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颜值与智慧并存 秦岭脚下的凤堰梯田你了解多少?

2024-06-06 08:43:25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凤堰梯田位于陕西南部的安康市汉阴县,是秦巴山区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梯田。一阶阶的梯田中,把中国千百年来的农耕智慧发挥到了极致。

总台央视记者 郑怡哲:我身后的这些大面积的梯田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延绵数十公里的梯田,从山脚盘绕而上,层层叠叠地铺展在凤凰山的山腰上。如果从高处俯瞰,已经栽了秧苗的地块是青绿色,和大地本来的土黄色、周围的村庄、远方的青山相映成趣。这里的地理形态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这些随山就势开垦的梯田,经过几百年的使用,没有出现垮塌,土地依然肥沃,历经风霜雨雪延续至今,展现出了极高的工程韧性。不仅成为大山深沟里重要的粮食来源,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结晶。

眼下,万亩凤堰梯田迎来插秧季。大如曲池,小似新月,一行行秧苗整齐排列,绿油油的稻苗长势喜人,为梯田披上新“绿装”。

汉阴县水利局正高级工程师 李权兵:我们随处可见的梯田是沿着等高线走势修建的,呈流线型,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开挖,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涵养了水源,是一种见缝插针的修田方式,寸土必惜。正如我们常所说的“田尽而地、地尽而山”。

然而,用梯田种植水稻,对水的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梯田的水从哪里来?

汉阴县水利局正高级工程师 李权兵:凤堰梯田是三面环山,南边就是汉江干流,有水汽蒸发,在三面环山的阻挡之下,形成了涡旋。其实是很大的一片云彩,后续也会产生局地小气候的降雨。

刚刚还晴空万里,说话间,就又下起了一阵小雨。独特的地理结构带来了充沛的降水,沿着黄龙沟、茨沟、冷水沟、龙王沟4条溪水向下游流去,按照从高到低,通过“田、渠、塘、溪”体系实现了最有效的逐级自流灌溉。

汉阴县水利局正高级工程师 李权兵:它是借用自然之力,用山地之势。和我们所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理念很契合。就像树状毛细血管系统一样,保证了梯田的灌溉水源供应。

古梯田:移民农耕文化结合的“活化石”

凤堰梯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独特地形地貌,充分尊重自然规律,是人与大山之间达成的默契。 作为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凤堰万亩梯田,还见证了这里南北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明清时期,两湖、两广、闽粤、赣皖等地区居民大量向西部川陕地区迁徙,进山垦荒邨居,使汉阴成了名副其实的移民县。凤堰梯田的大规模建设是也是在这个时期。

总台央视记者 郑怡哲:吴家花屋是一座不折不扣的湘派宅院。前后飞檐滴水,正房雕梁画栋,厢房、回廊曲折萦绕,院内百花荟萃,所以当地人美其名曰“吴家花屋”。 现在花屋正对着的东面就是肥沃的凤堰梯田。所以这座位于陕南的百年湘派建筑的背后,不仅体现了两地在建筑风格上的差异,而且也见证了来自南方的水稻种植技术是如何随着人员的流动一同扎根在秦巴山区的梯田之中的。

2012年3月“陕西汉阴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正式揭牌对外开放,这是一座以移民、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开放式生态博物馆。古梯田、沟渠堰塘、古建宅院以及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包含在其中。

汉阴县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馆长 兰宗:凤堰移民生态博物馆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活态的文化遗产,以及与其相关的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系统,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物活起来。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这些年,当地加大生态农业扶持力度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带领百姓向农旅结合方向迈进。凤堰梯田还在原来一季水稻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季油菜花,“稻油轮作”不仅让这里丰收连年,更是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下了四季如诗的注脚。

春游金色花海,夏观水田插秧,秋闻稻花飘香,冬听雪落村庄。凤堰古梯田是秦巴大地的一幅画卷。随着一批农业文化旅游项目的启动,这里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

汉阴县漩涡镇堰坪村党支部书记 吴新树:堰坪村作为凤堰古梯田核心景区,还一直保留着几百年前的传统耕作方式,能够让游客近距离面对面体验农耕文化。

然而,传统的耕种模式对农户来说也面临着产量低、无法机械化等问题,村民种植意愿不高。为了留住梯田农耕文化之根,当地政府通过引入富硒生态水稻,支持土地流转复垦,发展“订单农业”生产有机大米产品等措施,重现梯田农耕盛景。目前,整个梯田的水稻栽植已经接近95%,今年汉阴凤堰梯田预计种植水稻超1万亩。

同时,当地推进凤堰梯田农村生活污水、土壤污染防控,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68.2%,2023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9天,汉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成片的梯田,由粗放型种植变为有机科学种植,从发展单一种植业到与旅游等多产业的深度融合。

通过梯田,我们能读懂古人生存的往昔,也能看到如今人们为未来做出的改变。沿着梯田拾级而上,流水潺潺,秧苗茁壮,这一方水土在保护和发展中,不断创造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焕发出新的活力。

(记者 郑怡哲 曹宇 魏帮军 陕西台 汉阴县融媒体中心)

  • 相关阅读
  • 国办:医务人员薪酬不得与药品等业务收入挂钩

      中新网6月6日电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其中提到,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关于医疗服务收入内涵与薪酬制度衔接的办法。注重医务人员稳定收入和有效激励,...

    时间:06-06
  • 国办:指导内蒙古等3个试点省份开展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全省(区)试点

      中新网6月6日电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其中提到,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指导内蒙古、浙江、四川等3个试点省份开展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全省(区)试点,指导唐山、苏...

    时间:06-06
  • 国办:支持中药工业龙头企业全产业链布局

      中新网6月6日电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其中提到,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等建设。支持中药工业龙头企业全产业...

    时间:06-06
  • 国办:加快创新药、罕见病治疗药品等审评审批

      中新网6月6日电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其中提到,深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制定关于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加快创新药、罕见病治疗药品、临床急需药品...

    时间:06-06
  • 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原一级巡视员蔡建平被开除党籍

      中新网6月6日电 据“廉洁江西”微信公众号消息,经中共江西省委批准,江西省纪委监委对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原一级巡视员蔡建平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  经查,蔡建平身为党员领导干部,丧失理想信念...

    时间:06-06
  • 嫦娥六号完成太空接力 “地月巴士”将护送月球样品回家

      中新社北京6月6日电 题:嫦娥六号完成太空接力 “地月巴士”将护送月球样品回家  中新社记者 郭超凯 马帅莎 郑莹莹  嫦娥六号轨道器承担着地月往返运输的重要使命,在相距38万公里的地月之间完成月球样品的“...

    时间:06-06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金柱一审被控受贿逾4亿元

      中新社北京6月6日电 (记者 张素)记者从中国最高人民法院获悉,6月6日,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李金柱受贿一案。  广州市人民检察院指控称,2004年至20...

    时间:06-06
  • 世界环境日·西藏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2023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今天(6月5日)公布,公报指出: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是全国野生动物种类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西藏现有野生动物中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217种,其中雪...

    时间:06-06
  • 两岸人才同“粽”融合过端午

      中新网漳州6月6日电 (林甄玉)两岸人才同“粽”融合过端午活动5日晚在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国贸智谷产业园举行,来自辖区的高层次人才代表和近百名台资企业、台青代表共同参加。两岸人才同“粽”融合过端午活动现...

    时间:06-06
  • 38万公里外嫦娥六号如何上演“太空牵手”?

      中新社北京6月6日电 题:38万公里外嫦娥六号如何上演“太空牵手”?  中新社记者 郭超凯  6月6日14时48分,嫦娥六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完成月球轨道的交会对接,并于15时24分将月球样品容器安...

    时间:06-0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