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突破3万亿元 创新型国家建设获有力支撑

2023-09-19 16:32: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杨舒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以下简称“R&D经费”)投入突破3万亿元,投入强度达2.54%,基础研究经费突破2000亿元……9月18日,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一系列亮眼数据勾勒出我国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态势。

R&D经费投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R&D经费是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研发和创新的政策,R&D经费持续增长,2012年突破1万亿元,2019年突破2万亿元。

《公报》显示,2022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再创新高,达到30782.9亿元,较2021年增长10.1%,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以上数据表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经济体,2022年R&D经费投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从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看,我国R&D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2年的1.91%持续提高到2022年的2.54%。“我国2.54%的投入水平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2.71%的平均水平。”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技术预测与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玄兆辉表示,这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2020年以来,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规模持续保持全球第2位。《公报》显示,R&D经费结构持续优化。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突破2000亿元,达20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极大推动了我国原始创新能力提升。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为6.57%,已连续4年保持6%以上。应用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也有所提升,达11.3%,较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主体地位更加凸显。近年来,我国通过支持企业优先申报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推动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等措施,有效调动了企业研发积极性。《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企业R&D经费支出为2387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占全社会R&D经费比重为77.6%,较上年提高0.65个百分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公报》还显示,作为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等)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22年突破6000亿元,达到6507.7亿元,较上年提高14.5%,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达到2.91%,较上年提高0.20个百分点。

各地加大R&D经费投入,东部地区领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长7.1%。《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国家财政科技支出持续保持增长态势,达到11128.4亿元,较上年增长3.4%,中央和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分别达3803.4亿元和7325.0亿元,分别增长0.2%和5.1%。地方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资助科技计划项目、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建设重大创新平台、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

《公报》指出,从R&D经费地区分布情况看,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长三角地区示范引领作用突出。2022年,R&D经费超过千亿元的地区数量达到12个,其中有7个地区位于东部,广东、江苏分别接近4500亿元和4000亿元,北京、浙江、山东超过2000亿元,上海接近2000亿元,上述6个地区R&D经费合计接近全国总量的60%。福建的R&D经费首次跨入“千亿省份”行列,中部地区的湖北、湖南、安徽、河南以及西部地区的四川也均超过千亿元。整体上看,与2021年相比,有30个地区的R&D经费规模保持增长,其中,辽宁、吉林、黑龙江的R&D经费2022年分别增长3.4%、2.0%和11.9%,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了科技支撑。

从经费投入强度看,2022年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有7个,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和安徽。与2021年相比,有24个地区的R&D经费投入强度有所提升,其中北京增幅最大。以上数据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战略部署,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各地区进一步加大资源汇聚力度,加快建设区域创新高地。

“总体来看,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长有力支撑了创新型国家建设,但在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基础研究经费占比等方面仍与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玄兆辉建议,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应持续加大全社会R&D经费投入,进一步强化政府对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和鼓励研发经费流向基础研究领域,持续提升企业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同时,央地协同发力,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力支撑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光明日报北京9月18日电)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19日 08版)

  • 相关阅读
  • 林茶共生 人地和谐

    图①:景迈大寨风光。饶绍刚摄(人民视觉)  图②:景迈山村民表演布朗族传统舞蹈。郑宪章摄(人民视觉)  图③:景迈山村民正在做茶。谭 春摄(人民视觉)  图④:景迈山翁基古寨风光。虎遵会摄(人民视觉) ...

    时间:09-20
  • 多个重大铁路项目即将开通运营!

    今年1月至8月,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20亿元、同比增长7.2%,全长482公里的贵南高铁高质量开通,沪宁沿江高铁、广汕高铁、福厦高铁、川青铁路青白江至镇江关段陆续转入试运行阶段,即将开通运营。今年全国铁路预...

    时间:09-20
  • 焦点访谈:厚植科学土壤 探索美好未来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这几天,202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今年是第二十个科普日,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各地又一次掀起了全民科普热。一系列高精尖的科技成果集中亮相,异...

    时间:09-20
  • 微纪录片 | “绝技”背后

    大足石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让大足石雕技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上备受关注。今年66岁的刘能风,是大足石雕代表性传承人,全国农村优秀人才。从农村的毛头小伙到石雕技艺大师,从零基础到技艺精湛,如...

    时间:09-20
  • 陈雨菲、施一公、郭晶晶,前三棒!亚运火炬今天重回杭州传递

    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传递杭州站传递活动于2023年9月20日上午举行。从9月8日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启动仪式起,历经湖州、嘉兴、绍兴、宁波、舟山、台州、温州、丽水、金华、衢州等全省10个地市的传递,杭州亚运会火炬今...

    时间:09-20
  • “人文亚运”的五种打开方式

    有人说,体育盛会是体育与文化交相辉映的舞台。将“人文”作为办赛特色亮点之一的杭州亚运会即是如此。亚运会尚未正式开幕,“人文亚运”就早已应“运”而生,体育与文化这对“CP”撞了个满怀。而随着亚运氛围日渐浓...

    时间:09-20
  • 潮评丨共建共享,是杭州亚运最久厚的红利

    杭州城西申花一带居民如今养成了一个新习惯,吃完晚饭去新建成的运河体育公园转上一圈。而在温州龙湾区,2021年底建成的龙湾亚运公园已成为周边居民休憩运动的绝佳场所。亚运尚未开幕,但红利却早早惠及民众。56个竞...

    时间:09-2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