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学理支撑(大家手笔)

2024-01-29 10:29: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现代社会是高风险社会,风险的跨界性强、传导性快,容易相互交织,形成风险综合体。如果防范不及时、应对不力,就会传导、叠加、演变、升级,使小的矛盾发展成大的矛盾。只有加强前瞻性思考、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实践推动下,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拓展,国家安全研究广泛开展,形成一批研究成果,为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高质量的学术支撑。

  踏上新征程,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越向前推进,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需要防范化解的风险就会越复杂。从国际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各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之基遭到破坏,信任缺失正在加剧全球经济增长及和平发展的风险;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面临的矛盾和风险更多更复杂。只有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才能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深入分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研究,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学理支撑。当前,可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围绕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研究。公共安全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要深化对公共安全的研究,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生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深化对生产安全的研究,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要深化对经济安全的研究,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

  围绕充分发挥科技、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保障作用加强研究。积极适应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其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有利于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硬实力和软实力保障。要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安全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技术,提升安全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融合研究,着力推动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公共安全交叉融合,依靠科技提高全社会公共安全的风险评估与预防、监测预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综合保障等方面能力。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把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围绕完善安全发展相关法律制度加强研究。加快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等,有利于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提供法治保障。要加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研究,从法律制度的运行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认识规律,健全完善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加强对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的研究,助力加强国家安全执法,有效预防和化解国家安全风险。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的研究,助力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

  围绕提高安全治理能力加强研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加强对公共安全体系的研究,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加强对韧性城市建设的研究,逐步增强城市在逆变环境中的反应、承受、适应和自我修复能力。对各类灾害、事故等进行科学深入研究,深刻汲取各类安全事件的教训,改进安全监管,落实防范措施,做到防微杜渐。及时总结好、宣传好、推广好基层一线维护安全的好办法、好经验。加强海外安全保障能力研究,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维护海洋权益,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29日 09 版)

  • 相关阅读
  • 弘扬新风正气 推动崇廉拒腐(深度关注)

      图①: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画溪街道,党员志愿者线上宣讲廉洁家风故事。  新华社记者 徐 昱摄   图②: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纪委监委在清廉社区建设中,邀请非遗传承人以廉洁为主题,...

    时间:01-30
  • 续写“乒乓外交”友好交流新篇章

      1月6日,弗吉尼亚大学代表团在清华大学参观中美“乒乓外交”图片展。  本报记者 张梦旭摄   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时登上八达岭长城并合影留念。  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供...

    时间:01-30
  • “期待中国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注入更多动力”(国际视点)

      在中国展台,来自湖南的金杵面塑手艺人正在教观众基本的面塑技艺,制作大熊猫造型的纪念品。  本报记者 颜 欢摄   会展中心外侧主通道的显著位置,印有“你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图...

    时间:01-30
  • 把盐碱地变成米粮川(自然之子)

      胡树文在察看玉米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 赵永新摄  核心阅读  出于对土地的热爱,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胡树文转变研究方向,深耕盐碱地治理。经过10多年潜心攻关,胡树文...

    时间:01-30
  • 监督下沉一线,保障群众切身利益(基层治理新实践)

      村(社区)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各地整合监督力量,做实联动监督、提级监督,严肃查处村(社区)集体“三资”管理中的腐败问题,找短板、补漏洞,提升监督的...

    时间:01-30
  • 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经济形势理性看)

      核心阅读   过去一年,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当前,我国经济恢复仍处在关键阶段。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仍然拥有重要发展机遇...

    时间:01-30
  • “着力保护和传承历史要素和文化精神”(讲述·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张锦秋(左)与团队中的年轻人讨论设计方案。  马忠义摄  人物小传  张锦秋:1936年10月生于四川成都,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

    时间:01-30
  • “头雁”领飞,“雁群”高飞(现场评论·新春走基层)

      冬闲时节,江西省丰城市的种粮大户雷应国并不闲。他正冒着凛冽的寒风,组织员工检修农机设备,旁边的粮食加工厂内也忙得热火朝天,大米加工、包装、配送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车车富硒生态大...

    时间:01-30
  • 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评论员观察)

      做好就业工作,要深挖就业“蓄水池”,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开拓高质量就业空间    组织举办专场招聘会、“直播带岗”等活动,强化职业指导服务,开展“点对点”返乡返岗运输服务……近期...

    时间:01-30
  •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人民观点)

      守护好文化主体性,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巩固好文化主体性,才能保持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坚持走自己的路,自觉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

    时间:01-3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