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三访江村

2023-09-10 11:53:30

来源:经济日报

我也喜欢把开弦弓村称为“江村”。这是太湖边一个美丽的村落,现今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的开弦弓村村貌。李博摄(新华社)

80多年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这里做过一番调查,写成《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这本书“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马林诺夫斯基《江村经济》序言)。从此,人们都把这个村叫作江村。

因为有了费孝通先生的著作,因为留存了社会学意义的样本资料,这个村落便成为观照社会变迁甚至历史发展的一个窗口。总有许多人赶到村里,探寻社会发展的脉络。我也来回去过三次,思绪始终萦绕在乡村振兴这个题目上。

农工相辅

“苏南地区的历史传统可以概括为人多地少、农工相辅。”费孝通先生在《小城镇 大问题》一文中说:“我们的祖先闯出了一条新路子,使人口稠密与经济发达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那就是男耕女织,相辅相成。”

第一次到江村是2016年,距离费孝通先生的江村调查正好过去80年,但“农工相辅”的印记却并未被完全抹平。那个时候,江村的年轻人大都进工厂做工,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已经不多。与费孝通先生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农工相辅”不同,我是在现代化工厂门口看到了这种“相辅”的影子。

走访江村村口的田园纺织厂,门房里坐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还带着一只狗。打问之后才明白:老人已经74岁。“我们不缺钞票。人老了,不能在家里闲着,就到女婿的工厂来坐坐看大门。天热了,还要去种种菜,搞点农业。”他说。

这番话让我又想到“农工相辅”。其实,经济意义上的“相辅”大概已经完全改变,然而,农村社会结构却延伸到工厂里。农民之间的亲情连接,以一种独特形式,与工厂的现代化管理“相辅”。这也许无法简单用经济原理说清楚,但它却在工厂边的农村或者农村办的工厂里发挥着重要作用。

又过3年,重访江村,我认真查看了吴江区前一年的统计公报,农业占比只有2.2%。无论是吸纳就业人数,还是在经济结构中的占比,“农工相辅”都变成了“以农补工”,农业实实在在成了二三产业的“补充”。

在苏浙农村甚至在北方,很多农民都脱离农业进入工厂或者城镇服务行业。我们今天在乡村振兴中突出产业振兴,就是想把更多农民从田间带出来,让他们实现新的就业。这是几十年走过来的路,也是一段生动得令人感叹的历程。

吴江区曾经提出土地向大户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今天的苏南农村,工业化程度已经很高,但田地并没有荒芜。大户种田,农业由“工余”又变成了“专业”。三次访江村,我都会入户问农民:种田人如何能安心农业而不张望着出去打工?增收是农村工作不变的主题,农民收入究竟有多少才好?

江村一位姓周的老人,靠养螃蟹过日子。他算完家里的收支账告诉我:“一个家庭每年节余10万元,十年多就可以盖新房。这样的生活才过得下去。”

攒十年钱盖房,就不耽误下一代结婚成家。十年,一个孩子正好从少年长到青年。这是一个农家两代人“更新”的时间。农民收入不仅是一个经济数据,更包含着农家接续更替的社会意义。从这个角度看,也许更能理解为什么抓农民增收依然不能放松。

江村人在土地上同样投入很多。重访江村,我曾看到一位种田专业户在地头摆弄无人机。专业大户动辄经营数百亩农田,他们已经在另一个意义上成为“专业”农民。土地规模化经营,让种田人获得与打工者差不多的收入。当进工厂做工与在田间劳作收入相当时,当更多机械用于农田甚至无人机成为农民的帮手时,农业劳作并不比工厂做工更艰苦,进厂工作或下地种田才成为纯粹分工意义上的不同。

当然,今天距离这个愿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江村已经初现端倪。无疑,这是又一层值得期待的“农工相辅”。

乡脚新解

乡脚是吴江人的口头语。80多年前,费孝通先生在江村发现,大大小小的乘船每天来往附近集镇,捎回许多村里买不到的东西。每一艘船服务相对固定的农民。乘船的航线实际上连接起了集镇和农村。当地人把这一片滋养着集镇同时又受到集镇反哺的农村称之为乡脚。

开弦弓村风景。李博摄(新华社)

他说,乡脚并不是以镇为中心的一个清晰的圆周,每一种商品都有各自的乡脚,一个小城镇的乡脚由许多半径不等的同心圆组成。没有乡脚,集镇就会因为营养无源头而枯竭;没有集镇,乡脚也会因流通阻塞而僵死。

乡脚,让我们看到了城乡之间生动的联系。疏通和壮大这种联系,也许能为乡村振兴增添新的力量。

今日江村,小清河流淌不息,但是,码头已成为人们游览的景点,再无乘船出入。江村周边都是路,汽车保有量户均1辆还多。江村与城镇的联系,农村与外边的商品交换,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紧密。村里一位老人一边述说着去吴江、苏州的见闻,一边抱怨“好久没有顾得上进城了”。“吴江不是‘城’?到苏州算不得‘进城’?”老人回答:“去上海才是进城。”

城乡融合深刻改变着农民对“城”的认识。乡脚这样围绕商品流通而形成的同心圆,是否依旧一圈一圈连接着城镇与乡村呢?

我沿着江村附近行走,看到了农村宴会厅。走访4个乡镇的8个村庄,有的村竟然有3个宴会厅。最多的村子,一年宴会厅出租收入达300多万元。名字叫“厅”,其实就是一个大面积的饭堂,前后都有舞台,可以方便地隔开,形成不同区域。宴会厅附设有厨房和厨具,举办宴会时,允许租用者自带厨师、自带食材、自行做饭。小宴会厅能放上百张桌子,大的则可以容纳300多张桌子。

来“设宴”的大都是本村和附近农民。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别墅式住房代替了过去的庭院,农民办喜事无法在院落里完成。尽管镇上有各式各样的饭店,但农民并不喜欢。宴会厅每桌可坐8人至10人,“伙食标准”280元左右,比饭店便宜,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农民热闹一下的情感需求。

宴会厅并不是村庄的“标配”,一个宴会厅通常服务周边20多里,最远可以辐射到50多里,老百姓说,开车20多分钟能到达最好。辐射所及的农村仿佛也是宴会厅的乡脚:这不是商品销售服务的范围,但可以看作是农村社会服务的“半径”。

太湖边经济发达,生活富庶,城乡之间融合很深。城乡融合的基础当然是交通设施和产业融合,继而就该是社会服务。除了普惠的公共服务,还有一些社会服务项目也是有“半径”的。找准这些项目,找到服务半径,让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乡脚,在城乡之间也形成一圈一圈大小不等的“同心圆”,这大概是乡村建设的又一个新内容。

今天,城乡之间的地理隔阂已经熨平,商品流通的乡脚也许正在慢慢模糊,但社会服务的乡脚依然需要建设。宴会厅的红火某种程度上说明,乡村公共服务还有薄弱处甚至空白点。

文化弄堂

在苏浙一带,村子里房屋与房屋之间不宽的巷子叫作“弄堂”。江南的弄堂,意蕴悠长。江村围绕在小清河两岸,有大大小小许多弄堂。初访江村,我就被它所吸引。

读者在江村文化礼堂阅读书籍。杨磊摄(新华社)

江村在乡村建设中给弄堂加了一个定语,叫“文化弄堂”。村里有一面墙,写着“江村文化弄堂”几个大字。从这里开始,就走进了江村的新弄堂。灰瓦白墙之间,一条条小路通往深处。砖砌小道曲曲折折,突然就会有几行字、一句话映入眼帘。

“离土不离乡”“从哪里得到营养,应该让营养再回去发挥作用”“大城市和小城镇的关系是大鱼与小鱼的关系,大鱼要帮小鱼、小鱼要帮虾米”……或写在墙上,或刻在地上,在幽静弄堂里与这些朴素的言语打个照面,心头总是泛起别样的感觉。

第一次到江村,我看到村办企业红火,人们生活富足;第二次到江村,那里正在翻新文化礼堂,农民在自家院子里栽花种草,建设“美丽庭院”;最近,第三次到江村,江村的文化已经走出弄堂,走向田野。

江村文化园是来客必去的一个新景点。稻园、桑园、太湖蟹园……江南的农耕文化元素正以崭新方式在一片片田野上铺展开来。这几年,每年暑期都有许多青年学生从上海、北京甚至更远的地方赶到江村来,游客已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江村的文化投入不仅仅是建公园。他们主动对接学术、文学、绘画、书法等领域122位专家学者,进行江村社会学相关研究,光是期刊论文就收集了400多篇。今天的江村人又在推进“江村”家谱编写、“江村”家计调查等文化挖掘工作,将“江村”历史文献内容与房屋建设、点位布局有机结合。他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条江村百年发展的乡村画廊。

说起江村文化,就不能不说姚富坤。这位土生土长的江村农民,从接待费孝通先生开始自学社会学,费老26次访江村,姚富坤“面对面”听了24次社会调查课。他因此重新认识了生养自己的土地,还写成江村70年变迁等著作。讲起江村历史和风土人情,他是名副其实的专家,人们称他“农民教授”。

周小芳现在也是江村的“文化名人”。费孝通上世纪50年代重访江村,住的是他们家;上世纪80年代,周小芳刚刚嫁到江村不久,就接待了来访的费孝通先生。后来,费孝通多次到访江村,都要到家里坐坐。这位外来的媳妇是一个有心人,费孝通当年用过的油灯、招待客人的玻璃杯,都被收藏起来。

我第一次访江村,曾在周家借宿;第三次访江村,周家已经开起了民宿,名字叫“足迹”。门口写着这样一句话:“江村在,人们就会沿着费老的足迹,走进江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江村人对文化的理解和参与,耐人寻味。“江村文化”固然需要许多热爱乡土、热心社会学的人们支持,但更需要江村人的自觉参与。振兴乡村文化就得把乡土社会的经验积累提炼出来,再回馈给创造这些文化的人们。如果江村文化仅仅是因为费孝通先生的名望而“加”在这片土地上,那也背离了费先生的信念。他一生都主张文化要从土地上长出来。因为有“从实求知”“志在富民”的学术理想,才有那些沾满乡土气的学术著作,他的学问才能感染姚富坤等江村本地人,激发起农民的文化自觉。

三访江村,我看到文化从弄堂走向田野,在乡村振兴的春风吹拂下,展现出勃勃兴起的美好图景。愿这蓬勃生长的乡村文化,枝叶仍然伸展在弄堂里,根还扎在江村人心中。

  • 相关阅读
  • 释放民营企业创新动能(财经观)<br>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要进一步增强财税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科技金融优化供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鼓励民营企业根据国家战略...

    时间:09-11
  • 筑牢网络安全屏障 守护清朗网络空间<br>

    孩子们通过“e课堂”学习网络安全知识。记者 包华摄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的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今日至17日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其中,开幕式、网络安全高峰论坛、网络安全博览会等重要活...

    时间:09-11
  • 拓展“全民体验日”品牌,上海杨浦推出网络安全“五大行动”<br>

    9月9日,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海地区全民体验日主会场活动暨杨浦区网络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在互联宝地产业园举行。在首创网络安全宣传“全民体验日”活动品牌五周年之际,杨浦区将在品牌传承中实现创新突破,在...

    时间:09-11
  • 多种新技术应用亮相网络安全博览会<br>

    9月11日至17日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作为网络安全宣传周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安全博览会昨天(10日)在福州举办。网络安全博览会工作人员介绍,博览会分为四个展区: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成果回顾展区、地方特色展区、技...

    时间:09-11
  • 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合力(创新谈)<br>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集聚优势力量,形成攻关合力近日,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公布了实施战略重组5年来的成绩单:在研发设计、建造能力、装机规模、运营业绩等方面达到全球领先水平;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

    时间:09-11
  • 【光明时评】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

    作者:潘春玲(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以下...

    时间:09-11
  • 【光明时评】民营商业航天成为科技服贸新名片

    9月5日17时34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及附近海域使用谷神星一号海射型运载火箭,将天启星座21星至24星共4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星河动力自主研制的谷神...

    时间:09-11
  • 由170名火炬手接力!杭州亚运会火炬今日在绍兴传递

    今天(9月11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传递来到绍兴站,绍兴站传递路线全长约9.7公里,起点为鲁迅故里西门,先后途经徐渭艺术馆、绍兴博物馆、府山、阳明故里、蔡元培广场,终点为绍兴奥体中心。各位火炬手将穿越绍...

    时间:09-11
  • 鸟瞰亚运之城丨勇立潮头 杭州奥体中心场馆群准备好了!

    杭州第19届亚运会将于9月23日开幕。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全部报名参赛,12000多名运动员将共赴亚运之约。不仅报名规模、项目数量创历届亚运之最,杭州亚运会举办城市也是历届最广,包括主办城市杭州以及宁波、温...

    时间:09-11
  • 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主题歌曲《燃》发布

    9月10日,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主题曲《燃》及其MV正式发布。火炬传递是杭州亚运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宣传推广亚运会、推介主办城市和协办城市的重要方式。9月8日,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启动...

    时间:09-1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