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千年丝路焕发新生机 西安又一次站在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2023-09-23 15:27:20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陕西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发展,古城“长安”再次回荡起了丝路驼铃声,这座“不沿边,不靠海”的西北内陆城市,又一次站在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如何抓住机遇,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窗口,实现高质量对外开放?今天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跟随记者一起走进西安。

几百辆刚出厂的新能源汽车整齐地排列在站台上陆续装箱,马上他们将乘坐中欧班列“长安号”前往中亚。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十周年。每天都有数以亿计的货物在这里集散。而在当年“长安号”首班列车的站台上,记者找到了这样一张照片。

总台央视记者 郑怡哲:这张照片是2013年11月28日中欧班列“长安号”的首班列车发车时的场景。当时这班列车搭载的是一套石油钻井设备,场站上也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的集装箱等待运往世界各地。当时列车沿着铁路向西而行,开往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经过十年的不断发展,西安国际港的轨道向南向北已经延伸出了59条平行的作业线,而通过这些线路往返于欧亚大陆和国内的货物,也从当年的单一品种发展到现在的上万种产品。

由于进出口产品结构等诸多因素,十年前首班中欧班列“长安号”发车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虽然能满载而去,却只能空车而回,由此导致的运力浪费,成了当时制约“长安号”发展的瓶颈问题。

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 袁小军:我们一方面积极组织更多的出口货源,使出口通道更加稳定、可靠可信,吸引更多的企业使用;同时我们积极向海关、相关部委申请,设立粮食进口指定口岸之后,才具备了我们从中亚地区进口粮食的条件。

2016年3月26日,满载而归的“长安号”回程列车,带着2000吨哈萨克斯坦葵花籽油和菜籽油驶入西安港。“长安号”终于摆脱单向出口,实现了“有来有往”。

今天,哈萨克斯坦的米面粮油、格鲁吉亚的红酒、吉尔吉斯斯坦的蜂蜜……越来越多的国际优质进口产品通过中欧班列“长安号”进入了国内市场。去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全年开行4639列,实现去回程基本平衡。

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 袁小军:当年(通过“长安号”)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制砖机,包括农业用的一些农用资料,以及石油、钢管等这些较为初级的产品。发展到现在,出口的货物包括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太阳能光伏板等附加值较高的商品。

近年来,“光伏专列”已经成了西安港的高频词汇。就在今年,乌兹别克斯坦1GW光伏项目成为中国-中亚峰会后中资企业在中亚地区投资的首个大型新能源项目,所用的光伏组件需要60趟中欧班列“长安号”的3000个集装箱进行运输。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 刘玉玺:从过去中欧班列最开始发运产品,再到今天,实际上正是代表了中国在不断地通过我们自己的技术进步,来帮助实现他们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他们的绿色能源转型。

十年耕耘,“长安号”从初期每周开行一列,发展到如今每天开行十余列。今年前7个月,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3045列,运送货物总重274万吨,开行量、货运量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第一。共建“一带一路”由理念变为行动,由愿景化为现实。

产业聚集 从“过路站”到“集散地”

历经十年发展的中欧班列“长安号”,已经成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作为全国唯一内陆港,西安不仅是一个货物流通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吸引高附加值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内陆开放高地。以前的“产品从这里路过”,正逐步变成“产业在此振兴”。

从中欧班列开行以来,这家企业进口的粮油产品逐年在增加。为了更加方便处理进口产品,企业投资8亿元,在港务区建设农产品物流加工园区,包括面粉车间、大米车间、油脂厂和配套的粮食仓储系统,成为进口粮食“境内处理和集散枢纽”。

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副总经理 王方:之前我们集团的面粉加工、粮食仓储和食用油加工是在不同的区域,综合效益得不到体现。通过我们入驻到港务区,整体的面粉、大米、食用油,包括中央厨房产品都实现了园区内的加工,这种集散销售极大节约了企业内部的成本。

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西安国际港正在铺设粮食口岸铁路专用线,建成后,通过“长安号”进口的粮食不用在车站卸货转运,直接就能开进车间进行加工,实现货运点对点、门对门。港口功能区项目加速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

通过“物流+贸易+产业”的发展模式,进口产品就地加工吸引了不少企业扎根西安港务区。同时,站在向西开放的前沿,陕西“一带一路”支点作用日益凸显,吸引外贸型企业将生产、研发中心落户在此。新能源车企比亚迪汽车扩产一期总装车间双线满产;康佳集团在西安布局了西北地区最大的智能生产基地,2022年2月开工建设,11月就实现产品出口,当年就通过中欧班列“长安号”发运9个专列,销售洗衣机3.2万台。

目前,“长安号”已经累计开行超1.9万列,围绕中欧班列,西安撬动了整个国内市场。而全网物流体系把陕西和西安从内陆腹地推到了开放的前沿,打破了发展外贸的地理壁垒,重塑了外向型产业发展的优势,全力打造活力迸发的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引领“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新高地

十年间,“长安号”满载货物往返东西,筑起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的黄金通道。

同时也进一步打开了国际合作和人文交流的平台,让延绵千里、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

在陕西西安国际港务区一家跨境电商直播基地的直播间里,俄罗斯籍主播瑞娜正在镜头前热情地向外国消费者介绍中国产品。今年是她到中国的第5年,喜爱中国文化的瑞娜,高中毕业后就选择到中国留学,目前她正在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读大三。课余时间里,瑞娜兼职直播带货。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留学生 瑞娜:因为中国的产品质量很好,价格也不高。我最近回去过俄罗斯,我注意到在那边已经有很多中国电子产品。

瑞纳手中展示的商品正是通过中欧班列运往世界各地的,“长安号”的“中国速度”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中国产品和文化。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留学生 瑞娜:我记得以前如果在国外想在中国的平台上买一些东西,需要等几个月,但是现在只要一个星期就能收到你想要的东西。

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留学生阿米娜来到中国已经十年了,西安的开放与活力,让她更加坚定了在这里发展的信心。

西安交通大学留学生 阿米娜:“一带一路”倡议刚好10周年,我也在中国待了10年。我们国家和中国合作的机会更多,所以我也想作为一个桥梁。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和中欧班列给陕西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今年,中欧班列“长安号”还开出了首个文化班列,列车满载手绘丝巾、皮影、手工剪纸、麦秆画等非遗作品开往中亚。

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 杨琳:贸易交流是以物作为承载的,物背后是人,人所承载的是文化,可以说是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的概念深入人心,同时又汇聚了人心。

(总台记者 郑怡哲 牟媞媞 聂继承 吴成轩 温超)

  • 相关阅读
  • 解读杭州亚运会奖牌“湖山”之美

    作为大型体育赛事的重要视觉形象之一,奖牌是展示主办国、主办城市文化特色和办赛理念的重要载体。杭州第19届亚运会奖牌“湖山”,设计灵感源自五千年良渚文明,展示中国江南文化,呈现杭州山水景观。一起来看看“湖...

    时间:09-24
  • 秋分庆丰收 喜迎四方宾朋……丹桂飘香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还有这份美好寓意→

    杭州亚运会开幕正值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秋分,在这个丹桂飘香,喜迎丰收的时节,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以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元素喜迎四方宾朋。在开幕式运动员入场环节,“桂花鼓”激昂奏响欢迎仪式,“三秋桂子”作为秋日“百...

    时间:09-24
  • 燃情时刻的温情回忆

    让人翘首以待的杭州亚运会终于开幕了。热烈的场面、精彩的细节令人目不暇接,微信朋友圈也被这一盛事刷屏了。整个亚洲都进入了燃情时刻。望着熊熊燃烧的火炬,我不禁想起1990年在北京举办的亚运会。1990年9月下旬,第...

    时间:09-24
  • 西子湖畔迎亚运

    我们有个微信群叫作“西子湖畔同路人”,是在2015年9月杭州成功申办第19届亚运会时建的,主题有点壮志凌云:“爱运动,做公益,跑个赤道迎亚运!”为迎接杭州亚运会,大家决心共同跑完一个赤道的周长。8年来,群里三...

    时间:09-24
  • (杭州亚运会)数字烟花、香气四溢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刷新”亚运史

    中新社杭州9月24日电 (方堃 项菁)看得见数字烟花、听得见钱江潮水、闻得到桂花香气……23日晚,钱塘江两岸灯光照耀古今,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多项环节“刷新”亚运史。这是亚运会开幕式史上首次不放实体烟花。对于...

    时间:09-24
  • (杭州亚运会)开幕日评论:水涌成潮,世界看到“更团结”的亚洲

    中新社杭州9月23日电 题:开幕日评论:水涌成潮,世界看到“更团结”的亚洲中新社记者 邢翀潮起亚细亚,在象征丰收的秋分时节,第19届亚洲运动会23日晚在杭州拉开大幕。西湖、钱塘江、大运河、西溪湿地,杭州因水而生...

    时间:09-24
  • (杭州亚运会)亚运故事里的赤子心:华侨华人“同爱同在”共享荣光

    中新社杭州9月24日电 题:亚运故事里的赤子心:华侨华人“同爱同在”共享荣光作者 郭其钰9月23日晚,当亚运圣火在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点燃,一幕幕精彩瞬间汇聚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光荣梦想。百年追梦,同心圆梦...

    时间:09-24
  • (杭州亚运会)数实融合点燃亚运主火炬:这一刻,洞见数字时代

    中新社杭州9月24日电 题:数实融合点燃亚运主火炬:这一刻,洞见数字时代作者 张斌 董易鑫23日晚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最后一棒火炬由浙江籍游泳运动员汪顺接过,他先行登上主火炬塔“钱江潮涌”的旁边,十余米...

    时间:09-24
  • (杭州亚运会)从风雅颂歌到梅兰竹菊,亚运开幕式彰显文化自信

    中新网杭州9月24日电(张煜欢 鲍梦妮)良渚、宋韵、诗词、丹桂,从风雅颂歌到梅兰竹菊……9月23日,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在浙江杭州揭开神秘面纱,满满的东方文化元素“刷屏”现场。东道主中国以绵延五千年的文化...

    时间:09-24
  • 杭州亚运会首个金牌日 赛事运行保障到位

    今天(24日),杭州亚运会迎来首个金牌日。当天下午,亚奥理事会和杭州亚组委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介绍赛事运行相关保障工作。总台记者 朱睿祺:今天是开幕式举行以后的首个比赛日,也是杭州亚运会首个金牌日,在富阳水...

    时间:09-2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