会第六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提交的关于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标志着国际红树林中...

    时间:09-11
  • 甘肃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本报兰州9月10日电 (记者赵帅杰)近日,甘肃省委组织部等4部门联合制定《甘肃省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围绕选配有制度、待遇有保障、评价有导向、发展有空间的目标,加...

    时间:09-11
  • 第二批中国投资热点城市名单发布

    本报厦门9月10日电 (记者韩春瑶)第二批中国投资热点城市名单8日在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发布,昆明、贵阳、长沙、呼和浩特等18座城市上榜。 发布会上,由投洽会组委会联合普...

    时间:09-11
  • “投资中国年”主旨论坛暨福建专场推介举办

    本报厦门9月10日电 (记者罗珊珊)在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商务部、福建省人民政府8日在福建厦门共同举办“投资中国年”主旨论坛暨福建专场推介,350余名来自跨国公司、外...

    时间:09-11
  • 深化投资合作 共创美好未来

    金秋九月,潮涌鹭岛。9月8日—11日,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投洽会”)在福建厦门举办,来自102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个客商团组、5.8万多名境内外客商齐聚于此,共同开启...

    时间:09-11
  • 减去“指尖”负担 激发干事热情

    近期,本报刊发《真正把“指尖”上的负担减下去》的报道,文中介绍了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有益探索。有读者来信希望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经验做法。近日,记者...

    时间:09-11
  • 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最近订单太多了,忙不过来,还要再请几个人!”江西省樟树市昌付镇太平村村民杨小儿中午顾不上休息,骑摩托车驮着15公斤麻花,从村口驶过。 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曾驻扎在太平村。当年,村民...

    时间:09-1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