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黄河篇丨精打细算用好水 从严从细管好水——黄河水资源利用观察

2023-10-10 10:30:2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郑州10月9日电题:精打细算用好水 从严从细管好水——黄河水资源利用观察

新华社记者杨琳、邹欣媛、韩方方

金秋时节,黄河两岸秋实禾茂,母亲河用有限的水资源滋养着沿河九省区,又一次给予了两岸丰厚馈赠。

“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近年来,沿黄各省区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流域内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决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为破解“用水之困”提供有效方案。

用好水:精打细算用足“绣花功夫”

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里,大片成熟的水稻颗粒饱满,随风摇曳。这里是当地农业节水示范园。“园区运用稻渔立体生态循环模式,稻田退水养鱼蟹,鱼蟹粪便作肥料,每年节水35%左右,年产值近亿元。”园区负责人赵凯自豪地说。

这是宁夏近年来发展节水型高效农业的一个缩影。农业是黄河上的用水大户,占黄河总用水量的90%。2020年以来,宁夏降低农业用水总量,支持农业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如今,节水农业成为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当地群众的用水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过去“水从门前过,不用也有错”,到如今用足“绣花功夫”精打细算,要让每一滴黄河水都变成“金豆子”。

今年8月10日,黄河流域水权交易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行,水资源变身“水商品”,水权转让不断为沿黄地区发展注入“水动力”。

让每一滴水迸发出更大潜能,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研发的大中型灌区数字孪生平台也在大显身手。目前,豫鲁部分引黄灌区已实现全数字化监测旱情、墒情,用算法提高测量水精度和输配水效率,推进节约、高效用水。

管好水:从严从细算好水量“精细账”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四水四定”为流域用水划定红线。沿黄各省区算清“精细账”过好“紧日子”,让每方水都能派上大用场。

“斑嘴鸭、绿头鸭,远处是鸿雁……”在黄河河口三角洲湿地,保护区讲解员韩笑如数家珍。很难想象这里曾因黄河来水不足导致湿地萎缩、盐碱化加重、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河口三角洲生态复苏的背后,是一笔“铁算盘”打出的“精细账”。

每年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会向河口三角洲定量“输血”。2019年以来,黄河累计向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补水8.68亿立方米,湿地面积逐年增加。

“黄河干流水量调度方案精确到以月度为单位,沿黄九省区的水量分配数量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精打细算得出来的。”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管理局水调处副处长周康军说。

黄河是资源性缺水河流。黄河流域以全国2%的水资源,承担了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1972年至1999年,由于流域来水减少而用水增多,黄河有22年出现断流。通过实施一系列治理措施,流域用水增长过快局面得到有效控制,入渤海水量年均增加约10%,特别是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一盘棋”后,黄河已实现连续24年不断流。

截至目前,流域各省区共有13个地表水超载地市、62个地下水超载县暂停新增取水许可,448个县级行政区达到节水型社会标准。

护好水:源头治理与支流保护多管齐下

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黄河流域优良水质比例年均上升超5%,2022年,黄河干流首次实现全线Ⅱ类水质。黄河干流水质的稳定改善,与作为“毛细血管”的支流治理密不可分。

2022年,因黄河河南段入鲁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主要污染物指标稳中向好,山东向河南兑现生态补偿金1.26亿元。河南境内的黄河水质治理难度较大,支流多、流经工业城市范围广。以支流蟒河为例,它流经济源、焦作多地,一直是河南段水质垫底的“老大难”。经过上下游协同治理,蟒河出境断面南官庄水质稳定达到Ⅳ类,部分水质达到Ⅲ类。正是蟒河等支流的治理为此次干流水质提升赢得了胜算。

“把源头治理好,筑牢‘中华水塔’,是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必要条件。”生态环境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局长范治晖说。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地处黄河源头,曾因生态环境恶化,1996年,连接扎陵湖与鄂陵湖之间的河段首次出现断流。近年来,当地投资超11亿元用于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多的牧民有了绿色发展理念,主动围栏封育草场。目前,黄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提升,湖泊数量由原来的4077个增加到5849个,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

目前,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从理念到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黄河流域节水控水行动持续深化,沿岸各省区相关部门正着力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计划到2025年,黄河流域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16%、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8,以支撑流域高质量发展。”黄河水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 相关阅读
  •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7.8万列

    【简介】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10月1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说,截至9月底,中欧班列已经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累计开行超过7.8万列。...

    时间:10-11
  • 《通向繁荣之路》第一集《大道同行》今晚播出 亮点抢先看

    这是一条从历史中走来的路。陆海间,曾创造出世界历史上璀璨的“丝绸之路”。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2013年秋天,一项伟大的倡议诞生。大英图书馆中国馆原馆长、英国著名汉学家吴芳思:“这是一个新的...

    时间:10-11
  • 假期消费展现中国经济蓬勃生机(人民时评)

    我国消费增长空间广阔,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不断把中国大市场蕴含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节假日消费是观察经济活力的一扇窗口。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旅游景点游客如织,商场超市人流涌动,餐饮店铺排起长队,影院...

    时间:10-11
  • 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各项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

    时间:10-11
  • 源自中国,属于世界!9个数字了解“一带一路”

    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欧班列累计开行7.4万列;中国向多国推广示范菌草、杂交水稻等1500多项农业技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一组数字了解...

    时间:10-11
  • “‘一带一路’让太平洋明珠更加璀璨”

    诺丽果挂在枝头。陈灿言在观察诺丽果长势。  均为受访者供图斐济被誉为“太平洋明珠”,处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向延伸带上。“‘一带一路’让太平洋明珠更加璀璨。”斐济诺丽茶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灿言在斐济...

    时间:10-11
  • 一带一路“双城迹”|一江之隔的双子城

    中国东北边城黑河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隔黑龙江相望,被称为“中俄双子城”。2022年6月10日,中俄首座跨黑龙江公路大桥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公路桥正式通车。一桥飞架,通达中俄,联通贸易,深厚友谊。今天,让我们...

    时间:10-11
  • 焦点访谈:思想的光辉 文化的力量

    10月7日至10月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文明生生不息,思想与时俱进。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

    时间:10-11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论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  本报评论员  一切伟大的实践,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以科...

    时间:10-11
  • 农村流通活 县乡消费旺(消费视窗·提升供给体系 促进消费增长)

      湖南永州新田县金陵镇打造“一村一品”无花果产业,通过果农专线、电商平台等多种形式促进产品销售。图为村民在采收无花果。   刘贵雄摄   乡村是重要的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

    时间:10-1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