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焦点访谈丨合作共赢的创新之路——丝路同行

2023-10-17 10:22:02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年前,“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本身就是一项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这条创新之路不仅给“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还带来了人文互通,科技联通,打开了合作共赢的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今天的节目,我们就从埃及的小麦说起。

埃及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小麦。这个有着7000年小麦种植历史的国家,近年来却一直面临着粮食短缺的危机。

埃及农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阿卜杜勒·哈立格: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小麦领域的研究人员,我们的目标是开发和改良小麦以应对这些变化。

改良小麦品种,需要经过新的育种程序。在埃及,传统的育种技术至少耗时六年才能得到稳定的品系。如何提高育种效率一直是阿卜杜勒·哈立格研究的方向。在研究中,他注意到了中国的育种技术。

阿卜杜勒·哈立格非常希望去中国学习新技术。六年前,朋友告诉他中国有一项针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年轻科学家交流项目,他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在中国云南的一年时间里,他作为研究团队的一员全程参与了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带回了先进的育种技术。

这项年轻科学家交流项目名叫“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是“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重要人文交流项目。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提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愿同各国加强创新合作,同年,“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启动。通过联合研究、技术转移、科技人文交流和科技园区合作等务实举措,提升共建国家的创新能力。2013年以来,中国支持了超过一万名共建国家的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短期科研工作和交流。埃及作为最早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这个年轻科学家交流项目也被很多埃及青年学者熟知。去年,年轻的博士阿哈迈德·埃尔法纳经阿卜杜勒·哈利格的介绍,成功申请了这个交流项目,来到云南继续学习育种技术。

这是云南省农科院的一项名为DH,也就是小麦和玉米杂交产生小麦双单倍体的育种技术,已获得多个自主知识产权。在中国研究团队的帮助下,一些独家关键技术的操作阿哈迈德·埃尔法纳已经做得得心应手。现在,一年的育种接近尾声,阿哈迈德·埃尔法纳也将收获自己亲手培育出来的小麦DH种子。

在近10个月的中国生活中,阿哈迈德·埃尔法纳不仅收获了育种技术,打乒乓球的技艺也日益纯熟。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友谊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学习并非只是单方面的,两位埃及学者的到来,也为中国科研团队带来了不同的研究思路和更多样的实验样本。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小麦新技术研发创新团队首席 杨木军:他们的抗病材料和我们的抗病材料结合在一起,两家一起来做,把这个品种的抗病做得更好。

埃及农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阿卜杜勒·哈立格:埃中两国都是文明古国,也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增加小麦的产量,以应对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继续扩大。

小小一颗种子,承载了共同的梦想,让双方走到了一起,互相学习,互知互信,这也正是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的真实写照。阿哈迈德·埃尔法纳计划回到埃及后,不仅要将新技术推广应用,还要推动双方联合实验室的建立,搭起长久合作的桥梁。

九月中旬,位于甘肃金昌的一家选矿厂迎来了两位南非开普敦大学的学者,虽然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这里,但他们与中方合作的研究成果早已在这里成功运用。

中南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研究员、矿冶集团信息技术与自动化研究设计所副所长 余刚:双方合作做的金川选矿厂智能磨矿系统,能实时监测到磨矿、磨机,给矿、给水相应的处理量。

过去,磨矿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将矿石磨到多细更多依赖操作工人的经验,不仅效率不高,工人劳动强度也很大。将工人解放出来,提高磨矿效率,一直是选矿厂想解决的问题。三年前,南非开普敦大学与矿冶科技集团开展了联合攻关,一同解决这个难题。

这是一个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合作。开普敦大学在选矿方面有着非常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中国的科研团队则在自动控制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经过两年的研究,这套智能系统成功应用在这家选矿厂中。

金川集团选矿厂一选矿车间主任 高泽东:整体的作业效率有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2倍,设备故障率降低了13%,作业成本降低了2.2%。

这样的合作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中国-南非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的成果。这个联合实验室汇聚了中南两国的相关领域研究力量,于2019年成立,是“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南矿产开发利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主任,矿冶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韩龙:我们和南非在这个领域的合作本身就有很好的共性,同时又有很好的互补性。南非在深部开采、基础理论的研究,我们在一些新型选矿工艺、一些IT技术在矿冶领域的应用,有一些自己独特的优势。通过在联合实验室平台的合作,把两方面优势和互补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对中国和南非的科技合作有提升和促进作用。

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加大了两国科技人员的交流往来。信任在合作中增强,创意在碰撞中迸发。目前,多项合作研究成果已经实际应用在了国内外矿厂中。实验室的发起者之一、南非林波波大学的学者普蒂教授,因此还获得了中国政府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

合作,带来了1+1大于2的效果。随着“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推进,已经有50多个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联合实验室落地。中国-匈牙利脑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国-肯尼亚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从基础科学到实际应用,合作研究成果在不断涌现。合作创新正给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注入新的动能。

红海边,一座世人瞩目的新城市正在拔地而起。一座将于2030年建成的未来城市,将摆脱石油的能源依赖,成为绿色低碳的新一代城市代表。这也是沙特2030愿景宏伟蓝图中的重要工程。

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首席执行官 马克·塞利:沙特阿拉伯正在实施全球最雄心勃勃的能源转型计划之一,不仅承诺到2060年前实现零碳排放,而且到2030年,也就是7年后,沙特电力供给结构由几年前的几乎100%燃油发电转型为仅50%来自燃气电站,另外的50%来自新能源电站。

一边是来自沙特雄心勃勃的宏伟愿景,一边是来自中国包容开放的“一带一路”倡议,红海新城就是两者相向而行的生动体现。富有创意的绿色新城计划,需要同样富有创新精神的建设方去实现。来自中国的公司参与投资并承建了这个全球瞩目的公共设施工程,他们为红海的特殊环境和气候量身打造了全球最大的离网储能项目、海水净化系统、固废处理系统。

愿景相通,创新同行。十年来,光伏储能、智慧城市、移动支付、新能源汽车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创新成果,在越来越多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落地,越来越多的人民享受到了科技创新带来的便利。沿着这条创新之路,一个发展理念相通、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人员交流顺通的创新共同体正从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九月底,南非的普蒂教授来到北京,与中国的同行商讨更多的合作可能。在中国云南,阿哈迈德·埃尔法纳收获了自己培养的麦穗,他迫不及待地向远在埃及的阿卜杜勒·哈立格分享经验。在沙特,红海新城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两国企业期待着更多的合作。

  • 相关阅读
  • 全部导航

      作者:张盛(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体育大学教授)   杭州第19届亚运会日前圆满落幕。此次盛会是规模最大、项目最多、覆盖面最广的一次亚运会,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奥...

    时间:10-18
  • 全部导航

      作者:郑敬斌(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引。日前召开的全国宣...

    时间:10-18
  • 厚积科技创新之力(现场评论)

    主动作为、大胆突破,把握机遇、创造机遇,让发展优势更大、发展动力更足“最近参观从早上一直排到晚上,满满当当!”笔者来到位于安徽合肥的科大讯飞公司,刚走进人工智能体验馆,就听到工作人员如此介绍。这样的感...

    时间:10-18
  •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人民要论)

    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消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这既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

    时间:10-18
  •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在中央礼品文物管理中心,收藏着一个用中国结串起、镂空花纹精致装饰的肯尼亚蒙内铁路纪念U盘。这个礼物,记录下中方融资并承建的蒙内铁路为东非地区互联互通和中非合作共赢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蒙内铁路列车车...

    时间:10-18
  • 新起点 新合作 新机遇

    【丝路观察】作者:王丹金秋迎盛会。“一带一路”企业家大会10月17日在北京举行,来自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名中外代表跨越山海、会聚一堂,齐寻共同发展空间,凝聚互利合作共识。工商界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

    时间:10-18
  • 让夜经济释放持久热度(暖闻热评)

    【关键词】夜市、夜经济【事件】一段时间以来,业态新颖、形式多样的夜市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前往打卡消费。与此前相比,现在的夜市不再局限于购物和餐饮,还增添了阅读学习、非遗欣赏、体育健身、社交娱乐等多种新的消...

    时间:10-18
  • 【“一带一路”十周年】“一带一路”上的央企“答卷”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10年来,在这条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和平、繁荣、开放、绿色、创新、文明之路上,中央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作为,从大基建项目到“小而美”的民生工程,一大批务实合作...

    时间:10-18
  • 【我与丝路】我坐在雅万高铁上,好像坐在飞机上!

    “我坐在这里,好像坐在飞机上!”在“足迹·丝路24小时”全球全媒体特别节目中,一位首次乘坐雅万高铁的旅客兴奋地说。雅万高铁连接印尼首都雅加达和第四大城市万隆,全长142公里,设计最高时速350公里。 “足迹·丝...

    时间:10-18
  • 人民财评:共享机遇共谋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扬帆再起航

    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回望历史的启迪,也是开创未来的昭示。作为一个发展的倡议、合作的倡议、开放的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传承丝绸之路精神,携手打造开放合作平台,...

    时间:10-1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