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文化中国行丨这22个关于中秋的字无人能懂 你要来挑战吗?

2024-09-17 20:16:51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八月十五,月圆人好。史载古代帝王祭月的时间就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个日子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这一天,因秋日清朗明净,也几乎是文人最爱寄情抒怀的日子。

古人是怎么过中秋的?一起走进故宫博物院,去文物名迹中找寻“何以中秋”的答案。

宋代就盛行登高赏月

拜月器物彰显优雅

正在展出的是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第四期人物画展——“千秋佳人”,展示以女性人物为表现的绘画作品。要想从八十多幅作品中发现古人如何过中秋,就需要细细探寻了。

在专家的引导下,我们首先找到了宋代画家陈清波所作的《瑶台步月图》,这也是展览中描绘古人过中秋场景年代最早的一幅。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研究馆员 邢陆楠:在宋代,当时的人也非常热衷于赏月,大家为了更接近月亮,就会登“危楼”也就是高台,这个画面就非常真实反映了当时中秋佳节贵族妇女登露台赏月的情景。

在古代,中秋算个大节日,每到这个时候,古人会用登高赏月、拜月等各种方式庆祝这个节日,因此中秋节又称月夕、追月节、拜月节。

在画面的左上角,作者用流动的浮云呈现出夜色的空蒙,浮云上方有一轮圆月,点明“瑶台步月”的主题。

古人拜月也有讲究,细细观察,我们在画中还能看到在露台右侧的方形桌案上供奉着花束,绿叶之下有橘黄色的小花,专家告诉我们,这应该就是中秋的时令花卉——桂花。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研究馆员 邢陆楠:插花用的花瓶也是比较有特征的,在宋代被称为花觚或美人觚,因为宋代是非常崇尚古风的,当时的人就会用商周时期的古铜器来插花和焚香,其实是对于优雅生活的一种追求。

月曼清游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

中秋祭月、拜月、赏月习俗由来已久,在文华殿,我们找到的第二幅中秋元素的绘画便是清代宫廷画家陈枚所绘的《月曼清游图册》。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研究馆员 邢陆楠:它展示的是一年12个月跟节令比较相关的当时宫中女子的一些娱乐活动,第八件表现的就是中秋主题。

画中女子身材修长、体态轻盈,她们聚集高台,吟诗赏月,画面对开还有题诗——“琼台高出万花丛,袖拂开香散碧空。玉宇无云蟾窟朗,团圞好景此宵同。”

这些长期居住在宫廷中的妃嫔,当她们仰望月亮时,也在寄托对于团圆的美好期待。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中秋节也成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团圆的重要节日。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研究馆员 邢陆楠:这个图卷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秋拜月的场景,出自清代中期宫廷画家之手。通过众多的仕女孩童的形象以及他们娱乐嬉戏的活动,非常完美展现了中秋佳节大家团聚在一起的这种欢愉的氛围。

《中秋佳瑞图》:鲜花盛放瓜果飘香

供奉兔儿爷祈愿多子多福

《燕京岁时记》记载:祭月时须“祀以毛豆、鸡冠花”。中秋时节,鸡冠花盛开,颜色鲜艳喜人,也成为祭月必备之物,《中秋佳瑞图》画卷的第一组描绘的便是女子在庭院中插放鸡冠花,摆放时令果实的场景。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研究馆员 邢陆楠:画家在绘制的时候其实是非常用心的,他既还原了当时民间包括宫廷中这种拜月的习俗,也加入了很多喜庆、具有美好寓意的元素。

在侍女中间穿插了很多孩童的形象,因为中国古代崇尚多子多福,我们可以看到画中的比如说石榴、西瓜、葡萄,都是具有多子的美好寓意。

传说月宫中玉兔捣药为世间百姓治病去灾,人们据此塑造了多姿多彩的玉兔形象。画中所绘的供奉兔儿爷也是明清时期中秋传统祭拜活动之一。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研究馆员 邢陆楠: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孩子正在敲锣打鼓,似乎有一种音效从画面中表达出来。

在他们身后有一个供桌,桌上供奉着一位兔儿爷的造像,身披铠甲,手中拿着药杵正在捣药的姿态,玉兔前面还供奉了月饼和石榴,都是当时中秋节会吃到的食物。这幅作品其实跟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

总台央视记者 任梅梅:在中秋佳瑞图卷上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兔子形象,有兔儿爷,有放置在孩童身边的兔子玩偶,有孩童佩戴的兔子面具,还有真实的兔子形象,那么这张图卷上到底有多少只兔子呢?也欢迎大家到现场亲自数一下。

读不通的“国宝级”书法作品

——《中秋帖》

如果您要去故宫博物院数一数中秋佳瑞图卷上的兔子,那您一定别错过故宫里的书法作品。在故宫博物院里和中秋节有关的书法,最火的一件莫过于《中秋帖》了,而且是从古代一直“火”到现在。

这件被视为 “国宝级”的书法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读不通!作为读不通的“中秋节最强书法作品”,又藏着怎样的中秋故事呢?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大名鼎鼎的《中秋帖》到底什么样?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通过数字化处理将《中秋帖》投影在大屏上,我们得以看清更多细节。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 王亦旻:中间这一块是核心的,就是中秋帖的原帖。

实际上,《中秋帖》原帖仅高27厘米,长11.9厘米,经过历史上多次的收藏、揭裱,内容不断增加,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 王亦旻: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装潢形式,叫“三分创作,七分装裱”,通过装潢形式呈现出它最好的状态。中间这一块是核心的,它的两边是装饰性的隔水,再往外是两个副隔水,今天的这个样子,是清朝乾隆时期完成的装裱样式。

专家告诉我们,之所以叫 《中秋帖》,是因为这幅作品以“中秋”二字开头,也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最早的直接有“中秋”二字的最著名书法作品。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 王亦旻:历史上一直认为他是王献之的手笔,那就非常早了,应该是东晋时期的。但是经过学术研究,今天学术界公认它是一个米芾的临本,即便是米芾的临本,也是北宋时期的一件作品,价值也非常高。

整幅作品气势磅礴,运笔婉转流动,一气呵成,十分潇洒飘逸,被当做是“一笔书”的代表。那么《中秋帖》到底写了什么?与中秋佳节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 王亦旻:一共是22个字,可能很多人看过原文,发现读不通,我们也没法断句。

“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作者为何要创作这样一幅读不通的作品呢?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 王亦旻:历史上记载,米芾曾经收藏过一件王献之的真迹,叫《十二月帖》,他认为这是王献之写得最好的一件墨迹,他自己也临摹。他在临摹当中也是想体现出这样一种状态,一笔写成一气呵成,所以他在临摹的时候把一些不好连贯的字就给截掉了,所以就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它不成句,所以也没法解释这个含义。

此外,今天看到的《十二月帖》已不是最原始的墨迹,而是刻帖,米芾看到的墨迹早已失传。古人在把墨迹刻成帖的时候,往往也会把一些因为历史久远而残损的字去掉,由此也会造成文意不连贯。《十二月帖》的完整内容今天已不可知,因各种原因而导致文字的删减,就形成了《中秋帖》现在的样子。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 王亦旻: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是一件书法的临摹作品,写得非常流畅,非常痛快,但是意思已经不连贯了。

虽然读不通,但《中秋帖》也并非与中秋节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据介绍,乾隆皇帝得到这件《中秋帖》后非常喜爱,不仅重新装裱,还进行了多次题跋,并加盖鉴藏印,更在卷前引首处亲笔题写“至宝”二字。

不仅如此,他还以《中秋帖》为主题,连续多年和身边词臣开展以中秋为题的诗文、书画创作活动。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 王亦旻:利用《中秋帖》形成一种中秋时节的文化活动也好,文化展示也好,是始于乾隆皇帝。

乾隆丙寅年,他得到这个帖,这一年中秋节的时候,他就做了一个中秋帖子词,同时他也让他的词臣一起来参与这个活动,每个人都要贺一个中秋帖子词,从乾隆十一年一直持续到乾隆二十五年,这就成了一个当时宫中的很重要的中秋节文化活动。

这几年每到中秋的时候,很多朋友就会把《中秋帖》放到网上,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借用古人的这些作品,赋予中秋节一种文化的内涵。

  • 相关阅读
  • 台湾8月户数创新高 户均人数为历史最低

      中新社台北9月18日电 (记者 陈小愿)台当局户政事务管理部门最新公布的统计显示,8月全台户数约934.3万户,同比增长1.57%,创历史新高;但平均每户连续三个月为2.51人,为历史最低。  统计显示,从2009年开始,...

    时间:09-18
  • 新疆吐鲁番秋季晚熟哈密瓜进入采摘季 全国各地客商纷至沓来

    央视网消息:金秋时节,瓜果飘香。这两天,新疆吐鲁番市的秋季晚熟哈密瓜进入采摘季,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前来收购。在吐鲁番市高昌区三堡乡哈密瓜种植基地,瓜农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一箱箱被打包好的晚熟...

    时间:09-18
  •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在新疆!它“牛”在哪儿?

    坎儿井作为新疆独有的古代水利工程和水文化遗产,其伟大之处已远远超越了作为古老灌溉系统的基本功能……新疆有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吐鲁番坎儿井。9月3日,有着“地下水长城”之称的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入选2024...

    时间:09-18
  • 琴澳一体化深化融合 含“澳”量越来越足

    央视网消息:9月17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管理机构迎来揭牌运作三周年。经过三年的实践与创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规划蓝图正逐步变为现实画卷。这个中秋假期,横琴口岸迎来了客流高峰,不少澳门居民...

    时间:09-18
  • 融·合 | 台青罗世明:我在大陆找到了人生舞台

    开栏的话福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已满一周年。今日起,新华网推出“融·合”系列报道,展示福建在探索闽台社会人文交流及经贸合作往来融合发展等多方面的实践与努力,展现闽台拉近“生活圈”、拧紧“合作链”、共筑...

    时间:09-18
  • 福建南平武警开展搏击教练员集训

      中新网南平9月18日电 (张丽君 张陈宇 张煜梁)近日,武警福建总队南平支队组织开展搏击(擒敌)教练员集训,此次集训重点对搏击对抗的基本理论、技能应用、教学组训方法进行专攻精练,旨在全面提升基层官兵搏击技能...

    时间:09-18
  • 13部门:计划到2030年全社会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的友好环境基本形成

      随着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近年来高温热浪、洪涝、低温寒潮、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人类的生存、生命和健康正在受到极大挑战,提升气候变化健康适应和风险防范能力是当务之急。  ...

    时间:09-18
  • 南开大学张伯苓校长:“你们讨厌得好!你们下次还要这么讨厌!”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3周年纪念日。南开大学师生代表鸣击校钟14声,致敬十四年抗战的烽火岁月,缅怀先烈,激励后人。1934年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在天津召开,当时南开系列学校的师生近400人在运动会的开幕式上打出旗语...

    时间:09-18
  • 600万公里交通网、16万公里铁路里程……交通强国建设不断加快 流动的中国充满活力

    央视网消息: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的交通运输事业从小到大持续发展。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近16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0万公里。交通强国建设不断加快,...

    时间:09-18
  • 南开大学:铭记历史 用奋斗书写青春华章

    人民网天津9月18日电 (记者崔新耀)9月18日,南开大学举行“铭记历史 勿忘九一八”主题活动。师生齐聚国旗下、校钟前,铭记历史、砥砺奋进。初秋的清晨,已有微微凉意。南开大学国旗护卫队迈着整齐的步伐,以庄严姿...

    时间:09-1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