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文化自信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学术随笔)

2023-09-11 10:55:07

来源:人民网

近代以来,对于怎样看待中西文化,有过许多争论。100多年前,有些人看到西方国家船坚炮利、四处扩张,就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认为西方什么都好,自己处处不如人。也有人希望既学习西方长处,又能将自己的传统保持下来,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等。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确实存在,对这种差异需要理性认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从发展阶段上来看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有的文化先发展、有的文化后发展;还要看到,不同文化之间也存在类型上的差异。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各异,传承的体制机制、风俗习惯有别,因而并不容易形成同种同类的文化。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有着不同特点、风格,但都是构成人类文明百花园的一分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这为我们认识文明差异提供了根本遵循。

由于一些西方国家率先开启现代化进程,有人就认为西方文明是文明发展的范本。但是,一些后发国家照搬西方文明发展模式,结果并没有走上现代化道路,反而水土不服,陷入政治动荡、社会动乱。在近代中国,不少仁人志士探索救亡图存道路,试图在制度、观念等层面模仿西方,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从文化角度看,生硬把两种不同类型文化嫁接在一起,恐怕很难开出香花、结出甜果。历史的重任落到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共产党人找到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让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而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

二战结束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在政治上摆脱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地位,实现了独立,而且在经济上也获得长足发展。这种经济、政治、社会境况的变化,促使发展中国家对自己文化传统进行思考,振奋起文化自尊和自信,更加自觉保护本民族文化传统,建设现代文化。就中国来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过来,随着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道路的建立,随着我们在实践中真正证明这条道路是正确的,文化自信随之而来。”新时代我们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更多人的喜爱,人们的文化自信不断彰显。

如果说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可以通过观念变革、社会变革来迎头赶上乃至消除的话,那么文化类型上的差异则不能用“赶上”的方法去解决,而且也是不可能、不需要解决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走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必须具有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在数千年历史传承中,始终保持着文明记录的连续性,形成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各民族经过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现社会文化生活的共同性、融合性和向心的主体性。中华民族走的是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共产党推进“两个结合”,更加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就能在激烈的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

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同类型文化之间不需要进行交流。事实上,从古到今,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一直在进行着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中国人讲:“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各美其美,美之人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些体现的是一种互相欣赏、共存共荣的胸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特色、长处、优点。不同文明要坚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百花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以开阔博大的胸襟包容天下、协和万邦、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我们坚定文化主体性,也以宽广的胸怀,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合作,更加自信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11日 09 版)

  • 相关阅读
  • 人民至上的实践要求

    作者:陈蔚(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委党校法政部主任、教授)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时间:09-12
  • 让就业服务更加方便可及(民生观)

    丰富基层就业服务形式,助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这个超市不一般:“货品”是岗位信息,“供货商”是用人单位,“顾客”是求职者,“售货员”是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的服务专员。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移民安...

    时间:09-12
  • 把“一带一路”建成绿色之路(人民观点)

    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理念引领不断增强,交流机制不断完善,务实合作不断深化 进一步统筹推进绿色发展重点领域合作,统筹推进境外项目绿色发展,统筹完善绿色发展支撑保障体...

    时间:09-12
  • “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固本开新谈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从成都国际非遗节等线...

    时间:09-12
  • 二〇二三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幕式举行

      本报福州9月11日电 (记者金歆、钟自炜、刘晓宇)11日上午,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

    时间:09-12
  • 刘建超会见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高级干部考察团

      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 9月11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在北京会见由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总书记博克瑞尔率领的高级干部考察团,双方就加强党际交流,增进政治互信和务实合作,推...

    时间:09-12
  • 外交部发言人介绍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将访华有关情况

      本报北京9月11日电 (记者韩晓明)应国务院总理李强邀请,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将于9月14日至16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1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应询介绍有关情况。  毛宁说,习近...

    时间:09-12
  • 非盟加入二十国集团将推动多边主义发展(国际论坛)

      中国率先支持非盟加入二十国集团,源于中国长期重视非洲,愿意同非洲携手发展      在日前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八次峰会上,非洲联盟成为二十国集团的正式成员。非洲国家对此表示...

    时间:09-12
  • “不断壮大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进步力量”

      二十国集团成员在近日举行的峰会上达成一致,邀请非洲联盟(非盟)成为正式成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国际人士表示,非盟加入二十国集团有助于提升“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

    时间:09-12
  • “摩洛哥与中国是患难与共的好朋友”

      当地时间9月8日深夜,摩洛哥南部发生6.8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摩洛哥发生强烈地震向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致慰问电。习近平主席在慰问电中表示,...

    时间:09-1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