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悠悠长流润良田(美丽中国)

2023-11-08 08:39: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日前,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等4处工程入选2023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目前,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有34处,它们对于灌溉、防洪、生态等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不断挖掘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所蕴含的科学价值、工程技术价值、文旅价值和生态价值,保护利用力度不断加大。

11月4日,2023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江苏洪泽古灌区、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4处工程全部申报成功。截至目前,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达34处,几乎涵盖灌溉工程的所有类型。我国成为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

灌溉是农业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流动的历史”。千百年来,起堰、修堤、通渠、筑闸,汩汩清水灌溉广袤良田。这些工程有何鲜明特色?如何统筹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地域特色鲜明,灌溉工程类型多样

大别山麓,巢湖之滨,杭埠河水流经连绵山丘,奔向沃野。

金黄稻田里,农机逐着稻浪前行,安徽舒城县干汊河镇七门堰村种粮大户张文明正忙着秋收。“农田‘喝’的是从七门堰引来的水。杭埠河水顺着渠道从山上流下,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张文明说。七门堰灌溉干汊河镇2万多亩农田,大棚蔬菜、葡萄、草莓等得以茁壮成长。

始建于2200多年前的七门堰,是汉代著名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云鹏介绍,七门堰因地制宜布设渠系、调蓄陂塘,现已成为淠史杭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依洪泽湖大堤,东连白马湖,北临苏北灌溉总渠,南抵淮河入江水道,河湖交织孕育了洪泽古灌区。地处江苏淮安市的洪泽古灌区始建于东汉,是世界少有的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并沿用至今的水库型灌溉工程。

灌区形成了完整的蓄、取、输、排工程体系。洪泽区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明代成形的洪泽湖大堤为蓄水工程,至今仍是淮河下游的重要防洪屏障,保护着3000多万亩耕地。取水工程先后使用八斗门、洪泽湖大堤涵洞,如今被新建涵洞替代。输水工程先是使用唐代建设的5条输水干渠,现为新建渠道。

引泉灌溉,是山西洪洞县霍泉灌溉工程的独特之处。“泉源工程、南北霍渠、分水铁栅、水能利用工程,共同组成了霍泉灌溉工程。这是少有的以泉水为灌溉水源的全国重点中型灌区,千百年来承担着灌溉、供水、生态、旅游等功能。”洪洞县霍泉和南垣水利事务中心主任张建中介绍。

湖北省崇阳县水系密布,塘堰众多。今年入选的白霓古堰包括石枧堰和远陂堰两座古堰。石堰河中起,拦河蓄水,溢流成瀑。工程距今有千年历史,是南方丘陵山区塘堰水利的典型工程代表。

古堰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崇阳县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以石枧堰为例,堰以巨石垒砌,用大量糯米、石灰加固。底部置泄水孔,春闭秋开。春灌时,农民用稻草、木板堵塞蓄水;秋收后再打开,放水清淤。

“我国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治水的重要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记录了我国灿烂的农耕文明和悠久的灌溉历史,蕴含着因势利导的传统智慧。”国际灌排委员会荣誉主席、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总工程师高占义介绍。

发挥多种作用,经济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凸显

“我国3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至今仍发挥着灌溉、防洪、生态等多种作用,意味着其在规划理念、工程技术和管理模式上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高占义说。

灌溉保丰收、促产业发展、支撑乡村振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经济社会价值突出。

“有收无收全在水,霍泉灌溉工程的水,一个半小时就能流到村里。1700多亩地中,1500多亩是水浇地,六成建成高标准农田。夏收小麦加秋收玉米,亩产过吨。”洪洞县广胜寺镇坊堆村党支部书记李清云说。

“霍泉灌溉工程已经发展为设施齐全、节水有效、供水调水相结合的现代化灌区。目前灌溉面积10万多亩,每年还为南垣灌区调水2500万立方米。”张建中说。

白霓古堰的灌溉面积约3.5万亩,白霓镇围绕石枧堰,打造集观光、亲水、采摘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围绕远陂堰,建设歇马山雷竹园、大市蔬果观光园等重点产业园。

就生态价值而言,畅通水系,涵养水源,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蕴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水系连通是保持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举措。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利用湿地形态,有机串联起塘、荡、沟、渠,涨水排、枯水补,形成循环畅通的水生态系统。

霍泉灌溉工程的建设理念,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渠系依照自然地形,顺势而建,形成自流灌溉,同时多利用自然河道引水,既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又发挥对河流生态补水的作用。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规划设计,能较好处理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研究传统灌溉科学经验和治水智慧的宝库,为开展现代水利建设提供直观范例。”李云鹏说。

承载厚重历史文化,不断完善科学保护体系

“古代灌溉工程在历史岁月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其历史遗产包括水利工程遗存、非工程遗存和周边遗存。其中,非工程遗存主要包括管理制度、用水制度、碑刻等,周边遗存包括与之相关的古桥、古村、古镇等。”高占义介绍。

比如,沿袭千年的“霍例水法”蕴含水权分配制度的雏形。张建中介绍,为了化解两地争水抢水矛盾,当地创建了以地亩为基础、以水户为单元、以渠长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制作渠册渠规,公平分水。“霍例水法”在古代灌溉工程管理中独树一帜,因能有效解决用水纠纷,在周边地区推广,至今仍具有参考价值。

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的范围内分布着千年古村七门堰村、古城址、古建筑、古书院等,留下了记载舒城山系水系、农耕水利的志、记、赋等上百篇。在洪泽古灌区,洪泽湖大堤形成了延续118年的高堰五坝开启记录,是重要的水文资料。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为此,洪泽古灌区建立了专门管理机构,组建了专业队伍,建有洪泽湖博物馆和三河闸展示馆,举办洪泽湖半程马拉松赛等比赛,让群众更好地了解灌区。

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主席、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说,保护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对于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水利部门将继续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加大投入,高质量保护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08日 14 版)

  • 相关阅读
  • 纺织行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经观察·传统产业新模样)

    绍兴柯桥恒鸣化纤有限公司无人化纤车间。裘恩惠摄 时兴纺整(苏州)有限公司实验室内,员工正在进行酸性染料化料操作。裘雨璇摄 浙江绍兴柯桥区,历经40多年,从“水上布...

    时间:11-08
  • 坚定文化自信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内容提要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提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勇气和信心,在...

    时间:11-08
  • 2023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启动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 2023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7日在京启动。本年度“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以“中国式现代化:记者的行与思”为主题,邀请来自全国22家媒体单位的32名优秀新闻工作者担任...

    时间:11-08
  • 上海浦东高标准推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

    到202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要建设成改革创新引领、法治保障完备、对标国际标准、多元协同高效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本区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评价和世界银行“宜商环境”新体系...

    时间:11-08
  • 电影市场,启动分线发行(文化市场新观察)

    核心阅读 近日举行的第二十四届全国电影推介会暨第一届全国电影交易会上,24部影片完成了分线发行签约。中国电影的分线发行模式正式启动,在统一发行、统一放映的基础上,探索市场主导、灵活协...

    时间:11-08
  • 用心守护,让高铁飞驰在广袤大地上(工匠绝活·特别策划)

    熊光平正在对列控系统进行上电前检测。程向阳摄 周晶辉正在对铝合金车体进行焊接。金万宝摄 刘波正在排查动车组故障。吴华鹏摄 郑小燕正在对配线进行...

    时间:11-08
  • 文明交流与全球发展论坛举办

    本报北京11月7日电 (记者张贺)11月7日上午,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办的文明交流与全球发展论坛在北京开幕。 本届论坛为期3天,以“文明传承与现代化发展”为主题,下设“中欧文明...

    时间:11-08
  • 琼台企业家聚海口共商两岸融合发展

    据新华社海口11月7日电 (记者严钰景)以“融合、创新、共赢”为主题的2023台商峰会,7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约300名台商和大陆企业家参会。 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苏辉在开幕视频...

    时间:11-08
  • “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开幕

    本报嘉兴11月7日电 (记者金歆、顾春、刘军国)11月7日,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多项活动在浙江乌镇举办。 7日上午,由世界互联网大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开幕。据介...

    时间:11-0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