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长安安大学的岳红记、杨丽、王凯三位老师编著的《筑梦乡村:长安大学十年帮扶志》研究专着的出版发行,该专着46万字,400多幅图片,图文结合,设计精美,全方位展示了长安大学十年(2013—2022)帮扶的历史画卷。据悉,这是国内高校首部纪年体写作帮扶志(扶贫志)的专着。
作者运用文学纪实写法,结合纪年体的写作体例,描述了长安大学从2013年开始到2022年的十年期间,如何积极响应国家帮扶战略号召, 用实际行动,真心、真情帮扶陕西商南县、佳县摆脱贫困后,走向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专着融融真实性、资料性、故事性、可读性为一体,全方位透视了长安大学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责任、担当、使命以及该校如何用自身的学科和科研优势帮扶的效果。《筑梦乡村》除过序言,共分为四篇:
第一篇为“长大”十年(2013—2022年)帮扶综览,包括党建引领精准发力;立体式全方位帮扶,主要分为党建帮扶、科技帮扶、消费帮扶、教育帮扶、基础设施帮扶、产业帮扶、人才帮扶等内容;持续筑梦乡村振兴共三部分内容。特别在产业扶贫方面,长安大学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帮扶、变“开发式”帮扶为“参与式”帮扶,以增强贫困地区内的发展动力,在当地形成了以“三产”带“一产”促“二产”产业发展思路,形成了满足市场需要的特色产业链和种植业产业集群。
第二篇“长大”帮扶的生动实践,主要内容包括长安大学二级学院的24个党委(其中2个学院的党委帮扶佳县)如何帮扶结对村的具体做法和成效;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长安大学十年来始终坚持党建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探索创新“党建+扶贫”合作模式,形成“12122”的机制,“1”为长安大学党委对结商南县委、2个分党委(党总支)与1个镇办党委结对帮扶,22个分党委(党总支)与22个村党支部党建结对帮扶,助力商南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即一校帮一县、两个分党委帮一个镇(办)党委、一个分党委帮一个村党支部。
第三篇 “长大”帮扶干部在商南,分别讲述了长安大学15名在商南挂职干部的扶贫故事。长安大学从2013年到2022年底,先后派出15位老师或者校级中层干部到商南挂职帮扶的故事,其中3人挂职定点帮扶县副县长,5人挂职重点帮扶村—商南县青山镇花园村驻村第一书记,5人挂职县直党政部门副职,2人挂职该县主要业务部门,这些挂职干部始终牢记组织的嘱托和自己肩负的使命,全身心融入商南的发展建设,为商南的巩固脱贫成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付出艰苦努力、做出积极贡献。
第四篇,“长大”研究生支教团撒播梦想,从2011年到2022年,学校先后选派九批共120余名研究生前往陕西商南县、留坝县、凤县等国家级贫困县开展扶贫支教工作,开展“启智、扶志、弘德”系列支教助学工作,书写新时代教育扶贫的奋进之笔,他们让清脆的读书声在群山中回响,近十年来累计完成超过4.5万课时教学任务,教学时长达到30000个小时,共覆盖近万名山区学子,帮扶困难留守儿童超过1000人次,是脱贫攻坚队伍中的一支充满爱的生力军,他们通过扎实有序开展“3+X”模式教学思路,以“微心愿”的方式开展爱心活动。
该专着首席作者长安大学副教授岳红记博士说,自2021年科研团队接到学校的《筑梦乡村》的写作任务后,从收集资料、采访相关当事人、赶赴商南考察……到形成写作结构和线索,历经两年时间。长安大学十年的帮扶历程在国家脱贫攻坚中具有典型性,通过研究形成的专着,丰富了国内高校的帮扶案例,充实了国家脱贫致富的经验总结材料,丰富了中国教育帮扶史的研究内容,为研究国家帮扶政策提供了典型案例,也为脱贫之后的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利于和实践依据,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