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十载扎根乡间 古村展现新貌(一线调研)

2023-09-21 08:32: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黄岩区沙滩村俯瞰。
  王艺铮摄

  杨贵庆(左一)在黄岩区高桥街道瓦瓷窑村与当地干部和村民探讨规划方案。
  受访者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

  走进浙江台州市黄岩区的古村落,民居错落有致,溪水穿村而过,古村风貌和现代元素巧妙融合……10年来,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杨贵庆团队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乡村更加宜居,产业更加兴旺,村民增收致富。日前,本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呈现黄岩古村落保护的生动实践。

  ——编  者  

 

  这几天,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杨贵庆又从上海来到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这次他带的是12人团队,要在黄岩待上10天。对于上海、黄岩两地的往返路途,杨贵庆再熟悉不过。整整10年,两周一次的往返,他已经跑了200多趟。

  从当年接手屿头乡沙滩村的整体规划算起,10年间扎根黄岩乡村做规划落地,他的汗水流淌在这里,情感倾注在这里。屿头乡沙滩村、宁溪镇乌岩头村、北洋镇潮济村、头陀镇头陀村……每个村子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规划改造传统村落,保留历史文化特色

  黄岩区屿头乡沙滩村,10年前还是一个没什么名气的古村落。村里有条280多米长的老街,曾是集镇商业中心,后来村庄一片萧条。唯一没变的,是柔极溪依旧穿村而过。

  水,给沙滩村带来了灵气,但也制约着这里的发展。由于地处台州长潭水库库区,沙滩村产业发展受制于库区保护的相关规定,一边是好山好水好生态,一边是缺钱缺人缺土地。

  村支书黄志洪是古村重生的见证者、参与者。他说,2012年底,沙滩村被列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美丽乡村究竟怎么建,大家心里都没底。”黄志洪说。

  屿头乡的一名基层干部曾在同济大学听过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陈秉钊教授的课。为了把美丽乡村建设好,区里和乡里的工作人员专程到上海找陈秉钊,想听听他的意见。

  年过七旬的陈秉钊推荐了城市规划系副主任杨贵庆教授具体对接。一段携手共建之旅就此开启,杨贵庆踏上了助力黄岩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旅程。

  2013年1月,陈秉钊带上杨贵庆和两个助手到沙滩村,在乡里做了一场讲座;2013年3月,杨贵庆又带领一个5人毕业设计课题组,再次来到沙滩村。团队发放了100多份问卷,充分了解村民对古村落改造、庭院建设等的想法。

  于是,团队为沙滩村量身定制了“修旧如故”的规划方案。经过规划,供销社、粮仓等一批老建筑被开发再利用,建成游客中心、文化礼堂、同济大学美丽乡村实践基地、黄岩乡村振兴学院讲堂和零碳民宿等。

  古村换了新貌,还得把村里的文化标识标注出来。

  团队发现,当地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规划专家,杨贵庆提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应该让村落保留历史文化特色,在文脉赓续中重现生机。于是,杨贵庆带领团队决定先从小微处着手改造。

  沙滩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建军说,“以前,太尉殿前搭建了很多违章建筑,还集中了十几户村民的茅厕,垃圾成堆,环境脏乱。”杨贵庆来了,下决心拆掉茅厕和违章建筑,建设社戏广场。

  当时村里人一点都不了解规划,图纸更看不懂,于是村里给杨贵庆腾出一间工作室,把规划图纸展示出来,还做了个1∶200的沙盘模型。村里人觉得很新奇,都围过来看。

  屿头乡党委书记李啸鹏介绍,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社戏广场的地面铺装、后期停车场的建设,都是按照“海绵式”透水性的标准完成的。杨贵庆盯得很细,比如庭院的两个台阶,施工单位对于砖横着铺还是竖着铺没考虑周全,他发现后要求调整优化。

  当太尉殿前有了戏台、社戏广场,当由传统书院转化而来的乡村振兴学院开门迎客,这些具有文化标识的建筑不但成为村民与游客休闲、聚会、学习、交流的场所,也让村民有了自豪感。

  2014年11月,台州市美丽乡村现场会的参观点设在沙滩村。沙滩村的特色不但没被丢弃,反而得到了加强,村民生活的便利程度更是得到很大的提升。“村庄改造,原来可以这样做!”与会者大开眼界,沙滩村一时成为争相效仿的范例。

  2015年开始,杨贵庆团队又着手修缮乌岩头村的古建筑,打造体验式旅游基地。

  经过活化利用与开发,乌岩头村将旧宅改建成为艺术作坊,引进了见素艺术工坊,主营陶艺、扎染、木工等手工艺。村里办起了民俗博物馆,建起了6家民宿,还有农家乐、接待中心、停车场……游客逐渐多了起来,回村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

  2018年2月,黄岩区与同济大学共同建成了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南北两个校区分别设在乌岩头村和沙滩村。截至目前,已经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1.8万余人前来参观学习。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黄岩的山水间

  建设沙滩村的过程中,杨贵庆开始思考古村新生的问题;接手乌岩头村之后,他的思考更加深入。杨贵庆打定主意:“在黄岩乡村,要把古人的设计理念传承好,更要探索出一套适应新时代的乡村规划方法论。”基于此,他欣然接受了黄岩区美丽乡村总规划师的头衔。

  做规划,抓落地,黄岩由此成了杨贵庆和他的学生们扎根乡村、探索实践的地方。走进沙滩村,村民会自豪地指着由乡卫生院改造成的“考工室”向游客介绍,这就是同济大学杨贵庆教授的“实验室”。

  关于“考工室”的建筑架构和名称由来,杨贵庆介绍,“现在房屋的框架结构,都是用钢架支撑起来的。我们打掉了二楼楼板,在上面开一个天窗,让自然光进来。取名‘考工室’,取其衍生出的大国工匠之意。”

  1998年从云南嫁到沙滩村的苏雪丽,就住在“考工室”隔壁。“现在村里环境好了,我也在家门口的三径书屋上了班。现在乡亲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很高!”

  说起杨贵庆,屿头乡副乡长蔡慧杰这样描述:杨教授喜欢肩挎一个白布袋,袋子里装着尺子、铅笔、白纸等。每个规划落地的关键节点,杨教授一定在场,他会把具体要求跟施工人员讲清楚,有时甚至手把手指导。杨教授经常带着学生挨家挨户调研,还提出了“柔性规划”概念,把乡亲们的意见补充到规划方案中。

  谈及为何搞“柔性规划”,杨贵庆说是“形势使然”。“原来一个月来一次,后来发现一个月时间,施工现场的水泥早就干了,再改就改不动了,所以就两周来一次。”对于“柔性规划”给黄岩带来的改变,黄岩区委书记包顺富感受颇深:“村民对传统文化的接受与理解更深了,干部队伍的规划意识也得到了提升。”

  行走乡村,杨贵庆还善于从传统的人居环境与自然山水中汲取营养。“沙滩村老街这道弯弧,与周边山脉的等高线一致。这就是古人的设计智慧。这样规划老街,最省资源,也最合理。来到这里,我找到了与古代‘规划师’对话的感觉。”杨贵庆说。

  “注重实践,真题实做”,一直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传统。“我不但要带领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还要在大地上打造一部活的教科书。”杨贵庆说。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注入现代宜居元素

  杨贵庆团队的乡村规划实践,带动了同济大学与黄岩的校地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

  继杨贵庆团队之后,吴志强院士团队编制了黄岩永宁江科创带的规划、常青院士承担了黄岩孔庙、委羽山公园等文化建筑的设计……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刘颂介绍:“校地合作聚焦做大科技创新资源增量,开展产业培育、成果转化、咨询研究、人才培育等工作。通过校地合作,高校师生可以获得更多学习、实践的机会。”

  同济大学与黄岩携手推动乡村振兴的收获,还在于着力破解乡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持续性不够、统筹性较差、保障力偏弱等共性问题。

  如何全面平衡发展需求与保护要求,释放生态经济活力?杨贵庆团队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把一个“空心村”打造成美丽宜居示范村。以沙滩村改造提升为起点,黄岩区将绿色环保理念植入乡村建设,打造绿色经济。

  如何紧密衔接文化激活与功能注入,让传统空间焕发生机?在宁溪镇,为保护大批宋代传统民居,当地在改造时将“文章”做在路底下,使得直街山水与传统街巷延续了秀美本色。

  如何深度融合链条延伸和能级提升,进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黄岩也有自己的探索。盛夏时节走进黄岩的千亩柑橘林,登上贡橘舫远眺,千亩柑橘林在城区绵延不尽,远处的委羽山、周边的城市高楼与乡村民居遥遥相望。

  即便是美丽乡村建设,黄岩也不是简单地改造人居环境,而是在此基础上为乡村注入现代宜居元素,培育多样化产业。比如,黄岩引入“浙东芳养谷”项目,打造度假酒店,统筹包装沙滩老街及周边拓展基地、四季采摘园等景区资源,发展研学经济、房车经济、电商经济,拉长了乡村振兴产业链。

 

  记者手记

  破解古村落重生的“密码”

  10年前,杨贵庆来到黄岩西部乡村,更多是为了避免古村落不被“推倒重建”;10年后,杨贵庆依旧在黄岩的乡村搞规划、做建设,更多的是一份真挚的情怀使然——那就是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在这个过程中,他也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破解古村落重生的“密码”,绝非易事。这里有杨贵庆团队的不懈努力,也有黄岩西部乡村乡亲们的辛勤付出,更有黄岩各级干部共抓乡村规划的努力坚持。在校地合作中,黄岩古村展现了新貌,当地村民生活越来越好,学校师生也因此拓展了学术研究的视野和空间。

  更进一步说,是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实践、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时代背景,给了他们在广袤乡村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相信在这场基层干部群众与高校师生的双向奔赴中,会有更多的古村获得新生,让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更加丰富。

  《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21日 06 版)

  • 相关阅读
  • 潮涌东方|亚运歌曲串烧!3首歌穿越33年

    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即将开幕这是中国第三次举办亚运会3首歌带你穿越33年每一首都是一段亚运故事33年前1990年9月22日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开幕“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一首《亚洲雄风》响彻北...

    时间:09-21
  • 又见“太空转身”精彩案例 “博士乘组”太空开讲啦……

    央视网消息:今天15时48分,“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梦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 在约48分钟的授课中,...

    时间:09-21
  • “薪火”相传 精神闪耀<br>

    【杭州准备好了】? 亚运圣火,照天地,映古今。9月20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完成了在浙江省内11个设区市的传递,回到杭州。自9月8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传递启动后,杭州亚运会火炬在湖州、嘉兴、绍兴、宁波、舟山...

    时间:09-21
  • 鸟瞰亚运之城丨飞越钱塘江 一村一城见证杭州未来发展新步伐

    杭州亚运会设有杭州亚运村,以及位于浙江宁波、温州、金华、桐庐、淳安的5个亚运分村。亚运村提供舒心的居住服务、安心的备赛保障和丰富的文化体验,助力运动员们在赛场上展现最佳状态。鸟瞰亚运之城,今天(9月21日...

    时间:09-21
  • 《梦想天堂》、拱宸桥、金桂……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主创团队“剧透”亮点

    距离杭州亚运会开幕还有两天,9月23日晚,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就将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上演。今天上午,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筹备工作新闻发布会在主新闻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指挥中心新闻发言人李...

    时间:09-21
  • 心手相连 点燃梦想——写在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活动收官之际

    9月8日,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在西子湖畔的涌金公园广场启动。图为第一棒火炬手罗雪娟在奔跑。 记者 潘海松 摄这是一个奇妙组合——一颗采集自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火种,一支流溢“丹桂金”“虹韵紫”色彩的火炬,加上火...

    时间:09-21
  • 洋眼看亚运:亚奥理事会代理总干事为杭州发出邀约

    虽然过去七八年间踏足杭州50余次,对亚奥理事会代理总干事维诺德来说,9月20日这天作为一名亚运火炬手的经历,非常奇妙。他为杭州向世界发出邀约:“欢迎大家来到杭州,享受比赛的气氛,你们的掌声和你们的热情会让运...

    时间:09-21
  • 薪火传之江 亚洲共此时——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综述

    20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完成了在浙江省内11个设区市的传递回到杭州。采撷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古城遗址的“文明之光”照亮之江大地,也点燃了人们对亚运盛会的激情。9月20日,火炬手吴易昺在...

    时间:09-21
  • 先睹为快!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导演团队全景式解读“潮起亚细亚”

    9月21日,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筹备工作新闻发布会在主媒体中心举行。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指挥中心新闻发言人、开幕式团队主创人员介绍开幕式各项筹备工作进展情况,分享开幕式创作理念。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指挥中心新闻发...

    时间:09-21
  • 浙里有宝·遇上亚运:首批赛马抵杭 智慧监管“秒”通关

    杭州亚运会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运动员”。9月21日凌晨,杭州亚运会首批47匹进境赛马飞抵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在杭州海关检疫监管下顺利通关入境。这些赛马将于9月26日至10月6日在桐庐马术中心参加杭州亚运会马术比赛。早...

    时间:09-2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