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给冷门绝学的传承增添青春力量(微观)

2024-09-02 19:28:5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二八十六”“二半而一”,2200多年前古人便已总结出九九乘法口诀;“往来过费凡直千四百七十。肩水见吏廿七人,率人五十五”,汉代边塞的27名小吏,就已利用“AA制”平摊费用……前不久,讲述简牍文化的电视节目《简牍探中华》刚播出结束就被“催更”。节目通过实地探访、实景戏剧、文化访谈等形式,从简牍上的寥寥数语出发,勾勒出鲜活的历史图景,受到观众好评。

这些创新解读,基于简牍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纸张面世之前,古人将竹简与木牍作为书写载体,合称简牍。从先秦到魏晋,长达一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华先民的文明创造和积累大多由简牍记录并传承。简牍的记载,可以与传世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实证历史,还有很多内容是传世文献未能尽数展现的。简牍作用极其重要,加强研究、做好解读、强化传承,意义重大。

也要看到,简牍学研究专业门槛高、受众范围小,是典型的冷门绝学。加强人才培养,尤其是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必须答好的课题。

做好文化传承,要找准时代共鸣点。挖掘相关研究成果与当代人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追求的现实关联,更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比如,简牍记载的内容包罗万象,以前关注点多为历史上的大事件,将解读视角聚焦于百姓生活,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长沙简牍博物馆推出《为食方》短片,介绍简牍中记载的烤肉、炖鸡、煮鱼等美食,带领观众领略古代的潇湘风味;里耶秦简博物馆开展“秦朝大侦探”研学活动,以秦简记载的“公船丢失案”为素材,引导学生沉浸式体验故事情节,了解文物背后的社会生活。这些尝试,拉近了简牍与大众的距离,让更多人愿意走近简牍、学习简牍。当更多人从源远流长的文脉中感受到力量,文化就能实现更好传承。

做好冷门绝学的传承,更关键的因素还在于壮大专业研究队伍。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成果产出率,提升社会认可度,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让薪火不断、传承不辍。

蓬勃发展的现代科技,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如今,简牍胎体脱色、光学成像技术等被广泛应用,助力简牍整理出版与数字化保护;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法、乙醇十六醇填充脱水法等技术创新,解决文字提取和脱水加固难题……新技术不仅提升了简牍保护水平,也能为学习研究打开新局面。比如,西北师范大学搭建简牍学术资源数据共享平台,提高简牍研究效率和精确度;兰州大学与甘肃简牍博物馆共建“读简班”,带领学生按照简牍释文进行校勘,打牢基本功。学科研究的推陈出新,让穿越历史的简牍熠熠生辉,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其中,更快地得其门径而入。

冷门不冷,绝学未绝。甲骨文研究以“表情包”、3D打印等形式引发关注;敦煌文化在影视科普、文博文创等的带动下走红……相对冷门的学科频频“出圈”,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共振,从中可以看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巨大潜力。挖掘思想内涵,增添文化趣味,激发情感共鸣,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更多冷门学科就会拥有吐故纳新的青春活力,文化传承也就会有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02日 05 版)

  • 相关阅读
  • 数字时代如何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学思践悟】作者:张红璐(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

    时间:09-03
  • 天山脚下千人同舞“黑走马”

    8月31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县乌拉斯台草原 “南山牧场马上音乐汇”活动现场,伴随着冬不拉的旋律,千人同舞哈萨克族传统舞蹈“黑走马”正在上演,吸引众多游客观看。“黑走马”是哈萨克族民众在放牧中产生、发展起来的...

    时间:09-03
  • 西行漫记 壮丽诗篇|“扁担运动会”传承数十载

    编者按: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主办,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

    时间:09-03
  • 追光 | 在看不见的风景里 他们留下拼搏的身影

    搜索结果显示9月1日当天巴黎的日落时间是晚上8点31分逐渐沉入地平线的太阳会在这段时间为这座浪漫之都镶上一层“玫瑰金”这是9月1日拍摄的比赛现场。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被镶上金色的有标志性的埃菲尔铁塔还有塔下战神...

    时间:09-03
  • 【对口援藏30年】援藏路上的坚守与创新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重大决策。对口援藏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对口支援单位和援藏干部人才,不忘初心,接续奋斗的同时,不断创新援藏工作的思路、方法...

    时间:09-03
  •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 光影见证世界屋脊上的“塞罕坝”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氧气吃不饱,这是二十多年前日喀则南木林县最真实的写照。2002年拍摄于日喀则艾玛岗山巴村片区,现雅鲁藏布江江北岸南木林生态示范区。二十多年前的南木林县恶劣的...

    时间:09-03
  • 把准新质生产力发展脉搏

    【专家视点】作者:陈运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二级教授、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厚植坚实的生产力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

    时间:09-03
  • 稀有剧种,在传承中发展

    8月27日至9月1日,2024首届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在山东滨州博兴县举行,来自各地的41个戏曲稀有剧种轮番登场:阿宫腔《白蛇传·游西湖》时而婉转,时而刚劲;台州乱弹《活捉三郎》充满...

    时间:09-03
  • 向生活要灵感 以创新拓市场(文化市场新观察)

    图片从左至右为电影《白蛇:浮生》《抓娃娃》《走走停停》海报。 核心阅读 第十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期间,第七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举行。当前,青年创作者已成为中国电影不可忽视的...

    时间:09-03
  • 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

    红色研学区、田园观光区、产业养殖区、特色种植区……走进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锦源村,这个文旅和农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村庄让人眼前一亮。 锦源村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围绕“党建红、产业兴、生...

    时间:09-0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