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2024-01-29 08:04: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全面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对高质量发展认识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要认真学习领会这一规律性认识,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具有扎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坚持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发展质量、壮大经济实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14亿多人口大国的发展水平和人均生活水平逐步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确保如期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面对一些国家对我国科技、贸易等遏制打压,只有坚持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还要继续推进,但我国生态系统脆弱,只有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才能克服环境容量有限的困难。面对居民收入差距和财富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的局面,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才能防止两极分化。面对诸多风险隐患,只有坚持高质量发展,做大经济实力这个分母,稀释风险这个分子,才能有效抵御各类风险。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体现了理论的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是历史进步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质量发展成绩喜人,但仍任重道远。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把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领会逐步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我国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科技前沿、高端装备等领域涌现出了不少里程碑式创新成果。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高质量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丰硕成果。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享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和部门对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还不到位,实践还有不足。比如,有的不顾客观条件和本地实际盲目举债,有的忽视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有的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招商引资,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和隐患。必须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上来,进一步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本领。

  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贯彻好新发展理念。我们要厚植发展后劲,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关键是靠科技创新。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创新驱动推动我国经济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客观现实,这既是差距,也是潜力。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美丽中国建设。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处理好一些重大关系。要正确处理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正确处理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既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也不能因为求安全而裹足不前。正确处理发展和环保的关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正确处理国内和国际的关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确处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坚决避免脱实向虚,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29日 02 版)

  • 相关阅读
  • 弘扬新风正气 推动崇廉拒腐(深度关注)

      图①: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画溪街道,党员志愿者线上宣讲廉洁家风故事。  新华社记者 徐 昱摄   图②: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纪委监委在清廉社区建设中,邀请非遗传承人以廉洁为主题,...

    时间:01-30
  • 续写“乒乓外交”友好交流新篇章

      1月6日,弗吉尼亚大学代表团在清华大学参观中美“乒乓外交”图片展。  本报记者 张梦旭摄   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时登上八达岭长城并合影留念。  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供...

    时间:01-30
  • “期待中国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注入更多动力”(国际视点)

      在中国展台,来自湖南的金杵面塑手艺人正在教观众基本的面塑技艺,制作大熊猫造型的纪念品。  本报记者 颜 欢摄   会展中心外侧主通道的显著位置,印有“你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图...

    时间:01-30
  • 把盐碱地变成米粮川(自然之子)

      胡树文在察看玉米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 赵永新摄  核心阅读  出于对土地的热爱,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胡树文转变研究方向,深耕盐碱地治理。经过10多年潜心攻关,胡树文...

    时间:01-30
  • 监督下沉一线,保障群众切身利益(基层治理新实践)

      村(社区)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各地整合监督力量,做实联动监督、提级监督,严肃查处村(社区)集体“三资”管理中的腐败问题,找短板、补漏洞,提升监督的...

    时间:01-30
  • 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经济形势理性看)

      核心阅读   过去一年,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当前,我国经济恢复仍处在关键阶段。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仍然拥有重要发展机遇...

    时间:01-30
  • “着力保护和传承历史要素和文化精神”(讲述·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张锦秋(左)与团队中的年轻人讨论设计方案。  马忠义摄  人物小传  张锦秋:1936年10月生于四川成都,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

    时间:01-30
  • “头雁”领飞,“雁群”高飞(现场评论·新春走基层)

      冬闲时节,江西省丰城市的种粮大户雷应国并不闲。他正冒着凛冽的寒风,组织员工检修农机设备,旁边的粮食加工厂内也忙得热火朝天,大米加工、包装、配送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车车富硒生态大...

    时间:01-30
  • 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评论员观察)

      做好就业工作,要深挖就业“蓄水池”,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开拓高质量就业空间    组织举办专场招聘会、“直播带岗”等活动,强化职业指导服务,开展“点对点”返乡返岗运输服务……近期...

    时间:01-30
  •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人民观点)

      守护好文化主体性,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巩固好文化主体性,才能保持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坚持走自己的路,自觉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

    时间:01-3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