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商圈+N”、“焕新”效能……中国经济新亮点不断涌现 消费潜力加速释放

2023-10-21 19:06:47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2023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举措,着力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从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看,多行业、多项指标均出现了积极变化,经济恢复向好总体回升的态势更趋明显。多项数据显示,随着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发力显效,我国消费市场正保持稳定恢复态势,市场活力正持续增强。

2023年前三季度,消费品市场持续恢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8%。8、9月份,市场销售增速连续两个月加快,消费市场恢复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居民升级类和绿色商品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前三季度,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6.8%、12.2%和8.3%,新能源乘用车零售超过500万辆,同比增长33.8%。

线下客流量逐步回升,特色商业街区、品牌体验店等新消费场景竞相涌现,带动实体店铺经营持续改善。前三季度,限额以上零售业实体店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其中,专业店和便利店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3%和7.5%,增速比1—8月份均加快0.2个百分点。

随着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复苏,居民消费信心逐步回升,供需两侧协同释放潜力,服务消费市场实现较快增长。前三季度,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18.9%。居民外出休闲旅游、返乡探亲交织叠加,带动旅行相关类消费加快恢复。

盘活资源 消费新场景激发新活力

2023年以来,随着人们出行半径持续扩大,旅游、商贸、文体等多种业态融合的新场景成为拉动消费的强力引擎。在四川,通过打造40多个消费新场景,前三季度累积吸引消费者2.7亿人次,人均文化娱乐类消费同比增长23.9%。当地是如何盘活资源,激活消费活力的?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成都东门码头,身穿汉服的演员或是在点茶待客,或是在与游客对诗。一曲罢后,游客登上游船,不仅可以欣赏菩提灯光秀,还可以品味曲艺坝坝茶感受优雅诗意。

除了以市井诗意为主题的东门码头,成都还打造了以潮流市集为主题的成华公园码头、潮流艺术范儿为主题的音乐广场码头,游船线路从最初的4公里延伸至10公里。游客不仅可以观赏沿途风景,还能随时下船上岸,体验多样化的消费业态。

以水为媒,让消费新场景串珠成链;以街搭桥,不断延伸消费的时间和空间。2023年以来,各地线下消费持续恢复。成都太古里商圈新增了130多家首店,“焕新”效能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客流。怎么才能延伸消费场景、挖掘消费潜力?当地在太古里商圈、春熙路商圈、盐市口等传统商圈的3公里范围内,激活背街小巷的文旅资源,打造“一街一特色”。

步行1.5公里,就可以在独立书店喝咖啡,在熊猫邮局集限量邮戳,再在川剧院听唱一曲川剧的折子戏,这条文化氛围浓郁的华兴街,让消费者品味了另一番味道。

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打造街巷里弄的文化消费场景,成都的一些商业样态也在为消费者提供社交需求。走进人民公园对面的这片拥有6栋老建筑的祠堂街艺术街区,户外用品店、独立美术馆,以及潮流店铺沿街依次铺开。开放式的布置,不仅可以让游客坐在长凳上享受惬意时光,还可以在店铺的兴趣小组分享交流经验。

目前,成都已经改造完成100多条特色街区,依托街区文化积淀、商业业态等资源,持续激活区域消费潜力。

老商场变身新载体 加速"孵化"新消费

除了打造新场景、融合新业态,2023年以来,各地也在改造一批老旧商场,着力培育新型消费载体。新的消费载体有什么特别之处,如何激发新的消费潜力?

一同参与调研的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王微。长期从事消费领域研究的她告诉记者,眼前这家商业综合体,原本是一个濒临倒闭的老商场,经过改造后,几个月已经吸引了近百万人次前来“打卡”,创造了近亿元的消费额,这引起了她调研的兴趣。而这个新商业体的名字,也让她充满了好奇。

走到商场正门,门口一排排方块座椅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而它的内部也是打破了传统商场的布局,简单的工业风格、不规则的开放空间,更像是打造了一个社交的场所。

王微告诉记者,这种把文化、艺术与商品结合的新型购物方式叫策展型零售。比起直接售卖商品,“策展”更注重场景的构建,因此也更能引发消费者的共鸣。

工作人员介绍说,为了增添新鲜感和回头率,每隔4—8周,他们都会更新主题展览和场景设计。这一期,就有一些和家居生活相关。

除了餐饮门店、零售超市、国潮商铺,我们还在这个商业体里发现了户外用品专卖店、宠物友好超市、滑板体验店和户外篮球场等多种消费场所。

不仅是北京,2023年以来,一批新商圈在各地焕新亮相,“商圈+展览”“商圈+潮玩市集”“商圈+小型音乐会”和赛事等,正在形成新的消费增长极。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服务消费总额保持增长势头,消费潜力正在加速释放。

  • 相关阅读
  •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10月2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打击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犯罪工作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情况、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

    时间:10-23
  • 明确给予政策性保险支持

      10月2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分组审议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20日,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洪祥作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此前,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对草...

    时间:10-23
  • 进一步完善公开募捐制度

      10月2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分组审议慈善法修正草案。修正草案共28条,进一步规范了慈善组织和慈善信托运行、完善了公开募捐制度等。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时间:10-23
  • 多样亦多彩 科普正当时(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2035年达到25%。   ...

    时间:10-23
  • 今天,我们怎么做科普(新语)

      当下的科普更需要注重从“是什么”向“为什么”转变,从“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转变      日前,“科学与中国”20周年大会暨“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启动仪式举行。“科学与中国...

    时间:10-23
  •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收官

      本报成都10月22日电 (记者陈圆圆、游仪)22日,为期5天的第八十一届世界科幻大会(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在四川成都闭幕。本次大会主题为“共生纪元”,共举办200多场活动,汇聚国内外顶...

    时间:10-23
  • 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举行

      本报西安10月22日电 (记者龚仕建)由文化和旅游部、陕西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日前在陕西西安举行。本届艺术节以“丝路新乐章 美好新未来”为主题,吸引90余个国家和...

    时间:10-23
  • 第二届《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揭晓

      本报北京10月22日电 (记者董宏君)日前,第二届《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颁奖礼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红船》《天山颂歌》等作品获最佳剧本奖,《看得见河流的房间》《生命树》等作品获...

    时间:10-23
  • 圆明园博物馆揭牌

      本报北京10月22日电 (记者施芳)圆明园博物馆日前在北京圆明园正觉寺揭牌成立。“传承·守望——圆明园文物保护成果展”等展览先后开展,7根石柱、5件兽首、230余件(组)文物展品亮相。...

    时间:10-23
  • 第十九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开幕

      本报石家庄10月22日电 (记者马晨)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与河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在石家庄开幕。  本届杂技艺术节以“杂技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为...

    时间:10-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