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35岁门槛、38岁门槛、40岁门槛……青年科研人怎么看减负

2024-04-03 14:31:17

来源:半月谈

  2022年8月,科技部、财政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聚焦青年科研人员“减负”,政策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在各地也取得一系列显著效果。更多机构让青年人才挑大梁,电子化审批全面简化科研报销流程,都是令青年科研人员颇感快慰的事。

  不过,最近半月谈记者走访若干省份的青年科研人员,感觉到“减负”还大有持续推进的必要。申请项目,还须“多多益善”,要想安心科研,就必须练出“跨栏”本领……青年科学家的科研之路,仍受到一系列压力困扰。

  为何他们连轴转

  “每个月最多休息三四天,工作日工作12小时以上是常态。”一位青年科研人员回忆起最近的加班只能一声长叹。课题要申请、研究生要指导、组会得开、投出去的论文还得改……没有三头六臂,就只能“早八晚十”,除非家里“火上房”,每周顶多能休息一天。

  这样的遭遇并非孤例。感慨时间不够用,大概是半月谈记者采访到的青年科研人员最先说的话。购置设备要跑,学术交流得去,不少行政会议还得出席,大家都觉得,与科研直接关系不大的事情,占去的时间比例,还是很大。算来算去,做实验、写论文的时间,至多三成。

  无法与高负荷加班说再见的青年科研人员,最操心的是什么?还是项目申请。

  北方某省一位国字头科研院所项目副主任,是大家眼中的“明日之星”。他对半月谈记者表示,七八个人的课题组,每年运转经费约300万元,研究人员的岗位津贴和绩效都要靠申请课题来保证。目前接受课题申请的部门有很多,但申请成功率偏低,一般只有10%,可申请材料要写很多份,每份材料至少1万字。项目申请日益成为“碎片化工作”。有高校科研人员表示,在经过3轮专项减负后,有的青年同事依然感到“做科研像被拿鞭子赶”。一些同事因项目资金短缺,陷入“逢项目申请必报”的焦虑中,难于专注科研,或者只能考虑做一些短平快的课题。

  据了解,部分科研院所招聘的博士后较前些年规模接近翻倍,人人进站都要申报国家级项目,但项目资金总量并没有明显变化,单个项目资助力度有所下降,博士后们只能把眼光再投向省级、市级项目……

  科研好比跨栏赛?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当前青年科研人员仍普遍面临较大的考核压力。比如,很多高校都对刚入职的青年博士作出明确要求,第一个聘期考核任务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是必备项,最低到位科研经费、发表SCI论文数量等亦有不低的要求,不达标者,只能接受“非升即走”的现实。

  “等熬过第一个聘期,随之而来的就是职称评定问题。有些高校将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或是高额的成果转化收入作为正高级甚至是副高级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这些对于青年科研人员往往很难达到。所以职称评定的压力也非常大,女教师甚至可能是怀着孕或是坐着月子迎接这些挑战。”一位科研人员感慨道。

  此外,广受诟病的还有种种或隐或显的年龄门槛,让科研生涯成了无奈的“跨栏赛”。

  有受访者认为,国内追求科研人才年轻化可能是着眼于人才的储备厚度,但35岁之后更是科研人员个人能力跃升的关键状态期。种种“门槛”过度压低年龄,评奖在年龄段上厚此薄彼,给青年人以“明明能力在提升、发展的机会却越来越少”的悲观估计,不利于科研生态的优化发展。

  正如某沿海省份的一位科研人员所言,要想让自己的事业得到满意的资源配置,有“帽子”还是容易办得多,也正因此,很多青年科研人员不得不为“帽子”冲刺。

  某知名高校从事化学领域研究的一名副教授道出真相:如今不仅有“35岁门槛”,还有“38岁门槛”“40岁门槛”“45岁门槛”——这些依次是科研人员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青年长江学者”等各类创新人才计划赞助的年龄限制。为了“过槛”,科研人员不得不多发论文、多接课题以厚实履历,甚至不惜提前结束课题,或只在朝着易发文章的一时热点发力。

  大家还在盼什么

  青年科研人员期盼,进一步改革科研管理制度,加大对科研项目支持力度,减轻科研人员的考核压力,进一步打造自由、开放、包容、纯粹的科研环境。

  图片青年科学家在四川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建设现场

  ——合理制定聘期考核和职称评聘任务。如果任务过于繁重、评聘标准过苛,科研人员只能把心思都用在“申报”上,创新性研究的实质投入难免大打折扣。相关科研人员建议,在加大重大科研项目支持力度的同时,鼓励科研项目资助机制多元化探索,社会资本的投入就值得支持。重要的是,多样的项目理应都“作数”,让大家不必只盯着几个所谓的重要项目才能过关。

  ——进一步简化科研经费管理流程,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相应地,也让科学家从一些不必要的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总之,让科研过程回归简单,在相对简单的工作氛围中,青年科研人员更有可能享受科研的乐趣,擦出创新的火花。

  ——尽量减轻青年科研人员的生活负担。与其他行业青年人一样,青年科研人员也会面临抚育子女、安家置业等方面的压力。如何在这些方面向科研人员适度倾斜资源,以合理的保障体系为其解后顾之忧,是有关方面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半月谈记者:王莹 萧海川 孟含琪

  • 相关阅读
  • 云南咖啡带动百姓增收

      中国日报网4月3日电 云南是全球主要的咖啡产地之一,得益于其理想的气候条件,这里产出了中国98%以上的咖啡豆,为咖啡爱好者们带来无尽的味蕾盛宴。如今,已有60余万咖农因咖啡产业而收获满满,人均增收3000多元...

    时间:04-03
  • 泰国公主诗琳通将访华

      中新社北京4月3日电(记者 邢翀)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4月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宣布,应中国政府邀请,泰王国玛哈扎克里·诗琳通公主殿下将于4月4日至10日访问中国。除北京外,诗琳通公主还将访问四川。(完)...

    时间:04-03
  • 清明情思故里 台北市宁波同乡会20余人“登陆”祭扫

      中新网宁波4月3日电(林波)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时值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来临之际,祖籍浙江宁波的台胞们纷纷回故乡探亲访友、祭祀先人。台胞到台北市宁波同乡会墓园扫墓。 鄞州区台胞台属联谊会供图...

    时间:04-03
  • 云南首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丛书启动编撰

      中新网昆明4月3日电(时文枝)《云南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多卷本丛书3日起正式启动编撰工作。该书为云南省第一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丛书,分为马列科社卷、党史党建卷、哲学卷等14个卷本丛书,计划历时3年编撰出版...

    时间:04-03
  • 宁夏检察机关依法对李永宁决定逮捕

      中新网银川4月3日电(记者 杨迪)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3日发布消息,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委原常委、政法委原书记李永宁(副厅级)涉嫌受贿一案,由宁夏回族自治区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经...

    时间:04-03
  • 花莲地震已造成380所学校受灾 初估损失达2.5亿元新台币

      中新网4月3日电 3日7时58分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地震发生后,多所学校传出灾情。  截至今天下午3时,台教育部门初步统计有380所学校受灾,损失逾新台币2.5亿元...

    时间:04-03
  • 播种“和平之花”,中日友人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中新社南京4月3日电 题:播种“和平之花”,中日友人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中新社记者 朱晓颖  3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日友好人士一道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清明祭仪式。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时间:04-03
  • 郁慕明十次赴陕谒轩辕:是一段旅程,更是个人心意表达

      【港澳台专线】郁慕明十次赴陕谒轩辕:是一段旅程,更是个人心意表达  中新社西安4月3日电 题:郁慕明十次赴陕谒轩辕:是一段旅程,更是个人心意表达  中新社记者 张一辰 党田野  “今年是我第十次参加公祭...

    时间:04-03
  • 中国地震局:花莲海域7.3级地震为逆冲型破裂

      中新社北京4月3日电(记者 孙自法)记者从中国地震局获悉,台湾花莲县海域3日早晨发生7.3级地震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织专家研究分析认为,这次地震发生在台湾花东纵谷断裂北段上,初步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此次地...

    时间:04-03
  • 台湾海域强震引发局地海啸灾害过程基本结束

      中新社北京4月3日电(记者 阮煜琳)台湾海域3日发生7.3级地震,在震中附近一度监测到105厘米的海啸波。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根据最新监测分析,此次地震在震源附近引发局地海啸灾害过程已基本结束。  3日7时58...

    时间:04-0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