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徽喜鹊漫评:何以“以文兴业”?饱蘸大运河精神之墨

2024-06-30 21:50:19

来源:中安在线

编者按: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沿着大运河看安徽,这条来自老祖宗的历史之河,穿越古今,纵贯南北,潺潺流淌,连缀起了安徽的“前世今生”。透过一条河,读懂何以中国,回答何以运河?安徽的这一程,尤其厚重。深读运河,“文脉”不绝;触摸运河,创新不断;欣赏运河,绿意盎然……最是“文”“新”“绿”这三个字,激起大运河安徽段的悠悠古韵、朵朵浪花。

运载千秋,皖韵悠长。

流淌2000多年、生生不息的中国大运河,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既是水脉,更是文脉。

在运河的涟漪中,我们仿佛能看见那古老的码头,商贾云集,舟楫往来,一片繁忙的景象。历史中的皖北,因运河而繁荣,因文化而夺目。

今天的安徽,依旧把大运河安徽段当做文化瑰宝来守护,既探寻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又升华独具安徽特质的运河文化气派。

6月17日,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现场,工人们挥汗如雨,施工紧张有序进行。未来,待工程全部完工,昔日大运河桥上“人流如织”、桥下“舳舻相继”的盛景,将于此“复活”。

悠悠运河,历历千载。“活”起来的运河文化之于安徽,究竟意味着什么?“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征程上,安徽文明程度得以新提高,文化自信得以新升华,大运河文化是重要的源头活水。

运河入皖,载“文”而来。历史深处流淌而来的大运河,在皖绵延约180公里,如今为这片文化厚土留下了唐宋时期的河道、河堤、石筑桥墩、道路等重要遗迹,出土8艘木质沉船等诸多文物,一件件珍贵的文化遗产揭示着江淮先辈勤劳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密码。

新时代新征程,厚植运河文化,丰富徽风皖韵,激活“流动的文化”,接力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每一位江淮儿女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深入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打造创新型文化强省。”以文兴业,安徽有的清晰的方向。厚植文化力量,擦亮徽风皖韵,当继续擦亮大运河这张文化“金名片”。

文化强省纵使有千万种“强”的路径,而历史的厚重感是不可复制替代的,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征和优势。大运河之于安徽,这条流淌数千年的人工之河,不正是惊艳世界的文化亮点么?打开世界遗产名录,淮北濉溪县柳孜运河遗址、宿州通济渠泗县“入列”,颇受瞩目。

我们无比自信:深沉而厚重的大运河文化,必然是安徽文脉重要组成,必然是徽风皖韵的精彩段落。我们无比清醒:大力推动文化强省,大运河文化是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有人问,“安徽什么时候能成为强省”?我们的答案是:文化不强,就不是真正的强!强省建设,文化尤需加速崛起。

畅水运、兴文运。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站在历史的时空坐标系中,更觉时间的分量,文化的厚重。也正是怀着一颗对运河文化瑰宝的敬畏之心、喜爱之情,江淮儿女不断挖掘和传承大运河文化,从考古勘探到遗址保护再到博物馆建设,从高规格举办运河文化节暨高峰论坛,到举办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展……一步一个脚印,洞穿着文化的本质,搭上了发展的快车,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在江淮摇曳动人。

千年已逝,“皖风”拂过。如今,谈起大运河,更觉其像是一条启润心智的文化纽带。保护文化遗产,再绘古老大运河“皖美画卷”,就要让水脉长流、文脉常新,让大运河绽放时代风貌。

悠悠古韵,焕发新生。如今的安徽,既注重经济增长、创新跨越,更重视文化的厚植。文化强省,向远谋篇,徽风皖韵精彩起笔,当饱蘸大运河蕴含的深厚精神之墨。

  • 相关阅读
  • 中国驻美大使馆:中美两国就同步调整驻对方国家使领馆领区划分事达成一致

      经双方协商,中美两国就同步调整驻对方国家使领馆领区划分事达成一致。调整后的中国驻美国使领馆领区为: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领区: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州 、西弗吉尼亚州、北卡罗来纳州...

    时间:07-01
  • 不曾忘记的承诺,他们用一生践行入党初心

      入党是为了什么?每个共产党员的答案可能不尽相同。黄旭华说“如果党同人民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没有问题;如果需要我的血一滴一滴地慢慢流,也会让血一滴滴流光为止”;王伟写下“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贡献自己的一...

    时间:07-01
  • 跟着习主席看世界 | 走进共建“一带一路”首倡之地哈萨克斯坦

      横跨亚欧  位置优越  风光多样  这里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哈萨克斯坦北邻俄罗斯  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  西濒里海 东接中国  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为272.49万平方公里  ...

    时间:07-01
  • 微视频 | 我们!

    我 是谁?我 是昏黑旷野中升起的萤火十月革命的炮声将我惊醒我 是寒潮未尽时凌风的飞燕为疮痍大地衔来第一缕春色我 是乘风破浪的一叶木舟身作桨 魂为帆 两万五千只等闲我 是血肉铸就的钢铁长城守山河 赴戎机 红旗漫卷...

    时间:07-01
  • 纪念江孜抗英斗争120周年 专家学者共话西藏历史与未来

      中新社北京7月1日电 (记者 徐雪莹)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陈宗荣7月1日在北京指出,所谓“西藏问题”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境外反华势力和达赖集团打着所谓“人权”的旗号,妄图挑拨我民族关系,...

    时间:07-01
  • 上半年磨憨口岸中、老籍出入境人员均大幅增长

      中新社西双版纳7月1日电 (黄远飞 张雨晨)记者7月1日从磨憨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获悉,2024年上半年,该站在中老边境磨憨口岸共计验放出入境人员95万余人次。其中,出入境中国籍人员61万余人次,同比增长33%,出入境老...

    时间:07-01
  • 校企合作 党建助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中新网北京7月1日电 题:校企合作 党建助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作者 国璇  去年12月6日,由清华大学牵头研发,与华能集团、中核集团共同建设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这是全球首座投入商...

    时间:07-01
  • 62天、8.6亿人次……2024年暑运启动 在火热文旅中感受“流动中国”活力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国铁集团了解到,2024年全国铁路暑期运输7月1日启动。为期62天的暑运期间,预计发送旅客8.6亿人次。据介绍,今年暑期学生流、旅游流、探亲流等出行需求旺盛,铁路客流将保持高位运行。从7月1日到8...

    时间:07-01
  •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顾威:助力交通强国 培养大国工匠

    顾威,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2022年获评辽宁省高校“校园先锋示范岗(个人)”荣誉称号,中共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从教以来,顾威将思想政治教...

    时间:07-01
  • 东西问·中国石窟|赵声良:敦煌石窟中有多少东西方元素“共处一室”?

      中新社兰州7月1日电 题:敦煌石窟中有多少东西方元素“共处一室”?  ——专访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馆员赵声良  中新社记者 冯志军  说起敦煌石窟,不少...

    时间:07-0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