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文脉弦歌丨“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2024-05-21 09:17:37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孟夏之日,千泉之城济南,万物并秀。

  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一幢幢教学楼与高大挺拔的法国梧桐错落其间。《文史哲》编辑部所在的知新楼,就矗立在这片郁郁葱葱之中。

  《文史哲》杂志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刊的首家高校文科学报,也是我国目前刊龄最长的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要求——

  “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不同年代出版的《文史哲》杂志

  当年正值《文史哲》创刊70周年,时任编辑部主编王学典与编辑们一起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主要是向总书记汇报《文史哲》的创办背景、承担的使命,以及我们要引领学术潮流、发挥好期刊作用,在学界引导大家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王学典回忆写信的初衷。

  回顾《文史哲》走过的路,王学典如数家珍:“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术刊物屈指可数。新研究方向的开辟、新学术成果的交流、新学术人才的培养,都亟待高水平学术杂志的支撑。1951年5月,《文史哲》应运而生。”

  △《文史哲》杂志创刊号

  《文史哲》有过许多“高光时刻”,一批又一批思想论战曾在这里展开,但一个坚守始终没有变——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中文、历史和哲学。

  “《文史哲》为新中国学术如何做、马克思主义学术如何搞,提供了一个示范。这些我们都向总书记作了汇报。”王学典说。

  不久,他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回信中,总书记说:“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把刊物办得更好。”这让编辑部坚定了信心和方向。

  三年来,《文史哲》开设了“中国文明起源与变迁”专栏,积极回应学界乃至社会各界对中华文明起源相关问题的关切,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文史哲》国际版从之前的每年两期增加到每年四期,精心调制出的“国际化口味”让越来越多的海外读者更加了解中国,持续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文史哲》国际版讨论选题。

  “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历史镜鉴启迪,需要文学力量推动。”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明确指出,“文史哲研究要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帮助人们更好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立不断前进的方向和信心。”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时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察。

  我们念诵着经史子集,已走过数千年;我们党学习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走过了百余年。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

  而今,我们起而行之,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个核心任务。”2024年元旦刚过,杜泽逊教授成为《文史哲》杂志新一任主编。

  “转化、发展以后会形成一个什么成果呢?那是一千年以后写中国文化史的时候对今天的评价。但这个名称已经确定,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杜泽逊在接受《时政微观察》采访时说道。

  △2023年6月1日,杜泽逊(左一)向在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介绍馆藏精品版本保存情况。

  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前一天,作为古典文献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杜泽逊为在中国国家版本馆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作了讲解。

  “我们现在存世的有多少?”兰台洞库内,总书记详细询问了《永乐大典》的整理修缮情况。

  “800卷,400多册,只占全书的4%。庚子事变,东交民巷的翰林院损毁太严重。很可惜!”杜泽逊答道。

  “我非常关心中华文明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这些典籍版本。”在考察中,总书记叮嘱,“中华民族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留下来的这些瑰宝一定要千方百计呵护好、珍惜好,把我们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

  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文化使命,让中华文明“亘古亘今”、让中华民族“日新又新”,一幅“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美好画卷正在神州大地徐徐绘就。

  • 相关阅读
  • 广东省代建项目管理局原局长杜挺被“双开”

      中新网5月21日电 据广东省纪委监委消息:日前,经广东省委批准,广东省纪委监委对广东省代建项目管理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杜挺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  经查,杜挺丧失理想信念,背离党性原则,对...

    时间:05-21
  • 台各方人士分析“5·20”讲话:尖锐措辞对台湾未来更不利

      中新社台北5月20日电 针对台湾地区领导人“5·20”讲话中有关两岸关系的内容,岛内各方人士20日分析,赖清德的尖锐措辞只是让两岸善意减少,无损大陆单方面掌握两岸关系主动权,这对台湾未来非常不利。  接受中...

    时间:05-21
  • 台学者指赖清德“5·20”讲话无视祈盼和平的主流民意

      中新社台北5月20日电 就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5·20”讲话中有关两岸关系的内容,潘兆民等多位台湾政治学者认为,赖清德无视祈盼两岸和平的主流民意,“亲美反中”、甘当“棋子”,令人不安。  台湾东海大学通...

    时间:05-21
  • 贵州贵阳:音乐会开到了家门口

    【文化中国行】?初夏的贵州贵阳,晚风清凉,送来阵阵动人的歌声。寻着乐音,海南游客洪玉走到了古城墙下的人群中。“没想到,来贵州旅游,不仅有眼福,还有耳福!”洪玉兴奋地说。四百余年历史的文昌阁下,早已聚满了...

    时间:05-21
  • 法式鹅肝、鱼子酱……小县城的“隐藏款”土特产“藏”不住了→

    今年初,黑龙江文旅大火,国内南北省份互赠特产带动了多款土特产走俏。和以往的土特产不同,有些土特产往往不被公众熟知,很多甚至连当地人都不知道,原来在自己家乡的小县城,还隐藏着这样的大产业。这些土特产被人...

    时间:05-21
  • 人民财评:宏观政策持续协同发力带动工业生产向好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4月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当月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环比增长0.97%,是近年来月度环比增速的一个高点。4月工业三大门类增速均有回升;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

    时间:05-21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广东制造业向新而行

    全国每3台工业机器人、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台(辆)是“广东造”,全国30%以上的无人机企业聚集在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全国每6部智能手机就有1部产自东莞……制造业当家的广东,在去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要...

    时间:05-21
  • 夏日文旅热潮涌现 消费市场释放高质量发展新潜力

    绿荫蔽日,夏花烂漫。盛夏风光明丽灿烂,是出行游览的黄金时节。近日,各地文旅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更为多样的休闲娱乐,释放了巨大的消费潜力,为夏日经济注入了...

    时间:05-21
  • 星火成炬 | 总有些惊喜的际遇

    那些突然闯入镜头的“神路人”,那些感染力超强的“显眼包”,那些怀揣善意靠近我们的陌生人,总能带给我们不期而遇的快乐。总有些惊喜的际遇,比如说当我遇见你!...

    时间:05-21
  • 王毅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外长理事会会议

      当地时间2024年5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阿斯塔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外长理事会会议。  王毅表示,经过23年共同努力,我们成功将上合组织打造成本地区的安全屏障、合作桥梁、友好纽带和...

    时间:05-2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