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到田间地头找办法(现场评论)

2023-10-10 08:16: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的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只见田野里一片金黄,玉米喜获丰收。呼呼作响的风速仪,仿佛提醒来访者:科技,是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第一法宝。

  涵盖风速仪在内的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仪和作物长势自动观测仪,可以开展玉米生长情况、农田气象要素、土壤墒情等综合观测,既能预警干旱、冰雹、低温和霜冻等灾害性天气,还能为精确灌溉提供决策建议。两座仪器犹如24小时在岗的“农田保姆”,遍布田垄的滴灌设备好似“大地经脉”,共同为玉米提供全生长期呵护。

  不久前,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强调“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发力?技术优势和基层需求必须精准对接。兴安盟春季干旱多风,夏季常有强对流天气,秋霜来得早,冬季则严寒漫长。无论种植业还是畜牧业,都要考虑防灾减灾。结合定点帮扶地突泉县的实际情况,中国气象局着力以气象科技保障农业生产。从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抢墒助播,到有效预防和拦截冰雹天气,再到通过防霜烟雾弹延长作物生长期,气象科技如今全方位融入农业生产各环节。

  科技可以先跑一步、走在前面。传统种植方式习惯大水漫灌,不仅水资源利用率不高,而且容易造成土壤板结甚至盐碱化。基于玉米生长规律,专家团队研发出智能节水灌溉气象预报服务系统,提供适宜灌溉期和灌溉量的精准预报,种粮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对玉米田展开滴灌作业。掌握兴农技能的专家知农爱农,想在农民前面,想在产业前面,有助于更好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科技要实现兴农助农,赢得农民认可最关键。一种技术、一项产品即便理论上具有推广价值,最终能不能被农民接受,还要看能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流程易操作,成本能控制,经济效益良好,这样的新生事物才能在广袤田野扎根成长。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更多科技人才扎根乡野,乡村振兴的大舞台才会好戏连台。如今,不是在乡下就是在去乡下的路上,是许多基层干部的工作缩影,“好点子、好思路往往来自田间地头”是大家的共同感慨。到田间地头问计问策,到生产一线问需问难,科技助农因此发挥出更大效益。这也带来启示:党员、干部应多开展调查研究,扎实走好群众路线,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

  以连续多年气候数据为依据,突泉县紫皮蒜通过了“中国气候好产品”认证,农民种蒜积极性高涨;靠智能气象护航,经过科学配方施肥管理,优选玉米品种推广试验正在进行。把好事办好、实事做实,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千方百计助力乡村振兴,就能用实绩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

  (作者为本报评论部编辑)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10日 05 版)

  • 相关阅读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论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  本报评论员  一切伟大的实践,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以科...

    时间:10-11
  • 农村流通活 县乡消费旺(消费视窗·提升供给体系 促进消费增长)

      湖南永州新田县金陵镇打造“一村一品”无花果产业,通过果农专线、电商平台等多种形式促进产品销售。图为村民在采收无花果。   刘贵雄摄   乡村是重要的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

    时间:10-11
  • 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产经观察·重点行业稳增长)

      山东荣成市石岛管理区修造船企业船坞内,工人们正建造和抢修各类大型船舶。   李信君摄(人民视觉)   从国产大型邮轮建造扎实推进,到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国际市...

    时间:10-11
  • 落实运营补贴 动态调整价格

      本报北京10月10日电 (记者韩鑫)交通运输部等9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将从落实运营补贴补偿政策、完善价格机制、...

    时间:10-11
  • 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人民观点)

      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实践平台   随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格局平台效应不断扩大,中国与共建国家深化合作、共同发...

    时间:10-11
  • 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

      目 录  前 言  一、源自中国属于世界  (一)根植历史,弘扬丝路精神  (二)因应现实,破解发展难题  (三)开创未来,让世界更美好  二、铺就共同发展繁荣之路 ...

    时间:10-11
  • 助力全民健身蓬勃开展

      金秋十月,作为杭州亚运会“最美跑道”,智慧新天地沿江景观带风景如画。在这里,人们见证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亚运会男子马拉松项目上首枚金牌的诞生。而在平时,钱塘江畔已成为市民日常锻炼...

    时间:10-11
  • 开展“三秋”生产指导服务

      本报北京10月10日电 (记者郁静娴)寒露刚过,正值“三秋”生产关键时期。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为盯紧盯牢秋粮收获和秋冬种重点环节,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技中心,近期派出...

    时间:10-11
  • 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月10日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系统阐述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理念愿景、实现路径、实践成就和世界意义,全面介绍共建“...

    时间:10-11
  • 渤海油田建成五座相连海上连体平台

      图为渤海油田海上连体平台。  闫 超摄(人民视觉)  本报北京10月10日电 (记者冉永平、丁怡婷)记者从中国海油获悉:10日,锦州25—1南电力动力平台在渤海油田辽东湾中部海域安装就...

    时间:10-1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