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东北一定能够重振雄风、再创佳绩”

2023-09-11 15:50:00

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东北一定能够重振雄风、再创佳绩”

——习近平总书记赴黑龙江考察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纪实

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到东北。20年来,东北从转型发展的阵痛中逐渐走出,一步步迈入全面振兴蓄势待发的新阶段。

“东北来得比较多,我十分关心这里的振兴发展。”总书记曾经深有感触地说。

9月6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黑龙江考察,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第10次踏上东北大地。

披朝霞、顶繁星,几个点撬动一个面。

“点”,落子黑龙江。在我国纬度最高的边境城市漠河,看林、看水、看村子,处处是绿水青山的新时代故事;在古老又青春的哈尔滨,下乡察灾情,进校观科技。总书记挂念着乡亲们的安危冷暖,也思考着攸关长远的战略安全。

“面”,是在哈尔滨召开的一场座谈会: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

新时代、全面振兴,这些关键词所呼应的,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所擘画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波澜壮阔的东北实践。

使 命

何为东北的使命?

缺油少气之时,承载着为共和国输送动能的使命;缺衣少粮之时,承载着给大江南北供给粮食的使命……

来到新时代的今天,新的使命何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

“五大安全”,早在5年前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总书记已清晰标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

安全是一个大国的基石。东北的使命定位,和国家的安全大局休戚相关。

东北值得这份嘱托。白山黑水的地理方位、历史积淀、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发展潜能,无不让“五大安全”在东北落地拥有更厚实的底气。

关于东北的优势,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以四句话勾勒:“东北资源条件较好,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

确保“五大安全”的战略举措贯彻落实五年了,成果如何?

解放思想、转变思路、扬长避短,成绩单有目共睹。就拿粮食安全来说,这次座谈会上,几位发言的同志都提到了粮。

黑龙江2022年粮食总产量占全国1/9,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储备量均居全国第一;

内蒙古也拿出一组数据,去年全区产粮780亿斤,外调500亿斤。

细数“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在推动东北振兴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总书记第一条就讲到了粮食:“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夯实,粮食产量占全国1/4,商品粮占全国1/3,调出量占全国40%。”

食为政首。“北大仓”曾叫“北大荒”,现在却是一片农业现代化的沃土。

黑龙江的耕种收机械化率是全国首位。总书记这次考察在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会上谈到现代化大农业,勉励他们“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

再拿生态安全来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于东北而言,带来的是可持续发展和更美好未来。

漠河地处大兴安岭山脉北麓,如同一颗明珠镶嵌在中国这只“雄鸡”的冠顶。宽阔的黑龙江如一条玉带为城镶边。总书记走进一片原始森林。仰望,樟子松、落叶松直插云霄;俯瞰,林间迎风怒放的有杜鹃、绣线菊、蔓越莓。红的果、绿的叶。

崇山峻岭,层峦叠翠。红豆、蓝莓、山核桃、偃松塔、黑木耳、毛尖蘑、刺五加……果、菌、药、菜等山珍琳琅满目。“都是宝啊,地上地下都是宝。”总书记有感而发,“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

安不忘危。总书记叮嘱要坚持不懈做好防火工作。“要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他生动地说:“应该说是未‘火’绸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在漠河有着鲜活的诠释。村民史瑞娟家的民宿小院有8间房,游客络绎不绝,今年到现在就已经赚了近20万元。

牵 挂

“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灾区的那些人、那些事,习近平总书记时时放心不下。

这次考察,总书记惦念着到灾情严重的村子看一看。前段时间,黑龙江的极端降雨,一直牵动着他的心。

先看田,再入户。观村容村貌,更察乡亲们的急难愁盼。那些倒伏的稻、冲毁的屋,无声诉说着这里经历过的惊心动魄。

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会上,总书记指出:“灾区下一步的考验就是温暖过冬,要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在哈尔滨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做到“两个确保”:

“切实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温暖过冬,确保灾区学生有学上,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总书记多次引用:“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

全面振兴,“共同富裕”是题中之意。

“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回望一次次东北之行,从延边的海兰江畔,到伊春的林场;从抚顺的采煤沉陷区,到赤峰马鞍山村的“多民族之家”……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着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不好。

史瑞娟,这个梦想着将民宿小院打造成连锁店的漠河姑娘;杨春贵,这个憧憬着明年的田地一定能有好收成的受灾汉子……他们都是东北振兴伟大事业中的普通一员,也是黑土地上涌现出的拼搏者、创业者、奉献者。

东北振兴的宏图伟业,说到底,为的是人,靠的也是人。

上次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起东北这块土地上诞生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再向时间长河深处追溯,东北抗联精神里,有抗日英雄杨靖宇、赵一曼,也有在战斗中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烈士们……百年征程,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前行、不懈求索。

这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提到“哈军工精神”。

在一穷二白中开拓,在筚路蓝缕中跋涉,想的是党,为的是国,强的是军。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

适逢第一批、第二批主题教育衔接联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召开的两个会议上都对抓好主题教育提出了要求。

要深化理论学习,总书记讲得透彻:“理论学习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根本途径。党员、干部无论是政治上犯错误,还是经济上搞腐败,根子上都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民”二字,置于心,重如鼎。

机 遇

5年前,也是在金秋。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在沈阳召开。

两场座谈会对照,厚望一以贯之,举措接续有力。从“深入推进”到“新时代推动”,从“东北振兴”到“东北全面振兴”,会议主题的这些措辞变化,也昭示着新形势、新机遇和由之而来的新思路、新举措。

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善弈者谋势。从大处着眼,于细微处落笔,总书记谋划着大机遇里的大文章: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东北把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凸显东北的重要战略地位”;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

东北的发展新机遇,正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所带来的勃勃生机。

过去,东北的辉煌依托的也是新中国建设的时代机遇。“一五”计划,我国工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完善一个,铺开大网”。一个,就是东北。

第一批解放牌载重汽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辆内燃机车、第一块“的确良”……东北地区成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再之后,改革开放大潮奔涌、东南沿海百舸争流,东北的脚步慢了,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渐显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持续思考中谋划着东北的振兴发展,以“加减乘除”生动破题。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瞄准重点领域,抓住关键环节。一盘大棋,落棋弈子。

这一次座谈会上,五条要求部署高屋建瓴,既围绕新机遇,也针对老问题;既有传承,更有开创。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

“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条条都有的放矢,针对的都是短板弱项。比如“人口”这一条。人口、人才流失,一度是东北之痛,也是总书记的关切。东三省出了些实招,比如辽宁,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2022年“带土移植”高水平人才团队238个。比如吉林,高级职称人才从净流出转向净流入,高端人才连续两年实现进大于出。比如黑龙江,去年出台人才政策60条,一年来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数量为前6年总和的5.8倍。

哈尔滨工程大学,红色的沃土,人才的摇篮。七十载春华秋实,“永不褪色的国家队”正青春。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走进一段筚路蓝缕的历史,走近一群踌躇满志的师生。总书记寄语:“年轻一代成为奋力拼搏、振兴中华的一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充满希望。青年学子要树牢科技报国志,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彩。”

这次座谈会上,几位发言的同志都讲到了“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三篇大文章的进展成效。三种“字号”,是总书记谋划东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时的几个关注点。

各地都亮出了进度表:辽宁,先进装备制造等三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航空装备、机器人等22个重点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吉林,科研物质条件指数提升到全国第5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提升至全国第11位;黑龙江,“新字号”高新技术企业比2012年增长5.5倍……重型装备、载人航天、深海探测、国防军工,上天入海。

一批国之重器,一批破解“卡脖子”技术的创新成果,诞生于白山黑水间。松花江畔、辽河之滨、蒙东草原……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筑牢实体经济,深耕科技创新,攻坚产业升级,新动能集聚成势。

在这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项项任务压茬推进,一个个部署有序落实。

时间不可谓不紧,任务不可谓不重,惟有迎难而上,惟有苦干实干。

党中央对东北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说:“相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中,东北一定能够重振雄风、再创佳绩!”

(本报记者 杜尚泽 崔 佳 新华社记者 张晓松 林 晖)

  • 相关阅读
  • 人民至上的实践要求

    作者:陈蔚(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委党校法政部主任、教授)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时间:09-12
  • 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思想纵横)<br>

    政党是引领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保持奋发有为姿态,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坚毅和执着,...

    时间:09-12
  • 【光明论坛】把政治训练贯穿干部成长全周期

    作者:宋雄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教授)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

    时间:09-12
  • 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时间:09-12
  • 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识与力量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迈上新征程,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如何理解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

    时间:09-12
  • 用好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

    一名名创作者从自己的独特视角出发,让叙事更加贴近生活,让表达更接地气,从而令观众产生共情、激发共鸣在媒介形态和艺术形式极大丰富的当下,短视频怎么讲好故事、吸引观众?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省委宣...

    时间:09-12
  •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新学年开学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进多地“开学第一课”。本期大家谈,我们选编3篇来...

    时间:09-12
  • 培养更多优秀的博物馆讲解人才(评论员观察)

    在对博物馆讲解服务“堵偏门”的同时,还需向社会上的各类高水平讲解人才“开正门”,保障好参观者多元多样的文化体验需求一颗牙齿,蕴藏着某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证据;一枚铜钱,记载着两地的贸易往来;一支金钗,记...

    时间:09-12
  • 把“一带一路”建成绿色之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④

    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理念引领不断增强,交流机制不断完善,务实合作不断深化进一步统筹推进绿色发展重点领域合作,统筹推进境外项目绿色发展,统筹完善绿色发展支撑保障体系“如何向女儿解释自己...

    时间:09-12
  • 牵住大宗消费这个“牛鼻子”

    大宗消费作为消费中规模最大、产业带动能力最强的部分,既是拉动消费增长的主引擎,也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的主战场。扩大居民消费,必须牵住大宗消费这个“牛鼻子”。中央高度重视提振大宗消费工作,近期多次释...

    时间:09-1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